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重磅文件如同一本“民生建设指南”,字字句句关乎百姓冷暖,同时更是一份承载着责任与期待的沉甸甸的“考卷”。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初心为笔、实干为墨、担当为尺,在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的实践中奋力书写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以“初心之笔”勾画民生关切,在深入基层中找准坐标。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意见》60次提及“服务”,其核心要义在于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若固守办公室“雾里看花”,对民生堵点则难以精准把握,唯有脚步向下、眼睛向下,才能从“家长里短”中听清就业之“急”、医疗之“难”、养老之“愁”、教育之“盼”。党员干部当深入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主动沉身街巷阡陌、田间地头,变“坐等诉求”为“上门问需”,采用入户走访、蹲点调研、院坝议事等多种形式,用心感受群众冷暖,让政策的温度从顶层设计浸润至基层末梢,使每一次走访都成为校准民生坐标的生动实践。
以“实干之墨”书写惠民篇章,在攻坚克难中兑现承诺。从《意见》蓝图到现实图景的跨越,“落实”是唯一的桥梁。新建千所优质普高托举着学子的未来;新建养老机构80%护理型床位承载着银龄的期盼;“一城一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考验着精准施策的智慧。这一项项任务都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党员干部需秉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对难点堵点建立清单、挂图作战。既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更需善用巧劲,靶向施策破题解题,以创新突破提升民生质感,让政策“白纸黑字”化为百姓生活的“真切笑脸”。
以“担当之尺”丈量服务精度,在长效治理中擦亮底色。民生建设非一日之功,需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长效推进。《意见》明确要求科学评价政策效果,杜绝“一刀切”考核,这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有“当下改”的锐气,更要有“长久立”的智慧,既需要快速响应群众呼声,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更要总结典型做法,构建长效机制。最重要的是,政策成效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主动邀请群众“阅卷”,将村社共享食堂的满意度、托育入园的覆盖率等具体指标,作为检验服务的“刻度线”。此外,更要严守纪律底线,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零容忍”,确保每一分民生投入都用在刀刃上,用清廉担当守护民生福祉的底色。
(作者:汪鹏飞,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