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作者:武文霞、庄伟光(均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技术赋能文化生产力的跃升,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这不仅回应了数字技术革命对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更揭示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价值。长远来看,应着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文化和科技的跨界融合已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引擎。“文化+科技”是生产力要素的系统性重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赋能文化、文化反哺技术”的双向循环机制。人工智能算法可自动生成符合传统美学原则的国风动画,区块链技术确保非遗数字藏品的确权与溯源,云计算支撑起亿级用户的实时文化交互。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助于破解传统景区面临“流量红利消退”焦虑等问题。生成式AI、元宇宙等技术正重塑文化消费形态,比如浙江良渚数字文化社区通过“游戏动漫+影视传媒”跨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编转码系统。数字技术革命重构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格局,我们应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推动文化基因与技术基因深度耦合,构建文化创新生态。
当前,沉浸式、交互式文化消费成为新趋势。2024年,沉浸式文旅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4.1%,展现了科技赋能下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这种融合将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实现文化价值与民生福祉的双向提升,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回应。技术赋能激活存量文化资源,技术迭代催生新业态,为文化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比如,湖南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依托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技术,打造“音视频装备+数字文博”产业链。同时,文化和科技融合也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基因。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为此提供了鲜活样本。比如,深圳龙岗深澳国际文化科技园通过跨境规则衔接促成400余项合作项目,澳门“澳门记忆”工程以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历史街巷,香港西九文化区依托国际平台推动粤剧数字化传播。这些探索表明,文化和科技的跨界融合,既是技术革命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在数字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汇的当下,全球文化竞争已从资源禀赋转向创新能力的较量,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超越简单的技术叠加,演变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系统性重构。在制度创新维度上,需破解数据壁垒与标准冲突;在技术伦理维度上,需建立“文化价值评估—技术风险防控—社会效益量化”的评估体系;在生态共建维度上,需培育“链主企业引领—多元主体共治”的创新联合体。
站在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上回望,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文化的创新发展,每一次文化觉醒都推动着文明的跃升。
“文化+科技”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科技的赋能;真正的科技应用,需要文化的引领。文化和科技跨界融合的本质,是文化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的协同跃迁。通过产业链重构与生态培育,不仅催生数字文博等新业态,更重塑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底层逻辑。面向未来,这一融合进程需进一步强化技术赋能、完善制度保障、激发主体活力,让文化在科技赋能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在跨界融合中彰显时代生命力。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1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