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的进程中,中亚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首次提出的“中国—中亚精神”,是对中国中亚合作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彰显中国中亚关系发展的坚实确定性。“中国—中亚精神”凝聚双方发展共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成为中国中亚全方位合作的共同主题。“中国—中亚精神”也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对于维护地区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中亚精神”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 共同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习近平主席在主旨发言中首次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①“中国—中亚精神”是对30多年来中国中亚关系成功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对双方在密切合作中形成的共同理念的精炼概括,指明双方发展的前进目标,为中国中亚世代友好合作提供重要遵循。六国元首签署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指出:“应大力弘扬这一精神,使之成为机制成员国发展友好关系、推进互利合作的基础。”②
“中国—中亚精神”体现中国中亚关系发展的坚实确定性
“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建交30多年的团结互信”和“新时代以来的开放共赢”,从这三个维度把握“中国—中亚精神”,可以更加深刻理解中国中亚合作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坚实的实践土壤、广泛的民意基础。③习近平主席从四个方面精辟概括“中国—中亚精神”的核心要义,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
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看,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把中国人民同中亚人民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国人民一道推动这条“贸易之路、文化之路”走向兴盛,促进了东西方的往来。
1991年中亚国家独立后,中国是最先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中国同中亚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开展合作拥有地缘条件、历史文化和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独特优势。中国在发展同中亚国家的关系中坚持“互尊、互信、互利、互助”的原则,双方合作共赢、平等相待,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贸人文联系愈发密切,在国际事务和多边领域内积极互动,共同维护地区发展与和平,携手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以此为契机,中国同中亚国家倾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深度合作,将双方关系带入一个崭新时代。中国同中亚五国已实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双边和区域命运共同体“三个全覆盖”,展现了双方携手前行、共创未来的坚定决心。2020年六国共同创立了中国—中亚机制。这一机制契合各方需求、顺应历史潮流,展现出蓬勃生机,实现了快速发展。2023年六国在西安成功举行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机制建设四梁八柱由此迅速成型,呈现元首引领、政府推动、各界参与、多轨并行的立体多元合作格局。④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最大的创举是六国元首共同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世代友好的原则固定下来,这是六国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条约的签署意味着中国同中亚国家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战略协作迈出新步伐、民心相通实现新跨越,将为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筑牢根基。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坚持和合共生,致力于使“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和平、和睦、和美的发展沃土。⑤
“中国—中亚精神”凝聚发展共识、明确合作方向
“中国—中亚精神”凝聚双方发展共识,明确今后合作方向。中国与中亚五国是现代化发展的同行者。“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是中国中亚全方位合作的共同主题。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主线,应对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风险挑战,实现了双方互利合作务实高效、深度融合的积极态势。在本届峰会上六国达成110份各类合作共识,一系列务实举措彰显着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决心和诚意,为六国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在发展振兴之路上相互成就注入强大动能。⑥
在这次峰会上,六国元首共同商定2025至2026年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贸易畅通、产业投资、互联互通、绿色矿产、农业现代化、人员往来成为双方合作的六大优先方向。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见证签署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这是中国首次同周边单一区域内所有国家整体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走深走实,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从区域层面都加强合作,让中亚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区。
中国和中亚国家务实合作破解的是发展难题,汇聚的是共进力量,托举的是共同繁荣。推动中国中亚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要明确合作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中亚各国经济体量不均衡,资源禀赋各有差异,合作需求不同;次区域一体化多元重合的特点制约深度合作。同时,中亚国家治理能力不均衡,政策执行和监管水平存在差异;气候变化等绿色发展议题引发中亚国家关注,但中亚各国在环境法规、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亚地区需要进一步整合制度规则和技术标准,提升沟通效率,减少互联互通成本,以增强区域整体合作水平。
针对中亚区域发展的特点及变化,双方在合作中可以着眼发展新兴产业。中亚五国均为中小型经济体,资源较为单一、市场经济容量有限,依靠自身资源禀赋难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可着重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利用政策杠杆促进跨国合作和贸易,加强区域内国家之间的联系,吸引外国投资,促进新兴产业的国际化,从而提升中亚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降低在中亚地区投资的经济风险。
双方在合作中可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国中亚互联互通能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显著优势。双方可以针对中亚关键基础设施做全面评估,识别运输、物流、通关、电力等方面的瓶颈和堵点。抓住窗口期,继续大力推动中乌吉铁路建设,加速不同国家间铁路运输换轨技术攻坚。中国还将同哈萨克斯坦加快推进中哈第三条跨境铁路建设,同塔吉克斯坦实施中塔公路二期关键路段改造,同中亚各国深化中欧班列和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合作,推动中亚地区真正成为连通欧亚大陆的“黄金十字路口”。与此同时,在推进互联互通项目时,双方需要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注重项目的社会责任和环保要求,避免对当地社区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还要充分考虑地区同质竞争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项目风险。
双方在合作中可以继续以功能性制度为突破口,推动地区制度化和一体化建设,简化贸易和投资流程,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应继续拓展双方“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试点,改进海关手续、边境检查、电子支付和物流管理,提高贸易效率,鼓励更多的跨境合作与投资,实现中国中亚之间更加紧密的一体化合作,推动双方经济可持续增长。
“中国—中亚精神”推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强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朝着命运共同体目标砥砺前行。”⑦“中国—中亚精神”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和中亚五国加强团结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愈发突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内部矛盾凸显,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国际动荡变革期的特点凸显,世界面临新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⑧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国中亚合作的根本遵循就是要锚定命运共同体目标,而“中国—中亚精神”正成为推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引领力量,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难得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有利于消除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的外溢影响。当前世界变乱交织,开展有效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的紧迫性前所未有。然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离散化趋势,全球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系统性失灵频发,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不断累积,全球安全治理失序风险上升。大国博弈影响外溢至全球治理领域,世界经济要素政治化和工具化风险抬升。民粹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多边主义受挫、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面临重大挑战。在本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中亚五国元首一致支持继续推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高度认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全球倡议”不仅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而且为应对全球变局提供“中国方案”,为各国和平共处、发展共赢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正确历史观,为世界和平和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回顾历史,二战结束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体制,不利于亚非拉广大未独立或新独立国家的发展。有鉴于此,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中间地带”理论,其目的就是打破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体制,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历史的时针走到今天,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的呼声。习近平主席强调:“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中国同中亚地区人民相互支持、同甘共苦,共同为人类正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弘扬正确历史观,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为世界和平和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历史不能倒退,应当向前;世界不能分裂,应当团结;人类不能回到丛林法则,应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⑨
在中国周边外交全局中,中亚始终是优先方向,“中国—中亚精神”为双方世代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国与中亚五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合则两利、斗则两伤。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中亚国家都集中力量于国内的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稳定的周边环境,因此,中国与中亚国家保持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是实现强国富民战略目标的基本条件。“中国—中亚精神”倡导“互尊、互信、互利、互助”,其核心是互不干涉内政。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选择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模式。中国与中亚五国坚定支持彼此维护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不做任何损害彼此核心利益的事。支持彼此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办好自己的事情,合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中国—中亚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植根于六国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共同理念和价值,从内生动力、法律保障、机制观念等各个层面,彰显了中国中亚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上的典范,是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区域合作的典范。在中国中亚关系发展进程中,元首外交起到了核心的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高层交往实现了制度化、机制化,特别是领导人之间的接触和磋商,对推动双方关系的发展、深化,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元首外交登高望远、着眼未来,以战略规划和长远眼光,为双方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将以“中国—中亚精神”为指引,推动双边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项目编号:DF2023ZD29)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⑦习近平:《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人民日报》,2025年6月18日。
②《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人民日报》,2025年6月18日。
③《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国—中亚精神”》,《人民日报》,2025年6月19日。
④⑤⑨王毅:《弘扬中国—中亚精神,致力永久睦邻友好》,中国政府网,2025年6月18日。
⑥《凝聚发展梦想引领世代友好》,《人民日报》,2025年6月21日。
⑧张宇燕等:《2023-2024年全球形势分析与展望》,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报告202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第3-35页。
责编/谷漩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