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极端天气可能导致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其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唯有思想上高度重视,绷紧避险之弦,方能最大程度守护好生命财产安全。
避险意识,人人都要有,时时不能丢,这在危急关头就是保命的关键。前不久,广东茂名贵子镇中和村因暴雨发生滑坡。正是因为村干部刘名芳在发现水流湍急、浑浊泛黄且夹杂泥沙后第一时间警觉,立即上报并与大家挨家挨户疏散群众,才在滑坡前1小时内安全转移25户村民,实现零伤亡。密切关注预警信息、主动了解防汛知识,让风险意识再强一分、应急响应再快一秒,就能给生命防线再多一道屏障。
以避险意识为引领提升避险能力,离不开全社会的协同参与。比如,多地政府自然资源部门派遣专家,分赴乡镇开展“挪床行动”,指导临坡处的群众“住前不住后、住上不住下”,以避开危险。一些幼儿园通过自编防汛儿歌、手绘防汛漫画、制作防汛小视频等形式,普及安全常识,确保孩子们知危险、不犯险。政府、学校、企业等共同发力、创新形式,开展多样化的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方能切实增强民众避险意识、提升避险能力。
有“人防”更要有“技防”。浙江杭州富阳区依托“数智+AI”技术,及时预判风险,提前转移78岁独居老人,成功避免一起山体土石滑落事故。四川成都彭州市部署无人机,实时监控地质灾害,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为防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天空之眼”……筑牢数字“防御网”、形成智能“指挥链”,有利于掌握主动权,打赢应对极端天气的硬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