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山”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的思想,对西方生态思潮的超越和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实现创造性转换的结果。“两山”理念强调必须摒弃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唯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两山”理念落实到实践中要求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方式,树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简朴适度的消费方式。
【关键词】“两山”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 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命题。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回顾探析“两山”理念在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中的创新发展,对于我们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质的理解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山”理念的孕育、发展和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两山”理念的核心是要求科学地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两山”理念经历孕育、发现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三明常口村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003年8月8日在《浙江日报》“之江专栏”《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一文中,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词汇。在他看来,“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其结果是只要经济,只重发展,不考虑环境,不考虑长远,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认识的第二阶段是虽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甚至把自己的经济利益建立在对他人环境的损害上;认识的第三阶段是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习近平同志由此进一步强调,建设生态省和打造“绿色浙江”,必须建立在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自为的基础之上。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命题,反复强调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浙江生态省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习近平同志后来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发表关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系列论文,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中,他明确地肯定“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并认为这“两座山”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认为要实现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们的认识必然经历“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保住绿水青山”和“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三个发展阶段;在《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一文中,他指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一对“两难”矛盾,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解决这对矛盾必须破除那种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态环境就必然得到改善和恢复的错误认识,并认为这种错误认识是建立在“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模式基础上,其共同点是对环境问题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其必然结果是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都落空。他由此强调应当走以科技为主导,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之路,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实现从“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既培育好“金山银山”,又保护好“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丰富和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2018年5月18日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看作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的新路子,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他的“财富观”。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中,并将“两山”理念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基本方略和原则。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的决议》中,要求“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湖田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肯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同时,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两山”理念自2005年正式提出以来,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又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略。
“两山”理念的内涵要义与辩证关系
“两山”理念包含着“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两山”理念既超越西方生态思潮,又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实现创造性转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两山”理念的第一层含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生态思潮关注和争论的核心问题,具体体现为“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目的”三个问题。西方生态思潮对于这三个问题存在着两种回答。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借口“地球优先论”,从维系资本利益集团和中产阶级的既得利益这一目的出发,否定发展的必要性,否定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希望发展解决贫困和生存问题的愿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潮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并把发展的途径归结为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制定严格的环境制度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只不过他们所说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使用价值追求需要为目的的发展。“两山”理念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与西方生态思潮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关于“要不要发展”的问题,那种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不需要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观点,既没有认识到我国依然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又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临严重的生态制约,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再是以付出巨大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单纯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而是速度、数量和质量辩证统一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就决定了经济发展不能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而应当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经济发展;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对于那种认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会影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投入是一种无谓投入和无效投入的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看不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子在于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发展,而且反过来会影响长远发展,并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强调应当摒弃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走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发展的目的”的问题上,习近平同志要求发展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的,强调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判断发展性质的唯一标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两山”理念的第二层含义。“两山”理念的核心是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在肯定西方现代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又指出西方现代化的目的是满足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方式,不仅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协调的状况,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生态创伤,是一种畸形和片面的现代化。通过区分“真发展”与“假发展”,“好发展”与“坏发展”两对概念,明确发展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所谓“假发展”就是放任资本逐利和缺乏道德的支撑所造成违背公平正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协调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发展;所谓“真发展”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共同富裕;所谓“坏发展”就是以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生态问题的发展;所谓“好发展”就是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发展。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和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在遵循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国情展开,只能走“科学发展之路”,即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是“两山”理念的第三层含义。为了解决“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存在的矛盾,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原则,既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又是因为生态环境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后劲。任何社会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生产条件”。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既包括劳动力再生产、市场、交通运输等社会条件,也包括土壤、大气、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一旦自然条件被破坏,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必要的基础与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发展,突破生态环境的底线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自然条件不仅以自然规律影响国民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而且自然条件的好坏影响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后劲和潜力。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只有坚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原则,才能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的思想,对西方生态思潮的超越和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实现创造性转换的结果,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发展的最新阶段,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三个原创性概念,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天人合一”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和“持中贵和”的文化价值观实现现代转化,又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以及人的实践活动与地球生态系统有限性的矛盾三个维度,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的思想。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中,通过回答“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目的”这三个问题超越了西方生态思潮,科学地阐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并要求把“两山”理念具体化为新发展理念,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新境界,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南与基本遵循。
“两山”理念的实践应用与中国式现代化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这就决定要使绿水青山转化为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就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变革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入手,既践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又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实现上述目的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必须实现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摒弃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唯GDP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第二,应当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生态环境的制约使这种发展方式既难以持续,又不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并从分析科学技术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的关键作用出发,强调必须实施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代替传统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方式,强调必须践行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变革与创新驱动战略不适应的科技体制,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战略导向,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关系到国家战略发展成败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上,以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生态化为基础,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但生活方式又能反作用于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变革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必然形成高消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工业文明假设自然资源是无限和免费馈赠人类的,把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完全不考虑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又忽视经济增长能否给人类带来幸福,关键在于生产的目的是否正义和合理的分配政策。由于工业文明是以资本为基础的,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和实现资本增值,这既决定了以资本为基础的工业文明生产目的不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满足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又决定了资本在利润动机的支配下,必然会以“计算和效率原则”为基础,不断扩张其生产体系,并必然在全社会倡导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支撑工业文明生产体系的不断扩张。正是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造成了人们无视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限制,以物质消费至上为原则,追求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从而产生人的身心关系的异化和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要求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其核心就是要摆脱工业文明流行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树立珍爱自然的生态道德观和简朴的消费观,从而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满足和幸福只能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实现的论述,要求破除消费主义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寻找满足和幸福,在强调自然规律对人类的制约性的同时,指出幸福只有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和奋斗才能获得,要求破除消费主义生存方式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人们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指导消费活动,使消费活动不仅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维系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与共同发展。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2AZD09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
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④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⑤王雨辰:《生态文明与文明的转型》,武汉:崇文书局,2020年。
⑥郇庆治等:《绿色变革视角下的当代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责编/孙垚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