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张栻(1133—1180)的七绝《立春偶成》以“律回”为契机,敏锐地捕捉到春回大地的气息。原诗云: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
冰霜严寒中诗人感受到处处生机,仿佛水面也受到了春风的抚摸,充满了绿意。诗中不仅有大自然的节令变化,又有诗人的情思与想象,富于哲理,给人鼓舞与力量,景象、情思、哲理融合无间,从“江南岁晚冰霜少,日报平安达帝家”(商辂《墨竹·为李都督赋》)、“东风吹水碧粼粼,雨过村村野色新”(萨都剌《宿延陵昌国寺书于上人房二首·其二》)等诗句中可以看出它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尤其是收入《千家诗》后,这首诗更是家喻户晓。不过诗中展示春天生机的最后一句,“东风吹水绿差差”,在当下不少古诗选本、鉴赏辞典与《千家诗》读本中却作“东风吹水绿参差”。那么,到底应该是“绿差差”还是“绿参差”呢?
一般而言,诗人作品集是选本中诗歌的源头。该诗收录于张栻《南轩集》卷七,原题《立春日禊亭偶成》。在古代诗话和诗歌选本中,评诗人与选诗人常常依据诗歌内容重新拟定题目,《千家诗》中的题目《立春偶成》是古诗选编中习见的拟题现象。张栻为抗金名将张浚之子,是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鼎足,被称为“东南三贤”。张栻去世后朱熹整理其故稿,编为《南轩集》,共44卷,初刊本为淳熙甲辰本。清初季振宜的《季沧苇藏书目》、徐乾学的《传是楼宋元板书目》都著录了宋刻本《南轩文集》,未注明残缺,这表明直到清初,宋刻本《南轩文集》依旧保存完整。1927年,傅增湘查点故宫藏书,发现宋刻本《南轩文集》已经残缺。书中避宋孝宗、光宗、宁宗讳,可以断定该本是宋宁宗时翻刻淳熙本。据傅氏《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四记载,“是书缺一至四卷、三十三至四十四卷,共缺十六卷”,宋刻本《南轩集》存28卷,《立春日禊亭偶成》所属的第七卷,保存完整。该诗的最后一句是“东风吹水绿差差”,而且在现存的《南轩集》其他各种版本中并不存在异文。这表明,从源头上说,“东风吹水绿参差”是错误的。宋末陈思编选的《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十一《南轩集》收入此诗,题目拟作《立春偶成》,正文文字与《南轩集》同。
既然“东风吹水绿参差”在《南轩集》中并无版本依据,那么是否是源自《千家诗》的选编者?经考察,从《千家诗》的形成与演变来看,这种错误并非出自《千家诗》。人们所熟知的五七言《千家诗》即四卷本《千家诗》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在明代盛行一种七言《千家诗》,分为七绝、七律两卷,清初王相受到启发,增选并改编了《七言千家诗》,依照改编后的《七言千家诗》体例,他进一步编选了《五言千家诗》,形成了四卷本五七言《千家诗》,逐渐成为流行最广泛的《千家诗》本子。张栻的《立春日禊亭偶成》,一开始就收入《七言千家诗》中,题目作《立春偶成》,尾句是“东风吹水绿差差”。现存《千家诗》明刻本,如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万历四十年刻本,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万历文华轩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观成堂刻本、明内府抄本,越南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均作“差差”。在五七言合刊本盛行之后,依然有《七言千家诗》的刊刻印行,如《千家诗注解》(瑞成书局1934年版),题“钟伯敬先生订补千家诗详注”;《注释解学士千家诗讲读》(光绪十六年日本松茂氏松当整抄本,琉球大学图书馆藏),署“临川汤海若校释”;《绘图千家诗》(上海简青斋书局刻本),题署“改良钟伯敬先生订补千家诗图注”。这些刻本正文均按四季节令编排次序,保留了明代《七言千家诗》的最初形态。从《七言千家诗》的历史文本活化石中可以明确看到,《立春偶成》末句没有发生变化,正文文字与《南轩集》同,并无“东风吹水绿参差”的存在。
清初,《千家诗》经历了一次大的改编,王相去除《七言千家诗》中原有的标记节令次序的“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字样,改变了《千家诗》的次序,并增加了21首诗:11首七绝,为王建《宫词》、夏竦《廷试》、杜常《咏华清宫》、李白《清平调词》、杜牧《江南春》、高蟾《上高侍郎》、李白《客中行》、贾岛《三月晦日送春》、韩愈《题榴花》、杜牧《泊秦淮》、钱起《归雁》;七律增加10首,即:贾岛《早朝大明宫》、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岑参《和贾舍人早朝》、沈全期《侍宴》、崔颢《黄鹤楼》、杜甫《秋兴》四首、陈抟《归隐》。如此一来,《千家诗》以诗歌中景象的季节分类为顺序编排,同时又融入了古代士人生活的各个场景,增加了所反映社会生活的范围,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客观上成为一部反映古人四季生活场景的诗歌类百科全书。调整后的《千家诗》七言部分中,张栻的《立春偶成》由原来的第19首变为第7首。王相的这次改编,是对明代《千家诗》的一次重大改动,在《千家诗》内容与体例方面的变化是空前的,其中自然不乏有待于商榷的地方,改编的优劣有待于进一步重估。然而单从《立春偶成》的次序调整来说,明刻本《千家诗》虽然标明是按照四季节令编排次序,然而《立春偶成》(19)却排在杜牧《清明》(12)、王禹偁《清明》(13)、王驾《社日》(14)、韩翃《寒食》(15)之后,诗并没有按照严格的时间次序排列,这种疏忽或者说错误,也许是引发改编的一个动因。经王相改造后的《千家诗》七绝部分,《立春偶成》正文文字没有改动。清代的通行本以及随后年代的一些刻本,如《韵对千家诗》(春明书局刻本)、《千家诗》(锦章书局刻本),并没有“东风吹水绿参差”的错误。由此可见,无论是明代的七言《千家诗》还是经王相改编完成的五七言《千家诗》,都不是“绿参差”错误的源头。
那么,当下影响甚广的“东风吹水绿参差”版本是怎么出现的呢?清末北京天桥说书艺人的《永庆升平》第九十四回《英雄智激马梦太,豪杰巧遇张玉峰》开篇引用了张栻的《春日偶成》全诗。已知文献中,这部评书中出现了“东风吹水绿参差”的错误。该书是清代白话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曾经广受欢迎,面世不久就出现了续集,并进入许多地方剧种。无法确定这种错误是说书人的口误还是记录人的笔误,也难以确定它是不是今天流行的“东风吹水绿参差”错误出现的源头。
此外,它出现于一些1911年之后的《千家诗》普及本中,如《白话注解千家诗》(新文化书局1934年版)、《白话注释千家诗》(广益书局1936年版)、《白话注解千家诗》(达文书店1937年版)、《白话对照千家诗》(上海惠民书局1949年版)、《古今名文八百篇》(徐蔚南选,上海大众书局1936年版)等。从形态上看,他们都是铅印本,并非古籍的线装形式,而刻本《千家诗》,即使是出现较晚的,如《千家诗》(国民书局1945年版),也没有出现这种错误。从内容上看,这些“绿参差”版本的出现应当是受到了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因当时文化普及的需要,时贤采用了铅印方式大量刊印,因此,于1911年到1949年间密集出现了一批标题带有“白话”字样的《千家诗》普及版本。只是不同于刻本,《立春偶成》这一首诗结尾不知是何缘故被错改成了“绿参差”,可以说是“美中不足”。现下流行的“绿参差”版本应该就是受到了上述小说和《千家诗》铅印本的影响。
从词义上看,“差差”是形容不平衡或不整齐的样子,古诗中常用来形容碧绿的颜色,也用于描绘风吹绿水所产生的水纹相接之状,如唐代诗人郑谷《莲叶》中的诗句“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在这一层含义上,“差差”与“参差”其实是近义词,如卢纶诗中有“树色参差绿,湖光潋滟明”(《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白居易写过“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池上早秋》),晁补之“一水贯来深宛转,万家围去绿参差”(《同张子望颜伯仪上关纳凉》)。当然,词义相近绝非二者可以互相替代的理由,“绿差差”采用叠词更显情貌生动可爱,令人亲近,非“绿参差”之平铺直叙可比。
(作者:张立敏,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25年07月07日 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