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精神品格、一种政治本色。作为党员干部,更应带头践行节约理念,在思想上绷紧“过紧日子”这根弦,在行动上当好“厉行节约”的排头兵,以自身示范引领社会风尚。
思想上立起“节约标尺”,筑牢崇俭抑奢的价值观。节约不是小气,而是对资源的敬畏;节俭不是吝啬,而是对初心的坚守。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艰苦奋斗,到新时代“光盘行动”“节水节电”的文明倡导,我们党始终把勤俭节约作为传家宝。然而,仍有少数干部存在“公款消费不心疼”“办公浪费无所谓”等错误思想,甚至把铺张浪费当作“面子工程”。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节约不仅关乎个人品德,更关系党和政府形象,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只有真正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价值观,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抵制奢靡之风。
行动上拿出“硬核举措”,让节约成为日常习惯。厉行节约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机关单位,可以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严格公务接待标准;在基层一线,应倡导节水节电、垃圾分类、旧物循环利用;在家庭生活中,带头践行“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同时,要注重制度约束,把节约要求纳入考核监督,对浪费行为及时纠偏。通过“智慧食堂”系统精准统计用餐人数,减少餐饮浪费;建立“绿色办公”评分机制,有效降低能耗。这些实践表明,只有把节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作风上彰显“先锋本色”,以节约锤炼党性修养。节约是党员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作报告,周恩来同志用铅笔头用到握不住为止,老一辈革命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深刻内涵。今天,虽然物质条件改善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党员干部应把节约作为锤炼党性的重要途径,从小事做起,从自身严起,做到“办公用纸双面打印、会议室人走灯灭、公务用车严格审批”。只有以“严”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带动群众见贤思齐,让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久之策。党员干部要以“排头兵”的姿态,带头过紧日子、带头反对浪费,让勤俭节约的“传家宝”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