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5G-A加速落地,带来哪些改变?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观察

在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现场,国外参展商在体验长安汽车推出的可进行空中飞行的飞行书包。

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现场,选手正在参加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上海选拔赛。

最近,很多人的手机信号栏悄悄多出一个字母A—从5G进阶到5G-A。人们不禁好奇,这项新技术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上,5G-A成为热门词汇。现场展示的“5G-A+低空经济”等案例表明,5G-A不仅为用户提供极速网络体验,还赋能智慧交通、智慧生产等多个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从5G到5G-A,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重构价值体系的机遇。”华为运营商业务总裁陈浩表示。在5G-A商用一周年之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实现5G-A覆盖,用户数超1000万名。

 

移动AI产业日趋成熟

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的华为展区,工作人员拿起电视遥控器,轻声说:“你好通通,打电话给同事小王。”话音刚落,电视屏幕瞬间亮起。“正在连接……”的提示短暂显示,几秒钟内便清晰呈现出位于展区另一角小王的笑脸。

“瞧,这清晰度!”一旁的观众凑近屏幕仔细察看,忍不住感叹,“画面细节和声音效果,感觉比手机视频通话都好。”

这台电视搭载的“智家通通”助手,是华为联合中国联通打造的“全场景AI智能体”。“依托5G-A提供的高速、低延迟连接,‘智家通通’的视频通话功能实现了与手机的全网互通,即使相隔千里,也能获得‘见屏如见面’的效果。”工作人员介绍。

“既然这样,家里再不用放那么多设备了,‘智家通通’统一控制,会很方便!”现场一位用户体验后说。据介绍,“智家通通”还整合了家庭安防、影音娱乐、百科问答等多种功能。用户只需说句“你好通通”,就能进行对话,实现智能生活的“一呼百应”。

事实上,“智家通通”是移动AI产业生态日趋成熟的一个缩影。

不同于简单的手机AI应用,移动AI涵盖汽车、无人机等各类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核心在于赋予终端自主感知、决策和交互能力。“智家通通”通过终端、网络和云端的协同工作打破空间限制,实现“服务的移动性”。

行业普遍认为,5G-A的大上行体验、低时延特性以及全场景物联能力,将为移动AI时代的实时交互、多模态处理和广泛连接提供更坚实保障。“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百亿的个人AI智能体,重塑用户交互体验。”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的全球移动宽带菁英论坛上,华为常务董事汪涛表示。

专家指出,随着AI智能体数量超过人口数量,未来的6G网络将为这些智能设备提供连接。全球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合作组织(GTI)主席高同庆分析:“6G的发展逻辑与4G、5G不同,将以场景需求为导向,与此同时,智能终端、网联汽车等对网络的需求将推动6G智能创新的快速发展。”

人形机器人协同“进化”

在工业领域,通信技术的突破,被认为是实现具身智能精准感知与决策的关键。随着5G-A加速落地,作为具身智能载体之一的人形机器人,正从简单机器成长为人类的“好帮手”——既能高效执行任务,也开始具备思考能力。

乐聚机器人展区内,搭载5G-A技术的“夸父”机器人正流畅作业——精准识别、抓取传送带上的货箱,平稳转向后,再稳稳码放,即使传送带有新障碍物出现,它也能灵敏避让,动作连贯可靠。几位外国客商看得目不转睛,纷纷举起手机录下眼前的景象。

“过去,人形机器人有时会在行进时突然摔倒,这往往不是机器人本身的问题,而是传统Wi-Fi信号波动导致的。”乐聚机器人长三角大区总经理张大鹏告诉记者,5G-A提供的大带宽、超低时延和高可靠性连接,将突破室内Wi-Fi局限,支持用户实时远程操控人形机器人,满足复杂任务的执行需求。

据悉,在硬件方面,5G-A技术也减轻了人形机器人自身的负担。例如,把高运算量任务转移到云端,能减少机器人自身的电力消耗,同时也能降低成本,因为无需每台机器人都配备强大的本地算力。

“5G-A还能为训练人形机器人的深度学习模型提供大量数据,就像持续为机器人的‘大脑’补充知识,让机器人学会更多技能,从而更快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张大鹏补充道。

随着5G-A人形机器人进入多场景验证阶段,产业各方也开始关注另一关键问题——如何将“可用的技术”转化为“可复制的方案”。

为此,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举办期间,乐聚、中国移动、华为等联合发布《5G-A赋能信息消费“新三样”白皮书》,明确了现阶段5G-A支撑人形机器人业务所需的网络能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在5G-A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及落地路径上达成共识。

“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发展迅速,人形机器人技术与智能系统不断进步。”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大中华区总裁斯寒认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实时通信与数据处理支持,将对具身智能深度参与无人配送、远程辅助等应用场景至关重要。

低空经济“蓄势高飞”

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上,低空经济的重要保障之一,以5G-A为代表的低空通信设施成为各大参展商的重点展示对象。

一走进中国电信展区,“低空无界”展台立刻吸引了记者目光。系留式无人机、取水无人机、M350多旋翼无人机等展品前,不少观众停下脚步,仔细观看。

“通感一体是5G-A的核心技术,通过无线信号反射、散射等原理,让通信基站同时具备‘雷达式’的环境感知能力。”展区工作人员表示,正是基于5G-A的此种能力,中国电信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低空基础设施能力体系,为智慧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等低空经济核心场景提供关键基础设施验证能力。

其中,“无人机物流运输方案”探索在自然灾害救援等紧急情况下,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5G+无人机医疗航线”则探索如何形成畅通无阻的空中医疗运输通道,助力检验样本及医疗物资的运输。

随着通感一体技术的深入应用,中国电信还将这项能力辐射至更多城市安全领域。比如,被应用于黄浦江航道的水域通感一体技术。“通感一体基站如同江上‘鹰眼’,以毫米波雷达实时扫描江面,瞬间捕捉船舶位置等信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甚至货轮还没靠近桥梁时,就能收到基站发来的防撞提醒,不影响雨天雾天通航效率。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举办期间,中国联通正式发布了其完整的低空经济能力体系,推出低空安全监管平台、低空空域管理平台、智慧低空应用平台三项核心产品,为低空飞行器、空域管理及数据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低空领域实现“看得见、管得住、用得好”的治理目标。

“发展低空经济,安全、规模和成本效益是关键。”中兴通讯副总裁、无线及算力产品经营部战略架构总经理唐雪认为,要平衡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重点在于定规则、强装备、建设施。同时,要让低空经济形成规模效益,应注重价值场景的培育、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构建商业闭环。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