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党员数量短时间内激增,党员整体素质亟待提升。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习运动,提升全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成功塑造出一支信仰坚定、组织严密、纪律严格的革命队伍,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从抗战时期“学习兴党”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实际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学习兴党 抗日战争 革命队伍 理论武装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将一切先进成果运用到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治国理政的历史重任,也面临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需要持续深化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抗战烽火岁月中“学习兴党”的宝贵经验,对于当今仍具重要借鉴意义。
抗战时期,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肩负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救亡的重任,这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时,党员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大量新党员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抗日斗争经验,党员整体素质亟待提升。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习运动,提升全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抗战形势需要。为此,中国共产党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成功塑造出一支信仰坚定、组织严密、纪律严格的革命队伍,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为最终赢得抗战全面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将理论学习与抗战使命紧密结合教育培养党员干部,是抗战时期的当务之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加强学习,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影响力不断扩大,党员队伍迅速壮大。到1938年底,党员人数从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时的4万人激增至50多万人。新党员大多出身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他们虽然充满革命热情,但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许多新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认识不够深刻,组织纪律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陷入盲目性和主观性。与此同时,一些久经考验的老干部,虽拥有丰富的革命经验,但面对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依然难以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抗战新形势,迫切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与领导能力,以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
因此,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培养,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成为当时党的建设工作中一项极为紧迫且重要的任务。毛泽东同志提出:“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与提拔……使我们的干部不但能治党,而且能治国,要懂得向全中国与全世界人民讲话,并为他们做事,要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与政治家的风度。”①这为党员干部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凸显了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对于党领导抗战乃至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1938年6月,共产国际主席团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在加强党的工作方面,刻不容缓的任务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说来加强对党的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工作,重新教育老的干部和培养从群众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积极分子和领导人。”②同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正式作出在全党开展学习运动的决定。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与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他强调:“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使之向着胜利,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实际运动的了解,就不能有胜利。”③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将理论学习与抗战使命紧密联系,提出构建“理论学习—研究历史—革命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凸显了学习运动的政治紧迫性与现实针对性。
毛泽东同志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如果中国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同志,那将是等于打倒一个日本帝国主义”。④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决策,既回应了共产国际的建议,又立足于中国革命的现实需求。会后,一场以“系统学习理论、研究历史、把握时局”为核心的学习运动在全党迅速展开。
构建工作与学习互嵌机制,以多元学习形式深化理论军事教育,为根据地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提供人才支撑
1939年2月,中共中央设立干部教育部,专门负责组织干部教育培训,次年与中央宣传部合并。要求党员干部“每天平均实行二小时的学习制度,每一周按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必须保持经常性与持久性”。⑤194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指示:“其主要课程,依据由浅入深由中国到外国的原则” ,拟定初级党校、中级党校、高级党校的一般标准课程。⑥为保证干部教育得到有力贯彻,规定“ 各级党委和政治部的宣传部下应设立干部教育科,负责管理干部教育的工作。”⑦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运动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注重引导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如《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这些著作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对象、战略策略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员干部更加明确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场学习运动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毛泽东同志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⑧在复杂的抗战形势下,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夺取胜利,必须突破教条主义桎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学习运动的开展,正是通过强化理论武装、掌握方法论原则,促使全党在思想层面完成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转化,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始终是学习运动的重要内容。在学习运动中,党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包括党的创建历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等重要历史事件。同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也被纳入学习范畴。通过学习党的革命历史,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深刻认识到党在总结经验教训中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对遵义会议确立正确领导的意义形成共识,从而强化了对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抗战时期的军事斗争需求,促使中国共产党将军事教育作为学习运动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党员干部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中国共产党在学习运动中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如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等。通过学习《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重要文件,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坚定了持久抗战必胜的信念,掌握了在不同战争形势下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能力。许多党员干部将所学的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运用到实际战斗中,为抗击日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的方式丰富多样。194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⑨同年3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强调在职干部教育是长期的,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与深入。为保证在职干部学习的顺利进行,各级党组织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规定每天必须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定期组织学习讨论和检查学习成果。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是个人自学,也可以是小组讨论、集体学习等。党员干部利用工作之余,认真阅读学习材料,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学习小组定期组织讨论,交流学习心得。集体学习则邀请专家学者或领导干部进行专题讲座,对一些重要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深入解读。⑩除日常学习之外,毛泽东同志还提出,前方“办各级军事政治短期训练班,轮流训练干部”⑪。规定区以上的各级组织都要建立训练班,所有党员、干部均需轮流接受培训。
这种将工作与学习互嵌的日常学习机制,使党员干部在敌后抗战的紧张环境中仍能保持理论精进;轮训制度则实现各层级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教育目标,使基层党员也能接受系统理论训练,为根据地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提供了人才支撑。
抗战时期党员干部的日记,是中国共产党锻造“学习型政党”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锻造“学习型政党”的探索。该时期的学习运动中涌现出大量可亲可敬、值得称颂的人物事迹,较之档案文件的静态描述,这些故事更生动地展现其学习实效,让我们真正理解战争年代的党员干部素质优良、信仰坚定、作风顽强的原因所在。时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留下的宝贵日记,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干部教育学习的鲜活案例。
以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并转化为解决工作问题、应对抗战大事变的能力
1939年9月,时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生的高鲁,和同学们一起前往晋察冀边区。在紧张的行军途中,集体学习和自学密集开展:一是读书,高鲁先后读了《中国启蒙运动史》《社会科学概论》《列宁主义概论》等理论著作,还读了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等小说;二是听报告,他们在河边的树林里多次听何干之、沙可夫作报告;三是开时事讨论会;四是参加军政测验。
为了安全通过敌人的封锁线,队伍经常半夜急行军、走山路、冒雨赶路。他们睡的是大通铺,有时只能睡地上;吃的是高粱玉米南瓜饭,他们将其调侃为“三仙饭”。高鲁读《列宁主义概论》时,正是夜行军60里后,一路没怎么休息。他说因为过度疲劳,反而不困了,正好可以读书。到达目的地后,高鲁不由感叹:“这确实是在战斗中学习,停下了就上课,这是中国共产党能成为民主解放战争中的主力的原因。”⑫
学习被高鲁摆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对学习有着强烈渴望。1939年10月14日,因为有背粮任务,高鲁没能现场听《八路军的政治工作总结报告》,他认为这是“最大的损失”。⑬补救措施是看同志们的笔记,可惜笔记很简略,高鲁为此感到非常遗憾和失落。把没有听到八路军的报告当成自己最大的损失,可谓干部教育以来潜移默化的结果。
经过长期学习和整风运动的洗礼,高鲁的时政分析能力和理论水平得以较快提升。1943年12月,高鲁在山西河曲县参加抗联工作。在一次时事座谈会上,大家谈到国际局势发生重要变化。高鲁认为,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属于满篇鬼话。这本书是蒋介石反共的具体表现,是军事上进攻八路军、新四军的政治借口。真正代表中国命运方向的是毛泽东思想,是《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书。针对这些情况,他说,必须学习,才能应付国际国内大事变。⑭
22岁的高鲁能有这样的认识,十分可贵。第二年,高鲁又在晋绥党校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时事政治和理论学习。在长期坚持的学习和讨论中,党的理论及其运用已经根植在广大干部的血液中。
工农干部:一边率军打仗,一边靠顽强的毅力学习
1939年,晋冀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开始记日记。因为文化程度低,日记错字连篇,表达不通顺。不过,几年下来,他的日记已经由原来的单纯记录,发展到写对事物的思考、见解,再到总结经验教训,有时也抒发一点感情。这一转变,源于他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即使在忙碌紧张的行军打仗中,也花很多时间读书看报,不断思考,睡前坚持在油灯下写日记。
1940年1月26日,身在抗日前线的秦基伟接到1月1日至13日的《新华日报》,马上开始阅读。从上午一口气看到下午5点,读完前6天的报纸。他记录道:“本月在读中发觉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几位领袖的谈话和指示,这是工作中的指南,确实帮助解决许多问题。有了《新华日报》就能把握住环境上的工作方针。”⑮第二天,他抓紧将7日至13日的《新华日报》读完。2月23日,秦基伟又读了《新华日报》4期的报纸。当时他想把很多材料记录下来,可惜因身边没有好的记录本而作罢。随后,他反省自己还是在“学习上仍然未采取最顽强的精神”,希望下次改正。⑯
1940年5月,秦基伟花两天时间阅读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此产生极大兴趣,吃饭的时候也不愿意丢下,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他感受到,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增强思想意识的修养,都有自我检查的必要,这是极端重要的问题。于是,他决定推动其他同志来读这本著作,帮助他们一起进步。1941年1月,秦基伟对阅读《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联共党史》)非常投入。因为往来请示的人太多,工作太忙,他决定以后早上切实执行两小时学习制度,学习结束后吃早饭,之后再开始本职工作。⑰事实上,《联共党史》是当时从苏联传入中国的理论著作,虽是必读书目,但不容易读懂。秦基伟在戎马倥偬中能静下心来深入阅读《联共党史》,说明在文化和理论学习上有了长足进步。
1941年5月,秦基伟得到上级批准,前往北方局党校学习。此时此刻,他用“万分的高兴和痛快”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可见,能去党校脱产学习,对前线的党员干部而言,是多么难得的机会!1942年12月,秦基伟以理论学习心得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撰写了《地方武装的特点》一文,发表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他的文章对地方武装的群众性与地方性、坚持性与顽强性、全面性与复杂性、分散性与广泛性,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受到广泛好评。⑱
秦基伟11岁时父母双亡,小时候只读了不到一年书。他主要是在部队里学习文化知识,接受党的教育,这是大多数工农干部曾经走过的路。越是文化程度低,越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秦基伟一边率军打仗,一边依靠顽强的毅力学习,直至能撰写文章发表,可以说比起知识分子干部,一点都不逊色。他晚年回忆时说:“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拥有新鲜的知识,不断开拓新的意识,不断产生新的思维。”⑲可谓真正做到了他说的学习使人成熟,学习使人年轻。
抗战时期,党员干部从阅读党报、学习文件中获取时事信息、理论滋养和工作指南
在抗战时期的学习运动中,阅读党报成为党员干部获取理论滋养与时事信息的重要途径。《晋察冀日报》(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华北局《人民日报》)创办于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党委机关报,办刊时间长,发行量大。它传递着党中央的声音,也传递着前后方的各种新闻资讯。大家普遍热爱读报,因为能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国内外形势发展演变。
王紫峰在抗战时期担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他在1942年5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看5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上面转载了毛主席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演,指出要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特别着重指出在党内存在着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我感到这些分析非常恰当,简直是一针见血。”⑳他经常在老乡的房顶上阅读书报,尽管不远处有时会响起枪炮声,也不去理会。他认为:“在敌后抗战的艰苦环境里,哪天没有炮声呢?光顾这些,简直就不能看书和工作了。”㉑
1943年,在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抗大四大队学习的刘荣,也经常读《晋察冀日报》。8月4日晚上开始,他腹痛很厉害。8月5日一整天未进食,本想吃点水果,但小梨和西瓜都不便宜,“剩那几个钱又订了报纸看,只有罢休。”㉒1944年7月,时年25岁的刘荣思想更加成熟,在日记中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他认为,政治生活最重要的一环,应该是看报纸,只有不间断地学习,才会系统地随时随地了解党的政策、主张、路线的精神与实质,才能明白不同时期与不同情况下时局的发展,不至于漆黑一团,迷失方向。可见,看报的门径和作用,已被刘荣牢牢掌握。
党员干部的成长离不开学习文件与阅读书籍。1942年以后,通过将集体学习与自我反省注入文件学习之中,并加以组织引导,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干部思想纳入文件所指向的轨道,进一步统一了全党思想。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先领会文件精神,后开展工作的模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学习型政党”建设理路。战时的阅读材料固然缺乏,但他们依然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书报资料。八路军干部的阅读很大程度上是集体行为,由此体现的阅读观念和阅读思维,均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这种集体行为对于凝聚抗战意志、汇聚集体力量、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有重要作用。经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党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同时拥有极高的政治水平和极强的执行能力,中国共产党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政党”。
学习使中国共产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助力其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抗战时期的学习运动也是如此,其并非零散的教育活动,而是以“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目标的系统性学习实践。㉓1940年,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干部教育放在党的重要工作的地位。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实现了创新与突破,提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为全民族抗战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发表,以科学的分析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正是通过持续的学习运动,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名作在党员干部中产生巨大影响。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使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性质、前途和道路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抗战实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争理论,将游击战从单纯的战术层面提升到战略高度,为抗击日本侵略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通过学习和实践,根据地军民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创造出地雷战、地道战、青纱帐战、苇塘战、围困战等许多独特的作战方式,积小胜为大胜,有效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先后创建了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为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继续发出号召:“从中国革命运动的要求来说,我们的理论水平还不够。革命要求我们能说明中国的革命运动,说明这个运动的各个方面,说明它的内部联系,包括军事、政治、文化、经济,整个革命工作的各个侧面及其内部联系,并总结经验,把它提高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学习浪潮也促进了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得到显著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使党的各级组织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抗战的坚强战斗堡垒。
抗战时期的学习浪潮,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实践。这场学习运动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唤醒了广大民众的抗战意识,更重要的是,它使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略、宣传和组织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在战略引领、组织动员、自我革新等方面具备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卓越能力,从而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
这段历史经验深刻启示我们,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党始终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学习传统。这种永不自满的学习品格,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担当中流砥柱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依然保持生机活力、风华正茂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从抗战时期“学习兴党”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确保全党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实际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0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1937—1943.5)》(第18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年,第92—93页。
③④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1937—1943.5)》(第20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年,第567页,第567页,第568页。
⑤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0页。
⑥⑦⑨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页,第2页,第1页,第222—224页。
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66页。
⑫⑬⑭理红、理京整理:《高鲁日记》,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4页,第38页,第507页。
⑮⑯⑰秦基伟:《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年,第53页,第58页,第129页。
⑱⑲秦基伟:《秦基伟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第133页,第420页。
⑳㉑王紫峰:《战争年代的日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86页,第85页。
㉒梁山松等编:《烽火晋察冀:刘荣抗战日记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63页。
㉓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共产党人》(第1期),1939年10月,第2页。
责编/陈楠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