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多极化从冷战时期两极格局中萌芽生长,在冷战后单极格局下发展壮大,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日益深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然而,当前世界多极化进程面临单边主义与零和思维回潮、全球治理机制困境与制度滞后、地区热点外溢和全球问题频发,以及全球南方内外矛盾复杂化引发变数等现实挑战。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既是对世界多极化历史逻辑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国际社会共同诉求的主动回应。这一重要主张为破除世界上的霸权迷思、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世界多极化 平等有序 真正的多边主义 全球南方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最近,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中强调:“积极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已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趋势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美国单极格局一去不返,大国竞争呈现新态势,地区组织焕发新活力,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全球南方崛起,进一步引发世界政治格局深刻调整,“东升西降”和“南升北降”的总体趋势都在不断发展。我国领导人在国际国内各种重大场合多次呼吁和倡导,世界各国应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推进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其中,“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这一主张赋予世界多极化以新内涵和新价值。[1]
世界多极化的历史进程
二战后两极格局中多极化萌芽生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以东西方冷战对峙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美西方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较量。在将近半个世纪时间内,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的广泛干涉令整个世界陷入了“全球冷战”状态。然而,即便在两极格局的笼罩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开始萌芽并日渐生长。
20世纪50、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国际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其标志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第三世界国家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主张反对北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剥削与控制,积极推动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主张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并逐步开展具有南方特色的地区经济合作,包括南南地区间合作,陆续建立起一系列地区组织,如拉美自由贸易协会(1960年)、非洲统一组织(1963年)、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1975年)等。第三世界的兴起和活跃,打破了两极格局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推动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峙走向“三个世界的划分”,世界多极化趋势萌芽显现。
世界多极化趋势首先在冷战双方阵营内部日渐生长。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五大力量中心”概念,认为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将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五大力量中心。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世界局势出现多极化的变化趋势。表现在西方阵营,主要是西欧和日本的复兴。西欧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地区一体化运动,掀起了世界上第一波地区主义浪潮,逐步建立起史无前例的超国家性质实体——从欧洲煤钢联营(1951年)到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年)再到欧洲共同体(1967年),西欧国家通过经济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渐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其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日本也在战后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跃居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不再甘心仅作为美国的追随者。而在东方阵营,中苏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生分歧,60年代双方关系分裂。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破冰,世界政治中出现中美苏大三角战略格局,中国在保持其第三世界身份的同时,以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鲜明角色,发挥着平衡大国力量格局的作用。
冷战后单极格局下多极化发展壮大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正式瓦解,世界格局一度进入美国一家独霸的“单极时刻”。[2]不可否认,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匹敌的实力,包括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美国凭借其实力优势,为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并推进实现其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安全、扩展经济和推进民主的战略目标,积极调整其全球战略,试图建立和维护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
然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并没有因美国主导的单极霸权努力而终止。这一时期,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同盟体系内部疏离化倾向的扩大。首先,上述新兴经济体凭借辽阔的幅员、庞大的劳动力红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它们组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步增大,从而成为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中新的力量中心,对美国的单极霸权形成一定的制衡。
与此同时,美西方同盟体系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与矛盾。在安全与外交政策上,欧洲国家在对俄政策、中东事务等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不断加大。法、德等主要欧盟国家主张积极推动欧盟的战略自主,试图建立独立于北约的欧洲防务与安全合作,以摆脱对美国军事保护的过度依赖。此外,日本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时也在谋求更大的自主性,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以维护自身利益。在经贸领域,美国与欧盟、日本等盟友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以及美日同盟关系不时发生裂痕。由此可见,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一直在加强,甚至在大多数中国学者看来,不存在所谓的“单极时刻”或“单极格局”,冷战后的世界是“一超多强”格局,最多不过是“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并存”。[3]
2008年以来多极化日益深化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彻底动摇了美国“一超”的霸权主导地位,终结了所谓的“单极格局”,加速了世界向多极化的转型发展,尽管世界“仍然处于多极化进程中”。[4]美国作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其经济遭受重创,整体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出现下降态势,而与此同时,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深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危机而建立起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即“二十国集团”(G20),以此为标志,世界加速走向多极化。G20的成立,反映出全球化时代新旧力量的交替变化,以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全球南方”开始崛起,成为影响全球化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动的重要战略性力量。2008年,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份额首次超过发达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4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3%,而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仅为1.8%。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增速低迷、全球影响力相对下降的困境。美国的经济总量虽然仍占据世界首位,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全球南方的崛起使得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为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提供了动力。全球南方的崛起不仅体现在经济影响上,更体现在政治和战略上。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南方国家的自主性在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已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强劲力量。在地区冲突中,全球南方国家大多能够坚持客观公正立场,不盲从、不依附,凭借自身力量积极参与这些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另外,广大全球南方国家也依托东盟、非盟、拉共体等地区合作机制积极展开合作,进一步增强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影响力。
如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仍在不断深化发展。尽管多极格局仍处于形成之中,但人们已认识到,与单极格局、两极格局相比,多极格局更能体现国际社会成员对公平正义理念的共同向往以及对合作共赢目标的一致追求,更贴合维护全球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更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完善。
当前世界多极化进程面临的现实挑战
大国博弈新形势下单边主义与零和思维回潮
当前世界局势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来自于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强现实主义和权力政治思潮影响广泛。近年来,随着全球南方作为非西方力量的崛起,引发西方发达国家内的单边主义和零和思维回潮。这种思潮强调权利至上而非责任优先,强调零和博弈、阵营对抗,虚化和弱化多边国际合作,严重阻碍着世界多极化进程。
尤其是美国,其国际行为展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倾向,一度单方面退出一系列国际条约,置全球责任与国际公义于不顾,近来更是继续推行单边主义,通过脱离多边合作框架,试图以“美国优先”的理念来重塑国际秩序,将美国自身利益置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之上。从美国对加拿大、格陵兰和巴拿马的战略企图,到其在加沙地带局势中的介入动向,以及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转变,能够看出,美政府为维持美国单边霸权利益,不惜以践踏国际规则、违背国家主权平等基本原则为代价,从而对世界多极化趋势构成严重挑战。
此外,美西方民粹主义势力通过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不断采取“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行为,人为地划分世界阵营,构建排他性“小圈子”,导致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出现倒退、僵化和碎片化。这些都是单边主义和零和思维带给世界的消极后果,世界多极化进程也因此频频受阻。
全球治理的机制困境和制度滞后
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以联合国为核心,但在当今世界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逐渐陷入了困境与僵局。联合国得以立足的重要原则和制度基石是多边主义,然而,在当前大国博弈不断加剧、部分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将全球治理平台“工具化”的背景下,这一原则正在受到个别国家单边主义行径或伪多边主义行径的冲击,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治理机制陷入困境。
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来联合国一直是全球合作的重要推动者,但其内部权力结构和机制安排的固化,使它已无法适应全球治理中的种种新挑战,变得日益僵化无为。尽管今年年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已郑重提出“联合国80周年倡议”,期望联合国能够通过深化改革、提升效率来更好地履行其全球使命,但很多弊病积重难返,改革起来困难重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金融活动日趋复杂化,不仅联合国治理机制亟需改革,其他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也出现治理赤字。特别是面对全球南方的兴起,这些治理机制难以反映全球南方新兴力量的诉求,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受限,难以有效参与国际治理规则的制定,不利于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权力结构也得不到合理重塑。
地区热点问题外溢和全球性问题频发
近年来,随着大国博弈持续升级,地缘政治矛盾加速外溢,地区冲突呈现高频多发态势,不仅给冲突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也对世界多极化趋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严厉制裁,导致全球能源市场剧烈波动,能源价格飙升,许多国家面临能源危机。同时,这场危机引发的粮食危机也波及全球,作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其粮食出口受阻,加剧了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爆发和持续升级则使得中东地区局势更加动荡不安,恐怖主义、难民危机、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随之加剧。大量难民涌入周边国家和地区,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带来极大压力。这些地区冲突引发的全球性问题,使得国家和国际社会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危机应对之中,分散了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力量。此外,这些地区冲突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大国博弈的影子,个别大国通过支持冲突中的某一方来谋求自身利益,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世界多极化的变数。
全球南方内外矛盾复杂化引发的变数
全球南方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已成长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也成为决定世界格局走向的关键变量之一。但是,全球南方内外矛盾日益复杂,令其在世界格局变动中的作用存在诸多变数。首先,全球南方覆盖国家众多,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但是成员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极其多样化的群体,其自身存在的诸多内部制约因素,限制着其全球作用的充分发挥。比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议题上,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已是全球南方的共同目标,但在具体目标制定与实施、风险与责任分担等方面,全球南方国家则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分歧较大,难以形成政策共识。又如,全球南方的一些国家出现了新的各种领域竞争,特别是印度,近两年里加大对“全球南方”的战略投入,以“全球南方领导者”自居,易挑起全球南方内部矛盾。类似的内部矛盾和分歧还有很多,阻碍着全球南方国家在世界走向多极化进程中的团结合作。
从外部矛盾看,全球南方面临着来自美西方的分化打压。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加之在对俄制裁等议题上并未一味附和美西方,而是采取客观中立、平衡稳健的态度,因此美西方开始注重利用和操纵“全球南方”,试图将其工具化与政治化。美西方一方面夯实既有盟伴体系、拉拢印度等部分全球南方国家,积极推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逆地区化合作机制,展开对华全面竞争。另一方面试图将中国和俄罗斯等归入与西方对立的“全球东方”,从而分裂“全球南方”,削弱全球南方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持续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冲突显著升级,个别国家推行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单边主义明显上升,世界格局和秩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与剧烈冲突性日益突出。然而,世界多极化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均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单极霸权和其他任何形式的强权政治,尽管各国对于世界多极化到底将如何发展、应如何发展还没有形成共识。为此,中国提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这一重要主张,并同步提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政策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5]2024年3月,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重申,中国主张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6]其中,“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这一中国立场中至少包含两项基本原则:一是平等,二是有序,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应是平等的,旨在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各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国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平等参与并发挥应有的作用,打破传统的仅由少数大国主导世界多极化叙事的局面。平等原则的关键体现,是确保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意味着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都应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而不是由少数大国“一言堂”或者用拳头说话。机会平等,意味着各国都应享受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全球资源与发展机遇应向所有国家公平开放,各国享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规则平等,意味着国际规则的制定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摒弃“强者通吃”的旧逻辑。
然而,当今世界仍存在诸多不平等现象。发展不平等是全球治理中面临的突出挑战,尽管全球南方国家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当今全球治理体系仍然未能充分反映国际格局和力量的对比。美西方国家利用自身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所谓“规则”,固化结构性差距。个别国家推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来取代公认的国际准则,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严重破坏主权平等原则。
因此,中国倡导平等的世界多极化,契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和诉求,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坚持推动实现平等的世界多极化,要始终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充分尊重世界各国的多样性,坚持开放包容,切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构建真正平等的多极化格局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
有序,同样是世界多极格局不可或缺的构成原则。部分人将世界动荡不安归咎于多极化,认为多极化是世界乱象的根源。然而事实恰恰是,个别国家极力维护单极霸权,违背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才导致世界乱象丛生。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进程,应当是各国团结而非分裂、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冲突、共赢而非多输的历史进程。坚持推动有序的世界多极化,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共同坚持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此确保世界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且具有建设性。
中国主张的世界多极化,绝不是阵营化,更不是碎片化和无序化,而是有序化。坚持推动有序的世界多极化,需要各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伪多边主义,扎实推进全球合作,积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而又有原则的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既是对世界多极化历史逻辑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国际社会共同诉求的主动回应。这一重要主张为破除世界上的霸权迷思、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
【本文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武建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略
责编:程静静/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