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兴村策”点亮致富路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市深入推动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通过“部门评”“专业评”“互相评”评选出一批创新典型案例,首批推出10个“兴村之策”,以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示范带动全市各村级党组织共研共学。

区域统筹

离石区坚持区级主导、乡级主抓、村级主推,立足全区“一盘棋”,围绕党建引领、精准施策、资源整合、农旅融合,走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

党建引领,抱团发展。区委将党建引领文旅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按照“党建引领、文旅搭台、产业配套、群众致富”思路,成立吕梁市离石区文旅集团,统筹76个脱贫村巩固衔接资金,每村30万元入股,年底按股分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24年,105个村每村分红6万元,共计630万元。

项目引领,多方联动。离石区作为全省乡村全面振兴先行示范县(区),以项目建设牵引重点旅游村发展,规划实施服装加工厂、连栋温室、箱包加工厂、鱼稻共生等文旅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联农益农,惠及群众。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满足游客近郊游、乡村游、研学游、体验游需求,打造王营庄农文旅科创小镇,带动庭院经济,助力村民增收。

农业托管

汾阳市富民联合总社由党组织主导农业生产托管,发挥联合党委龙头作用,构建“联合党委(联合总社)+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体系,运用“数字化+机械化+一表清”手段,蹚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新路。2024年,集中托管面积4万亩,总收入超过400万元,平均每村年增收10万元。

要素保障,推动现代化。购置农机设备,实现耕种、防、收全过程机械化,提供“九统一”保姆式全托管服务,推动农业生产资料减量增效。依托托管数字化监管平台,实时监控作业质量,实现精准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

解放劳力,增加收入。土地托管后,成本节约20%—30%,村集体与企业签订收购订单,确保种植收益。集体规模经营后,有效种植面积增加5%—7%,玉米、高粱亩产显著提升。

密切党群,增强凝聚力。党组织主导农业生产托管,减少土地承包、粮食种植等矛盾纠纷,提高种植质量与效率,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产旅融合

中阳县暖泉镇弓阳村立足“木耳+养牛”“光伏+旅游”,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移民新村。

党建引领,新村规划。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外出考察,规划建设契合弓阳村历史传统与地貌特征的复古院落特色民居15种共122套。

产业发展,多路径增收。发展木耳种植和肉牛养殖,2024年木耳规模达620万棒,肉牛存栏1100余头;设置农特产品展销区,并争取20兆瓦光伏项目落地,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70余个,人均年增收8000元。

文旅融合,提升竞争力。建设民宿、露营基地,依托上顶山自然风景区推出户外活动,借力“乡村文化旅游月”扩大影响,2024年夏秋季客流量达2000人次。

种养结合

岚县普明镇普明村由党支部牵头、党员示范,成立养殖公司并同步发展蔬菜大棚。

肉鸡养殖,拓宽产业路。采取“党支部+企业+脱贫户”模式,新建鸡棚7座,年出栏白羽肉鸡168万只,提供岗位60余个,人均增收1.6万元,村集体年增收12.87万元。

大棚种植,铺就致富路。新建大棚100座,引进黄皮羊角尖辣椒,年收益375万元,间接带动运输、养殖、有机肥及脱水蔬菜加工,为村集体增收20.5万元。

农贸市场,打造新引擎。改造老旧垃圾场,打造农贸市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9.25万元。

项目带动

临县曲峪镇开阳村深入挖掘“开阳大枣”与黄河风光旅游资源潜力,以旅游重点村项目建设为支点,撬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旅游项目,夯实产业基础。围绕“1+3+1”的“烟火开阳”业态体系,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夯实农文旅融合发展基础。

红枣深加工,提升产值。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红枣深加工,累计收购、加工并销售红枣50万斤。

农文旅活动,推动融合。推进红枣采摘观光园区建设,举办系列活动,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带动村民稳定增收。

合同兑现

文水县以村级违规合同清理为突破点,促进村集体增收。

合同兑现,规范管理。每年11月定为“合同兑现月”,坚持“县主抓、乡主导、村主体”机制,确保合同兑现数据真实、落地有力。

价格调整,科学合理。遵循“三年一调整、一年一兑现”原则,科学合理调价,2024年对9个乡镇57个村3000余份合同调价,每亩提高50—100元。

法律手段,维护利益。建立协同推进、会商研判机制,对拒不缴纳承包费的合同移送司法部门,维护村集体利益。

特色种植

孝义市柱濮镇如来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形式,发展冬谷特色种植并实施小米加工项目。

整合资源,激活内生动力。通过支部带领、党员示范、网格服务、群众参与,共同解决种植技术难题。

特色种植,提高产量。连续两年种植冬谷700余亩,亩产600余斤,带动村集体增收62万元,村民累计增收45万元。

延伸产业链,提升收益。投资建设小米加工厂,推出多种礼盒包装,打造“冬谷”特色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特色产业

文水县南武乡麻家寨村立足百年非遗酿醋技艺,打造“醋”特色产业项目,实现“党建链”联通“产业链”“增收链”,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

党建引领,集聚要素。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赴省内外学习取经,提出振兴陈醋产业计划。2023年,麻家寨集体经济合作社注册商标;2024年2月,按照“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注册成立公司。

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值。建设“花园式”醋厂,打造高粱种植区,推动“麻家寨”陈醋产业化、规模化、链条化,生产各类醋37吨,为村集体增收5.9万元。

反哺民生,带动增收。通过劳务用工、出租农机、房屋租赁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盈利所得用于村内公益性事业和基础建设支出。

文旅融合

方山县峪口镇张家塔村坚持“党建+文旅”思路,从“建强组织、共谋发展”入手,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新路径。

扭转局面,夯实基础。县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职,新班子唤醒党员群众责任与发展意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立足优势,文旅融合。争取省、市、县三级政府衔接资金,实施古村落开发与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态提升等项目,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文旅融合,富民强村。结合历史故事、戏曲文化、民俗习惯,自编自导古装实景剧《抛绣球》。2025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5万人次,村民增收4万元;“五一”期间接待游客3.6万人次。

十户联体

交口县康城镇尚家沟村依托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推行“十户联体”互助发展模式。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党员干部牵头,组织十户左右农户结成互助联体,带领群众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构建“以一带十”、互帮共促格局。

产业互助,项目支撑。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推进食用菌产业,建成高标准四季日光温室出菇棚、日光温室养菌棚及原料、制棒、冷藏分选车间,年产值1800万元。

借智引力,增强造血功能。探索联村共建新路,以尚家沟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12个食用菌基地,积极拓展“党建+电商+直播”销售渠道。

吕梁市通过上述“兴村之策”,持续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带动全市各村级党组织互学互促,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谭轩文)

[责任编辑: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