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作为产业创新人才之一,在带动区域创业活力和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展现出新活力。现阶段,我国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是重要着力点。应瞄准数字游民等产业创新人才新赛道,通过人才政策招徕、文化生态召唤、产才融合赋能,让这类“游民”变为“留民”,全面搭建区域产业创新人才“蓄水池”。
政策招徕,降低“游”门槛。引才的首要环节在于深入了解人才的需求和期望,制定并实施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数字游民等产业创新人才创业难在资金关,降门槛、重保障是关键。要以“轻量化政策包”破解其返乡存在的“重资产焦虑”,通过实行水电网费补贴、租房住房补贴等实实在在的成本减负措施,支持其即时创业。产业创新人才兴业堵在风险关,建机制、防风险是重点。既要推出创业启动资金补助与经营风险预警双轨机制,以政企协同形式共担风险,又要不断增强产业创新人才抗风险能力,结合地方特色打造技能课程库,以技能竞争力提升带动创业成功率提高。
生态召唤,激活“青”磁场。引才留才不是一锤子买卖,除了在落户住房、薪资补贴等“真金白银”上继续发力外,也应在人才服务、文化氛围营造等软环境改善上精耕细作,不断增强留才的“磁力”。既要围绕衣食住行增强生活温度,整合学习、实践、创业功能打造人才社区,配套建设青年公寓、邻里中心、社区食堂等生活场景,为人才提供充分便利;也要丰富活动场景,通过“产业链探访”“人才络站”等积极的才地互动强化人才归属,让其形成“此地即故乡”的精神认同;更要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同步完善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制度,充分激励产业创新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产才融合,挖掘“新”能量。人才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人才价值转化与发展事业深度融合,因此,要充分发掘产业创新人才的能量与作用,探索“产才合作+利益联动+价值变现”模式,让“含青量”“含新量”变“含金量”、“创业扶持”变“创新资源”。聚焦本土特色产业、区域重点产业、专精特新产业,结合其个人优势、发展意愿等,量身设计“产业创新人才+”合作模式,让青年才华与发展资源精准对接;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以合作、联营等形式鼓励产业创新人才深度参与产业链分工,如借力数字游民创意与流量优势打造优质IP等,在人才成长与发展事业同频共振中实现用人价值与市场效益共赢。
时代浪潮下,要让这些产业创新人才从短暂的时代浪花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深层脉动,必须精准把握这一发展势能,不断夯实引才政策、做优育才生态,搭建用才舞台,从而将产业创新人才的流动活力转化为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中共景宁畲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杜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