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亿万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用生命和鲜血淬炼出了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是伟大抗战精神之核心。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始终是一种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深厚情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国家主权屡遭践踏,人民生活陷入深渊,但无数仁人志士并未屈服,而是奋起抗争,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天下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救亡图存、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伟大探索,在历史长河中书写着舍生取义的壮丽诗篇。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当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碎山河宁静,沉睡于民族血脉中的爱国基因骤然觉醒。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抵御外侮。中华儿女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存亡相结合,为守护祖国的大好河山抛头颅、洒热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凝聚起广泛的政治共识与社会力量,动员亿万群众投身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推动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现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始终坚持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精神引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共识与强大合力,激发中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将爱国志、报国情转化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奋进,绘就更加宏伟的时代新篇章。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之魂。中国人民面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遇的前所未有劫难,革命先辈们始终坚守对民族和国家的信仰,秉持大义凛然的操守,不惜一切的牺牲与奉献,最终促使中华民族能够战胜强敌,迎接胜利与光明。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抗战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气节不仅是一种精神坚守,更是一种深植于中华儿女心中的崇高信念。它体现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始终坚定地站在民族立场之上,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追求,毫不动摇地捍卫民族尊严,展现出中华民族在面对侵略时所秉持精神风骨。赵尚志、彭雪枫、左权等无数革命先烈,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挺身而出,奔赴前线浴血奋战。他们宁死不屈,誓死不当亡国奴,用生命践行了“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铮铮誓言,展现出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时刻坚如磐石的气节与风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与担当。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历史节点,迈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征程上仍布满荆棘与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思想武器,更是凝聚民族意志、激发奋进动力的强大支撑。其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仅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愈发坚韧的精神标识,还作为伟大抗战精神的灵魂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心怀爱国之情、肩负报国之志的中华儿女心中。这种气节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勇担使命、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它穿越历史、映照现实、启迪未来,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时代挑战的信心之源。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抗战精神之精髓。山河破碎的岁月铭刻着苦难,众志成城的抗争书写着荣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英雄、敬重英雄的伟大民族。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忠勇报国的精神始终是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与情感共鸣。这种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深植于血脉之中的精神气质与意志品格,它承载着无数英雄人物对正义的坚守、对家国的忠诚,展现出他们不屈的斗志与坚定的信念。正是这种根植于文化传统中的英雄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塑造了为人民而战、为民族而争、为国家而斗的崇高使命感。无论是在抵御外侮的烽火岁月,还是在建设国家的和平年代,这种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秉持正义、无畏牺牲、英勇奋战,成为守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的强大精神支柱。
慷慨赴国难,身死为国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更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淬炼与升华。在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国土、残暴屠戮同胞的危难时刻,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毅然挺身而出,无所畏惧地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之中。他们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穿越枪林弹雨而毫不退缩,以坚毅的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民族尊严、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从淞沪会战“八百壮士”的堡垒坚守到台儿庄血战的肉搏巷战,从重庆大轰炸中永不熄灭的防空警报到滇西远征军穿越野人山的生命突围,从面对敌人酷刑与折磨坚贞不屈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的巾帼英雄赵一曼,到始终坚持绝不屈服,誓死抗争,最终舍生取义,壮烈殉国的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杨靖宇。他们展现出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首首感天动地的英雄史歌。在当今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更需以这种英雄气概激励全国人民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制度变革等各个领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以敢于突破、勇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之根本。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锤炼出的深沉民族品格与精神底色。它不仅是个人修身立世的重要操守,更是国家民族面对挑战时所依仗的战略定力与集体意志。正是凭借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无数次风雨洗礼中屹立不倒,于动荡与危机中砥砺前行,成功抵御了外敌入侵、化解了内部动荡,在苦难中积蓄力量,在挫折中孕育希望,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争。面对战争的残酷、生产生活条件的艰苦、武器上的劣势、医疗上的匮乏以及环境的恶劣等情况,中国人民始终抱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浴血奋战,坚持到底,打破了日军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这股强大的必胜信念为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和保持持久抗战的定力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抗战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亟需我们始终秉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坚定正确方向,保持战略定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激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勇气与决心,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在接续奋斗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战争硝烟早已散去,历史依然需要铭记,精神必须代代传承。在长达的14年抗日烽火中,无数中华儿女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与人类正义,前赴后继、英勇斗争,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引领中华民族迈向成功与辉煌。铭记抗战历史,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建功伟大时代,投身伟大事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 岳明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25年度重大项目(项目号:ZTZX25ZD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度重大专项课题(项目号:SCJJ24ZD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