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史 > 正文

【红色记忆·抗战印记】继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筑牢民族复兴精神根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我们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筑牢精神根脉。

继承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伟大胜利和共同奋斗,面对救亡图存的危急时刻,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同心协力,共御外侮,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四川300多万壮丁出征,到胶东妇女捐金献银,再到海外华侨捐献飞机217架……全体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凝聚成“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命运共同体,以民族存亡为己任,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

觉醒于危亡,奋进于复兴。今天,面对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我们更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与全体中华儿女一道以个人梦的努力实现,最终汇聚成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要坚定不移推动爱国精神深入人心,从小扣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狼牙山五壮士、白刃格斗英雄连等抗战故事为本质,通过虚拟现实等视听技术将爱国精神具象化、生动化,帮助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报国志向,推动社会形成以爱国爱党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要继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通过乡村全面振兴、公共服务均等化,“用发展温度焐热团结基石”,并且深化东西部协作,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将抗战精神的历史传统转化为新时代的集体行动,让各民族充分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

继承弘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以顽强斗争打开民族复兴新局面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面对南京大屠杀的尸山血海,三光政策的焦土千里,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气节长城。张自忠将军亲笔昭告各将领、各部队“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刘老庄连全体官兵为救百姓,死战不退,打退侵略者五次冲锋,最终八十二人全部殉国;在东北抗日联军密营中,百姓以树皮草根充饥,却无一人向日军告密;山东沂蒙山区的母亲将最后一口粮送给八路军伤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全体军民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代价,换来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民族气节始终是中华民族穿越风暴的精神罗盘。面对科技封锁和芯片压制的难关,中国科技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突破重围,打造中国芯,成功破除外部封锁,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面对外国导航系统受制于人、国际航天合作遭受排挤的局面,我国航天人三十年磨一剑,实现“北斗”全球组网、“嫦娥”月背采样、“天宫”翱翔宇宙。过往的种种成绩,无不昭示着气节之重要。因此,面对实现伟大复兴的坎坷挑战,我们要在思想上不信邪、不怕压;要在行动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不移走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科技强国、人才兴国之路,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以顽强斗争打开民族复兴新局面。

继承弘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抗战时期毛泽东立足国情提出“持久战”战略,正是这一精神的时代注脚。淞沪会战中,数十万将士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粉碎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以血肉长城诠释民族血性;平型关伏击战中,八路军以刺刀见红的搏杀打破日军不败神话,首战告捷点燃全民抗战信念。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的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亦是自信自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一封封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抗战家书,惊天地、泣鬼神,时刻提醒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冽。80年前,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凯歌,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图谋,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我们“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推动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进行传承与转化,融入复兴伟业的建设中,推动广大奋斗者发扬抗战精神,不畏艰险,敢于拼搏,以艰苦奋斗实现科技自立、经济发展、文化兴盛,从平凡而普通的工作中发扬抗战的英雄气概,以每个平凡英雄的添砖加瓦筑起民族复兴的高楼大厦。要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持思想清醒,破除依附迷思,坚持自主发展,以坚定“四个自信”让复兴伟业在脚踏实地的接续奋斗中实现,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加强思想武装,推动创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推行,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继承弘扬“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坚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和战略定力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战略定力蕴含治国理政大道,关乎旗帜道路方向。抗日战争为何是持久战?毛泽东在深刻总结抗战前期经验基础上,撰写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明确了方向和路径,鼓舞了士气,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这份必胜信念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战争正义性与民众伟力的深刻洞察。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将荒芜南泥湾变为“陕北江南”;西南联大师生穿越三千里烽火,于昆明茅屋中坚持教学,在八年间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元勋。

当前,我们要准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科学把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更是我们应坚守的。“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坚守必胜信念,首先是思想补钙。通过“学史增信”,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运用到强国复兴的事业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关键一步,将会改变中国面貌,造福后世子孙,更会促进人类发展和世界和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抓住,也必须努力实现伟大复兴。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立足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清国际形势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和方向,深刻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既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战略自信,又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引领国际社会为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努力!(作者:韦子平,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讲师;江晨曦、 束炫承,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本科生)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大学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抗战精神在安徽”实践队】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