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全国首届“课程思政在高职”高端论坛。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参观了学校的实训中心,无不感叹这些实训中心之“实”、之“新”。汽车实训中心既有整装汽车,也有由整装汽车拆解的零部件,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模块化组装与问题诊断;会计实训基地则按照不同学习阶段,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账目、脱敏账目、真实账目的管理;即将投入使用的养老中心,将为养老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机会。该校2021年底建成了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汽车实训中心、现代服务业实训中心、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等五大功能实训中心,成为了该校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实训基础。
借东风促教育改革
咸宁地处鄂南丘陵山区。虽然这里风景秀丽、地杰人灵,有著名的赤壁古战场、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茶马古道起始地;但是,城市经济不发达,加上临近武汉所产生的虹吸现象,办学条件缺乏优势。传统的“借东风”文化,使他们学会了巧用各种资源,借改革东风解决经费不足的难题,壮大办学实力。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使学生的眼界更宽、舞台更大。学校与维达力实业(赤壁)有限公司、湖北三赢兴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方汽修、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湖北华宁防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通教育、咸宁香城机电研究院等企业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人才共育与科技合作获得丰硕成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学生提供了育人平台。学校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共建AHK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与俄罗斯鄂木斯克国立交通大学联合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随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有限公司出海共建越南北宁实践中心,借力出海,走出了国际合作新通道。
职业院校育人生态重构的“技能校园”建设
学校党委中心组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晰了,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在学习《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规划纲要》)时,对改革的具体工作更加清晰,这就是“实施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改革”。学校将技术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强调技能兴校、技能强校,以“技能校园”建设为“牛鼻子”,转变教育理念,更新组织形态,优化育人生态,探索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以“技能”习得为指向,提出健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流技能培养培训平台、培育一批技能名师、开展优质技能服务、实施有效技能教学、弘扬优秀技能文化、推进技能校园数字化、推进技能导向的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技能培养促就业创业等9个方面、共32条建设内容和6条建设保障措施的工作方案,以持续优化校园育人生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条件基础。人民网曾于2025年3月发表陈大为署名文章《以“技能校园”建设破局“毕业生就业难”》从就业的角度介绍了该校的“技能校园”建设。
“技能校园”建设强调能力图谱构建、职业素养培育、真实场景应用、技能模块教学。在建设中,重点推进五大“基于”:基于技能共生的办学体制变革,基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重构,基于技能传习的教学方式转型,基于技能考核的教育评价改革,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几年的“技能校园”建设,该校初步形成了“学校重视技能、师生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育人”新生态。
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
《规划纲要》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来具体落实这一要求。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动态调整机制。为改变以往人才培养体系僵化、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弊端。该校对标国家战略目标,锚定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四对标、四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一是对标产业优化专业。通过对产业发展动态的调研,根据产业发展调整专业发展方向,编制专业(群)需求分析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群)建设计划方案,开发专业群能力图谱,增设社会急需专业。二是对标岗位优化课程。通过梳理产业关键环节与企业核心岗位技能的要求,对课程进行对标式优化。三是对标技术优化教材。根据社会技术更新和企业技术新要求,不断优化教材内容,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四是对标企业产品优化评价。根据企业产品的新标准、新质量,优化对学生技能的评价,通过评价导向促进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四对标、四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社会需要为引领,主动调整对接。
确立“四有”标准,构建“动、活、巧、好”课堂。一是“有用”,让学生“动”起来。将价值塑造、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目标有机统一,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人才培养需求,聚焦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灵活设计有一定挑战度的课堂,让学生“动手练”“动口说”“动脑想”“动心做”,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放飞梦想。二是“有味”,让课堂“活”起来。实现语言表达活、资源呈现活、操作示范活、课堂互动活。要求教师语言表达体现时代精神风貌,顺应网络时代话语环境的新变化。讲身边的故事,讲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讲技术革新的模范事迹。讲出时代感、技术感、生活感。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防止语言枯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操作示范,充分利用AI赋能现实技术教学,将现实技术生产情境引入课堂中。呈现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做到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三是“有魂”,让教学“巧起来”。强调基于“五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情景设计巧、媒介应用巧、评价激励巧、思政融入巧。要求教师尊重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设置教学情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协作式、闯关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四是“有品”,让效果“好”起来。要求教师教态为人师表,教学热情专业,教学反思持续改进,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课堂整齐有序,学生学习专注投入,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动提问和思考,不断学习知识,锤炼技能,为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围绕技能做好大文章。为了培养德技并修、手脑并用、终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以技能为抓手,因材施教,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形成了多渠道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以“技能课”构建专业体系,以“技能考”明确学习方向,以“技能赛”增强实战能力,以“技能证”提升综合素质,以“技能库”丰富资源储备,以“技能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以“四有课堂”为标准促教育评价改革。围绕技能习得促进课堂评价改革。遵循技能教学的特有规律与技能教学特点,以“四有”金课为标准,开发涵盖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的技能考核体系。构建以技能掌握为本的学业评价改革、以技能发展为要的教师评价改革、以技能教学为核的课堂评价改革的多维评价体系,并引入企业导师、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评价。这些评价机制的改革,直接引导了教师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变革,最终获益的是学生和企业。近年来,该校的就业率明显上升,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大大提高。
发挥适应性优势,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作为地方性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既体现使命担当,也为提升学校办学能力提供了新舞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发挥市域独有优势,将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重心向乡村本土人才转移,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探索了一条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通过咸宁市委组织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多元协同,解决了“招得来”的问题;实施校地共管、推行“淡学旺工、农学交替,弹性学制、分段教学”教学运行模式,解决了“育得好”的问题;构建技能本位的培养体系,注重理实融合的现场教学,授渔强技,解决了“用得上”的问题;通过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技术服务体系、组建“一村多”学员产业发展联盟等贴心服务,解决了“回得去”的问题。“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充实了乡村人才储备,发挥了“人才泵”作用;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助推器”作用;引领了乡村人才培养,发挥了“示范区”作用。同时也密切了学校和市域“三农”关系,优化了学校生存发展环境,增强了办学实力和影响力。
作者:卢黎歌,曾任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现为西北工业大学引进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部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