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杜绝“亡羊补牢”的事后叹息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暑假期间,汛期、假期交织叠加,安全风险加大。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假期,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对暑期安全工作进行部署。

每年暑期,关于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新闻总会刺痛公众神经:看似平静的小河悄然吞噬戏水的少年,横冲直撞的任性骑行让鲜活的生命骤然消逝,轻信网络聊天给涉世未深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暑期安全不应是“亡羊补牢”的事后叹息,让孩子在阳光下安全、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

翻开暑期安全事故档案,溺水始终是“头号杀手”。农村的池塘、河流,城市的工地水坑、未封闭泳池,都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隐形陷阱”。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占比超50%,暑期更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这些数字背后,既有孩子对危险的认知不足,也有监护环节的疏漏——“就离开十分钟”“以为他在岸边玩”,家长的片刻疏忽,往往酿成永恒遗憾。

交通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暑期里孩子出行频率增加,独自骑车、乘坐网约车的机会增多,安全隐患随之升级。未达法定年龄骑共享单车、电动车上路,过马路时沉迷手机忽略信号灯,乘坐电动车时不愿佩戴头盔……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背后都藏着致命风险。

虚拟世界的陷阱更具迷惑性。伴随短视频、社交软件的普及,孩子们在暑期上网时间大幅增加,网络诈骗分子趁机“围猎”。从“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钓鱼链接,到“扫码为偶像投票”的信息泄露,再到“学生兼职日赚500元”的连环骗局……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还有更隐蔽的风险在于不良信息的侵蚀,暴力、低俗内容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而网络欺凌、陌生人搭讪等问题,也让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面临挑战。

暑期安全事故频发,表面看是意外,实则暴露出防护体系的短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监护责任落实不力、社会防护网络松散等,共同构成安全防护的“薄弱环节”。与其在事故发生后追悔莫及,不如主动构建“预防为主”的安全生态,让孩子们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同时,过上一个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假期。

必须让孩子认识“危险的边界”。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探索世界的勇气,但更需要识别风险的智慧。学校可以联合应急、消防、公安等部门,开展形式创新、贴近实际的安全教育活动。例如,在防溺水教育中,不仅讲案例,更让孩子在实景演练中学习正确的自救和呼救方法;在交通安全课上,不妨组织孩子当一次“小交警”,在实践中理解规则的意义。只有让安全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才能在孩子心中种下敬畏生命的种子,让其学会识别风险、规避风险、科学自救。同时要建立“家校联动”机制,结合季节特点开展针对性指导,明确监护责任,形成教育闭环。

必须让安全成为“家庭的习惯”。监护不是“看管”,而是陪伴与引导。家长需合理规划孩子的暑期生活,避免长时间让其独处,及时掌握孩子外出去向。与孩子约定上网时间和内容,安装青少年保护软件,及时关注其情绪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更重要的是做好“榜样示范”,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上网时主动过滤不良信息,用自身行为引导孩子养成安全习惯。当安全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父母言传身教的内容,孩子自然会将安全意识内化为行为自觉。

必须让社会形成“守护的合力”。相关部门应对辖区内危险水域、交通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增设防护栏、救生设备和警示标识,组织志愿者开展常态化巡查。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为孩子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社区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设置安全体验区,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安全知识。社会组织可招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暑期安全陪伴服务。只有当每个社会角色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才能构建起“学校放心、家长安心、孩子开心”的暑期安全环境。

阳光正好,假期正长。暑期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在放松中成长,在探索中收获。让我们用更细致的教育、更到位的监护、更完善的防护,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让每个家庭的幸福笑脸,成为这个夏天最美的风景。

[责任编辑:王卓怡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