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虚假摆拍短视频不仅误导公众,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还会造成社会资源与公众注意力的无端浪费,破坏网络生态的健康与稳定。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虚假摆拍短视频蓄意煽动舆论对立情绪,甚至可能被敌对势力所利用,进而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本文从法律与制度建设、平台责任落实与技术手段运用,以及公众教育引导与强化社会监督三个层面提出相应治理路径。
【关键词】短视频 谣言 社会信任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虚假摆拍短视频指的是制作者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或为了达到其他特定目的,通过精心策划、刻意编排以及虚构情节等方式,虚假摆拍传播的短视频。虚假摆拍短视频不仅误导公众,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还会造成社会资源与公众注意力的无端浪费,破坏网络生态的健康与稳定。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虚假摆拍短视频蓄意煽动舆论对立情绪,甚至可能被敌对势力所利用,进而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积极有效治理虚假摆拍短视频,意义重大且深远。
虚假摆拍短视频的主要特征
设置夸张或冲突性情节,模仿热点蹭流量。为吸引眼球,虚假摆拍短视频的内容往往极度夸张,与现实或常识严重不符。比如,一些“卖惨”摆拍场景打着“助农”旗号,通过聘请临时演员、编造剧本、虚构场景等方式在短视频平台引流敛财。甚至有人为博取眼球、吸引粉丝,购买影视化妆血浆等道具,恶意摆拍“殴打”视频。一些自媒体或内容创作者为了迅速吸引大众目光、获取高额流量,常常选择模仿或跟风新闻热点。他们精心套用相似剧本,从情节设置到角色塑造,都与热点事件如出一辙。例如,批量生成“外卖骑手与顾客吵架”等题材剧本,借助公众对热点事件的关注扩大传播范围,从而达到蹭流量的目的。
细节模糊或打码处理,逻辑漏洞百出。虚假摆拍短视频往往会假借权威机构之名发布信息,不明确标注具体出处,全凭视频制作者单方面陈述,缺乏事实依据与支撑。部分摆拍视频在呈现事例时故意模糊关键细节,如人物面部、具体地点及时间等核心信息常被隐匿或打码处理,同时保留甚至突出展示如职业服装等标志性符号信息,以此构建虚假情境并故意投射某些群体。标注“真实记录”“现场直击”等标签增强可信度,企图迅速取得受众的信任。然而,深入剖析其内容,便会发现逻辑漏洞无处不在。此类内容传播速度快,受众难以核实其中人物身份、地点等关键信息的真实性。这些逻辑漏洞百出的虚假信息,不仅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更可能引发社会恐慌。
画面剪辑生硬,表演痕迹明显。大多虚假摆拍短视频画面剪辑生硬,技术操作痕迹明显,人物表现极不自然,行为动作夸张,有些场景布置与现实生活严重背离。此外,“剧情反转”的处理常显得突兀且缺乏合理性。有的视频中刻意添加哭泣音效或施以其他夸张特效,无不暴露出其摆拍本质。
传播目的不纯,多用情绪煽动性文案,评论区异常引导。有些虚假摆拍短视频为吸引流量涨粉,故意制造热点话题,标题或字幕带有“速看!”“全网怒了!”等煽动性词汇,诱导用户快速转发以增加视频播放量。还有些虚假摆拍短视频为了推销产品,通过夸大功效等手段诱导观众购买,如宣传某减肥产品,摆拍使用者快速瘦身的虚假场景。此外,大量复制粘贴的“求扩散”内容充斥评论区,“网络水军”刷屏带节奏的现象依然存在。
虚假摆拍短视频的社会危害
社会信任度下降,削弱社会道德共识。如果网络平台蔓延大量虚假摆拍短视频,会使公众对信息真实性产生怀疑,将虚构情节伪装成真实事件,消耗公众同情心与正义感,削弱社会互助基础。伪造诸如“老人讹诈”“见死不救”等极端案例,严重消解社会互助与诚信等道德共识。真假混杂的信息环境中,公众对媒体、政府、专家的信任被稀释,“狼来了”效应蔓延,甚至真实事件也被质疑。此外,公共部门投入资源辟谣也会挤压民生服务资源。
煽动舆论对立,扰乱公共秩序。某些虚假摆拍短视频容易煽动舆论对立,引发群体焦虑或地域攻击,甚至被境外势力利用,威胁社会稳定。有的虚假摆拍短视频刻意制造性别、地域、职业等群体矛盾,极易诱发群体撕裂。如果理性讨论空间被情绪化谩骂取代,共识则难以凝聚。而关于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虚假信息,更可能引发社会混乱。
阻碍科学普及,影响行业发展。伪科学类虚假摆拍短视频往往利用夸张、歪曲的手法呈现所谓“科学”现象,干扰公众认知,阻碍科学理念和知识的传播,不利于民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在食品、医疗等关乎民生的重要领域,虚假摆拍短视频的危害尤为突出。虚假的食品负面谣言不仅可能引发消费者恐慌,导致相关企业产品滞销、声誉受损,还可能因个别企业的信誉危机而波及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破坏市场秩序。
影响公众判断,引发社会恐慌和焦虑。某些虚假摆拍短视频会干扰个人在健康、消费等方面的判断,比如虚假的养生知识可能使人们采用错误的养生方法;虚假的产品功效宣传可能导致消费者购买到无实际效果的产品。涉及到疾病流行、食品安全的虚假摆拍短视频,会让人们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情绪,继而引发社会恐慌和焦虑。为了追求更高的“完播率”和互动量,一些平台依据算法进行大量推荐传播,进一步加深了受众的认知偏差。此外,一些虚假摆拍短视频在平台迅速传播,相关人员可能因此遭遇网暴和“人肉搜索”。
有效治理虚假摆拍短视频的路径
法律与制度层面。首先,明确法律边界与处罚细则。明确虚假摆拍短视频的界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具体而言,明确虚假摆拍短视频的定性标准(如虚构内容是否标注“演绎”),细化“情节严重”的判定(如传播量、社会危害性)。对蓄意制造社会恐慌、煽动对立的摆拍者,以寻衅滋事罪追责,按情节轻重处罚,轻则账号封禁、罚款,重则行政拘留或刑事立案。建立谣言社会危害评估体系,量化追偿公共资源损失。传播平台若有明显的监管失职,应承担连带责任。其次,建立快速响应与跨平台联动机制。开通短视频谣言举报专线,从源头上遏制谣言扩散。为深化治理效果,推动公安、网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形成强大合力。特别是针对恶意策划团队、“网络水军”等网络乱象的主要推手进行精准打击,依法查封其营业执照,从根本上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最后,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执法,形成监管合力,对短视频进行全方位监管,加大对短视频平台和创作者的监管力度,定期开展针对虚假摆拍短视频的专项整治行动。定期集中力量打击一批虚假摆拍、传播谣言的典型案例,对违法违规的平台和创作者进行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布。
平台责任与技术手段层面。第一,签署诚信创作承诺书,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平台应要求创作者在注册或发布内容前签署承诺书,承诺不制作、不传播虚假摆拍短视频等不良内容,如有违反须接受相应处罚。平台可定期组织创作者培训活动,引导创作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同时,平台可根据用户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规性等指标,对创作者进行信用评级,动态调整,对低信用账号限制流量和功能使用等,高信用账号则可获得更多创作功能或流量扶持。第二,优化内容审核流程,完善内容审核机制。采用AI审核+人工复审方式,建立多级审核机制。通过智能算法对视频进行初步筛查,识别出可能存在摆拍谣言的内容,再由专业审核团队进行人工复审。AI模型需针对摆拍特征(如冲突性台词、重复IP发布)进行训练;对疑似谣言内容,强制进入人工审核队列,审核未通过前禁止推荐。第三,设立一键举报与奖励机制。平台应将用户举报入口显著放置于视频播放页面,以醒目方式引导用户参与监督,及时发现摆拍谣言并向平台或监管机构举报。一经查实,应给予用户积分奖励,该积分可用于兑换平台权益,以此提升用户积极性。同时,平台需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增强透明度与公信力。通过用户、平台与监管机构的协同合作有效打击网络谣言,提升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第四,采取技术溯源与限流措施。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短视频内容进行智能识别和筛查,如通过图像识别、语义分析等技术检测虚假摆拍内容。自动识别画面中的特定元素,对比数据库标记风险,进行传播路径追踪,自动触发限流,待核验后解除。第五,强制标注与风险提示。针对易引发误解或争议的内容,平台应在视频播放页面增设提示信息,如“本内容可能存在争议,请审慎判断”,以此引导用户理性审视。同时,对于所有“虚构剧情”类视频,必须在标题、字幕或封面添加明显的“情景演绎”“内容虚构”等标签,未标注者将采取限流或下架措施。
公众教育与社会监督层面。首先,提升全民反谣言能力。为有效提升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需积极引导用户系统学习并掌握识别谣言的有效方法与技巧。比如,开发并推广“反谣工具包”,内含简明实用的教程,广泛推送至各类用户群体。其次,媒体与相关部门联动。主流媒体可以开设“谣言粉碎机”专栏,针对广受关注的高热度虚假摆拍短视频,迅速响应,及时澄清事实。公安、卫健委等部门需强化信息预警机制,定期发布“谣言预警清单”,明确指出假公益、伪科学等近期高发的摆拍主题,有效遏制谣言滋生与扩散。最后,建立虚假摆拍短视频数据库,典型案例定期警示。收集整理已被证实的虚假摆拍短视频及相关信息,形成数据库。利用技术手段将新发布的视频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快速识别相似的谣言内容。定期曝光典型案例,强化“造谣必被罚”的公众认知。
【注: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重大经济社会调查项目“中国网络民意和舆情指数调查(2024-2026)”(项目编号:2024ZDDC0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大伟、王梓:《用户生成内容的“阴暗面”:短视频平台用户消极使用行为意向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8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