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东阳浙川东西部协作 南江教育帮扶结硕果

“山高水长,学无止境”——四川省南江县实验中学高二九班教室后墙上的这行字,陪伴了学生们一年。如今墨迹渐淡,却仍是43名学生心中的坐标。那位来自浙江东阳的语文老师,执教一年后于今年七月返回,但他开创的“山野课堂”,仍在班级延续。

支教扎根结桃李

这是张栽喜第二次援川支教。2024年秋接手高二九班时,他发现许多学生畏惧写作。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带学生走进学校后坡的核桃林,触摸树皮的裂纹,细嗅落果的气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高二上学期,他带学生赴光雾山写游记;下学期,组织学生向农户学习编竹筐,完成习作《竹条里的学问》。他还创办了“九班文学社”,目前已有5篇学生作品发表在浙江的《教育周报》上。

学生李家艺的作文已能从满分60分拿到52分,进步斐然。她在给张老师的离别信中画了一张全班合影,每人头顶都画着小太阳——那是张老师常说的“你们都是山里的小太阳”。

“他不是来支教,是来扎根的。”高二语文年级组长向淑华翻看张栽喜留下的《乡土语文教学手记》,里面详细记录了38次户外课的细节和27名学生的写作难点。“他让我们明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比死记硬背范文更重要。现在年级组每周都开设生活观察课,这是他带来的改变。”

自2021年东阳帮扶南江以来,东阳已选派10多名优秀教育工作者赴南江交流任教,并接收100多名南江教师赴东阳跟岗培训。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交流协作,双方在德育管理、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技能助飞山里娃

浙江东阳市职教中心实训车间里,南江籍学生符明亮正调试数控车床,工装口袋里的技能等级证书边角已磨损。2022年初中毕业时,面对家中债务和父亲递来的“进厂须知”,身为长子的他曾准备辍学务工。

转机来自东西部协作东阳市对口南江县实施的“3+2”免费培养政策。南江县每年选送一批困难家庭学生到东阳市职教中心学习,并提供生活费补助。符明亮成为首批受益者。“现在实操很熟练,成绩优异,上个月还获得了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

同校的张紫坪正对着镜头练习直播,身后货架陈列着南江黄羊、金银花、翡翠米等南江特产。“在老家时根本不懂电商,现在已能独立运营。”经过两年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技能,观念也大为转变。目前他的电商实训成绩名列前茅,“已有义乌企业认可我的直播风格,暑假我将直接签约实践,积累经验,未来回乡帮村里开设电商服务站。”

目前,已有62名南江学子在东阳职教中心求学。

暖策润校育新苗

“以前有视力障碍的学生下雨天出行需人背扶,现在有了带凸点的防滑扶手和引导线,安全多了,这得益于东阳帮助我们改善残障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南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岳坚介绍,东阳市投入150万元改造了宿舍和功能室,并为每位残障儿童提供每年500元生活补助,让孩子们冬天穿上了厚棉衣。

在南江教育系统,这样的暖心事还有很多:4.5万名学生穿上了捐赠的校服;20间教室配备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教师轻点屏幕即可共享东阳优质课程;浙江中天基金会提供的110万元助学金,助力200多名学子圆梦大学;10万元培训基金则让30多名乡村教师赴杭州学习“生活教育法”。

如今,南江的核桃林里仍有观察生活的课堂,东阳的职教中心持续为山区孩子敞开大门。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协作,早已超越了单向帮扶——浙江的教学理念在南江山野生根,南江的学子带着技能走向广阔天地,两地的讲台因山海相连,教育成为最坚韧的纽带。东西部协作,让教育的根系在山海间交错生长,让每颗种子都能沐风向阳,结出共同发展的硕果。(南江县融媒体中心 王廷彬 邓伟元)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