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云南省大理市:党建聚力 民宿向兴

苍洱毓秀,游人如织。云南省大理市这座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多项桂冠的魅力之城,成为各地游客青睐的重要目的地。2024年,大理市接待游客近7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38亿元,荣登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榜首。

苍山洱海风光 (2)苍山洱海风光。

遍布苍山洱海间的6000多家旅游民宿,是大理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近年来,大理市将党组织建在旅游民宿产业链上,通过组织引领、机制先行、监管提效、部门联动、服务创优、品质提升、人才助力,凝聚起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理市着力健全完善“市旅游民宿行业党委-乡镇(街道)‘两新’党委-村(社区)客栈协会服务点党组织-旅游民宿党组织”四级组织体系,组建市旅游民宿行业党委1个,成立乡镇(街道)“两新”党委13个,村(社区)“两新”工作站44个,成立双廊村旅游民宿党支部、文笔村旅游民宿联合党支部等行业党组织11个、群团组织58个,覆盖全市1400余家旅游民宿,有效推动旅游民宿行业领域工作落实。

“苍洱红驿·人才心居”“苍洱红驿·人才心居”。

在此基础上,探索组建一个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行业认可、群众信赖的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促进会,衔接大理市客栈协会,在全市构建民宿经营业主交流平台,宣传自律公约,在资源共享、行业规范、人才培训等方面为行业赋能,在装修设计、业态培育、星级评定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协助解决各类问题140余个。

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高标准制度和高水平监管护航。

为进一步规范旅游民宿行业,大理市结合实际修订《大理市旅游民宿管理办法》,制定经营管理实施细则,印发《大理市旅游民宿工作指南》,拟定旅游民宿规范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从13个方面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完善涉旅经营主体“红黑榜”通报机制、“负面清单”惩戒机制等,推动旅游民宿经营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推行“一证一码”工作,依托理政通APP生成旅游民宿唯一身份标识的二维码,集成查询、比对、支付、交办、监管等功能,建成“大理市住宿行业综合分析服务监管大数据平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行业有人管,遇事也要有人办。大理市统筹公安、市场监管、卫健、消防等部门力量,组建乡镇(街道)“宿”事速办、“宿”情速报、“宿”求速应、“宿”忧速解先锋服务队52支,累计开展政策宣传605次、联合巡查执法411次、上门服务2806人次,为游客解决问题541个。各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负责联系挂钩村(社区)辖区旅游民宿,开展“送政策解难题、送服务促发展、送温暖强信心”等活动50余次,为旅游民宿解决实际问题125个。

“以前办理民宿证照,需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在这个窗口就能一站式搞定,真是太方便了。”在大理市政务服务中心“酒店与民宿”综合受理“一站式”服务窗口,正办理民宿相关证照的张先生感慨道。

旅游民宿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在服务,根本在品质,关键在人才。

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夕上双廊民宿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夕上双廊”民宿。

大理市聚焦服务创优,在全省率先设立政务服务“酒店与民宿”综合受理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提供标准化集成服务,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13个工作日,办理时限缩短57%,跑动次数减少5次。聚焦品质提升,结合实际制订全省第一家县级市星级评定标准,开展星级评定,申报“夕上双廊”为全国甲级民宿,全市被国家、省、州评定为等级民宿的共有48家,72家环洱海高端民宿客栈获大理市“苍洱红驿·人才心居”授牌。聚焦人才助力,开展“苍洱头雁”引才行动,制定民宿经营、管理、服务等10类人才目录,引进民宿产业企业家及高端经营管理人才4000多名,参加全国民宿高端人才培训累计28次600余人次,有力带动旅游民宿行业发展,仅2025年“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近370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达44.55亿元。(自然)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