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胡秋明:“老有所见”与“少有所护”眼健康的努力方向

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慢性病防控、儿童青少年健康、老年健康以及健康促进与教育等问题成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关注点。其中,老年群体因退行性眼病高发致部分老年人逐渐失明,关注老年人眼健康,让尽可能多的老年人晚年都能“老有所见”;而青少年近视率攀升可能导致国家未来整体国民身体素质下降,“少有所护”尤其是青少年近视防护,已被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两者的管理目标共同构成眼健康领域的双向关注。

老有所见”:老年人眼健康管理

老年人眼健康现状。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成为多种眼科疾病的高发群体。其中,白内障是我国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虽然手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偏远地区的手术覆盖率仍需进一步提高。青光眼作为第二大致盲原因,由于其隐匿性强,患者往往在病情晚期才被确诊,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也是导致老年人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湿性AMD的快速进展对治疗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眼底静脉阻塞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是引发视力丧失的重要诱因。此外,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对老年群体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老年人眼健康的挑战。老年人眼健康管理面临着多方面挑战。首先,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主要问题之一,尤其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设备和专业眼科医生的缺乏限制了诊疗的可及性;其次,健康教育不足使许多患者对眼病的危害性认识有限,错失早期治疗的机会;此外,创新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针对退行性眼病的治疗方法较为有限,难以满足患者长期的治疗需求。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多方协作、系统应对,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加全面的眼健康服务。

管理策略与未来方向。为实现“老有所见”的目标,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推广白内障手术资源的均衡化,注重基层眼科手术医生技能培训。以广西医大晶亮眼科医院为例,近几年来该院举办了16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能和14期眼显微手术技能培训,为广西各级医院培训了近300名眼科显微手术医生,让很多基层和偏远的老百姓能够不出远门就近就医。其次,加强青光眼和AMD等疾病的早期筛查与干预,这类疾病若治疗不及时,会对视力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害。再次,推广眼科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例如人工智能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可以快速筛查、快速诊断眼底病变,快速实现精准筛查与个性化治疗,既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又提升了诊疗效率。最后,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和慢性病的综合管理,从源头上提高广大群众自我健康管理和防病意识,从而降低眼病的发生风险,为老年群体的眼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少有所护”:青少年眼健康管理

青少年眼健康现状。青少年眼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主要表现为近视问题的高发和加重。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高度近视的发生率也有显著增加,近视度数越高对视觉功能和未来生活质量构成威胁越大。同时,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青少年普遍存在视觉疲劳和屈光异常。此外,受学业压力和城市化影响,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导致自然光暴露减少,这也是近视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更为关键的是,家长与教师对科学用眼知识的了解有限,健康教育不足,相关的干预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青少年眼健康的挑战。在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少有所护”过程中,青少年眼健康管理面临多方面挑战。首先,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近视防控政策(如“双减”、加强体育锻炼、改善教室照明等),但在基层学校、社区和家庭层面的落实效果存在差异,家校协作不足使得防控措施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其次,专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与可及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基层合格的儿童眼视光专业医生、验光师数量不足,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规范的近视防控门诊和检查设备缺乏;筛查和随访体系不完善,大规模、高质量、标准化的视力筛查和建档工作覆盖面不足,后续的追踪、干预和转诊机制不够健全;近视矫正市场混乱,存在验光不准确、配镜不规范、虚假宣传近视“治愈”等问题;近视认知误区和防控意识薄弱,家长认知偏差,部分家长对近视的危害认识不足,对高度近视的严重并发症缺乏了解,对定期检查、科学配镜、控制进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儿童青少年自身意识不足,缺乏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知识;学校重视程度不一。此外,个性化和科技化管理仍待完善,当前缺乏高效的动态监测与干预手段,使得近视发展无法被及时控制。

管理策略与未来方向。改善青少年眼健康状况,要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落实,持续完善并强力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等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和时间表,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压实责任;加大对近视防控工作的财政投入,支持学校环境改造、视力筛查、健康教育和基层能力建设;严格执行“双减”政策,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和时长,规范校外培训,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制定并强制实施更严格的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配置国家标准,并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近视矫正市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非法行医。以学校作为主阵地,保障青少年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确保学生课间走出教室,增加体育课时,丰富户外运动项目;改善视觉环境,按国家标准改造教室采光和照明设备,确保照度充足、均匀、无眩光;控制使用电子屏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定期规范视力筛查,每学期组织1-2次视力检查,建立并动态更新学生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加强结果反馈与追踪,及时将筛查结果告知家长,对视力异常或近视进展过快的重点学生提供预警和转诊建议,并追踪干预效果;深化健康教育,将视力健康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校园宣传栏等。营造良好家庭视觉环境,家庭要树立科学认知与及时干预,每3-6个月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视力检查和屈光检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一旦确诊近视,及时在医生指导下验配合适的眼镜或角膜塑形镜,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低浓度阿托品,并坚持定期复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眼科医生和验光师(尤其是儿童眼视光方向)的培养和培训;规范诊疗流程;加强科普教育,向家长和孩子解释近视原理、危害、防控手段等。媒体与舆论引导与社区资源支持。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就是要“一增一减”(即增加有效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负担)、“三方协同”(即政府、学校、家庭协同配合)、“四维改善”(即改善行为习惯、改善视觉环境、改善健康认知、改善医疗服务)、“长期坚持”(即近视防控贯穿儿童青少年整个成长发育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通过以上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遏制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严峻趋势,守护好孩子们的光明未来。

眼健康的未来方向:从“预防”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眼健康的未来发展应从单一的疾病预防模式逐步转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以实现从儿童到老年一体化的眼健康服务。首先,需要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加强投入,探索基因治疗、干细胞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潜力。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为遗传性眼病的治疗带来突破,干细胞技术有望修复视网膜损伤,而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升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效率。其次,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从儿童近视防控到老年退行性眼病的治疗,应覆盖每个年龄阶段的核心需求。这种体系要求医疗服务网络的优化,包括加强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在眼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使早期预防、筛查和干预更加普及。最后,应大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通过健康教育和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普及科学用眼知识,推广健康用眼习惯,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将有助于降低眼部疾病的发生风险。政策方面,可进一步完善覆盖多层次人群的医疗保障体系,为眼健康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多方协作,“老有所见,少有所护”的目标将更加接近现实,同时也将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老有所见”与“少有所护”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领域。通过多方协作和科技创新,构建科学、可持续的眼健康管理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为青少年奠定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持续关注眼健康管理,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实现全民健康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胡秋明 广西晶亮眼科医院院长)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