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从“知行脱节”到“思辨育人”的系统突破

——广州初中思政课教师团队“双链四阶”模式的创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一四中学彭润、广州市第十八中学郭嘉辉、广州市铁一中学张燕霞、林素君,白云区黄石学校罗玉彩、广州市第二中学王琼等初中思政骨干教师团队历经8年探索,构建“双链四阶”思辨育人模式,形成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操作性的区域教学范式。该成果荣获市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其“思维—价值—行动”协同育人机制,为新时代思政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广州方案”。

双轨架构:“双链四阶”模式的理论突破与模型建构

(一)问题诊断:传统思政教学的三重割裂

通过对8所实验校的实证调研发现,传统思政课堂存在结构性矛盾:76%的课堂以知识点单向灌输为主,68%的教师将思辨等同于解题训练,导致学生“能背规范却难辨是非”。具体表现为:思维训练与价值引领割裂为独立模块,真实问题情境创设不足,静态评价方式难以追踪素养发展轨迹,教师经验型思维制约教学创新。这种“知行分离”现象,本质上是未建立“情境感知—思维训练—行动验证”的育人闭环。

(二)双链协同:理性认知与价值发展的立体框架

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团队创新构建“双链协同”育人框架。

理性认知链。融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搭建“记忆—分析—创造”三阶思维培养路径。在“网络暴力案例辩论会”中,学生通过事实核查(记忆)、逻辑推理(分析)、价值判断(创造),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跨越。

价值发展链。吸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形成“规则服从—伦理决策—责任担当”的内化流程。八年级“法治教育”单元中,学生起草《校园周边交通管理条例》,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制度参与”的具体行动,完成从“规则认知”到“责任担当”的价值跃升。

(三)四阶闭环:情境驱动的教学流程革新

借鉴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情境主题统整—任务议题驱动—价值引领深化—实践成果转化”的四阶教学流程。

情境主题统整。以真实性情境建立认知锚点,如乡村振兴主题中引入当地文化冲突案例。

任务议题驱动。通过层次性任务激发深度思考,设计“经济/社会/文化” 多维度辩论议题。

价值引领深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价值判断,澄清“文化自信” 的时代内涵。

实践成果转化。推动思辨成果应用,学生策划“乡村文化节”方案并落地实施。

实践淬炼:从单课实验到区域推广的三轮迭代

(一)单课破局:基础模型的可行性验证(2019年)

以七年级《网络生活新空间》为切入点,设计“网络暴力案例辩论会”,首次尝试“情境创设—知识回应—问题思辨—实践应用”流程。学生辩论后撰写《文明上网倡议书》,实现“规则认知→行为自觉”的初步转化。针对教师“重形式轻实效”问题,提出议题设计“真实性、冲突性、适切性”三原则,开发“思维成长档案袋”(知识30%+思维40%+人格30%),量化过程性评价。

(二)单元拓展:城乡差异下的精准调适(2020年)

在八年级“法治教育”单元开展差异化实践:城区学校利用智慧课堂分析交通纠纷数据,城郊学校开展“校园周边交通问题微调研”,城乡学生共同完成“模拟立法”项目。这种“智慧课堂+实地调研”的双链混融模式,使实验班思辨能力优秀率从18%提升至45%,并建立城乡教研共同体。

(三)主题定型:跨学科整合的范式成熟(2021年)

以“乡村振兴文化冲突”为主题,将模式升级为“情境主题统整—任务议题驱动—价值引领深化—实践成果转化”。学生从多学科视角辩论乡村发展议题,策划的“乡村文化节”方案成为核心价值观实践载体。此阶段形成24个经典议题、SOLO评价工具及“城市—区域—学校”三级教研网络,标志模式具备可复制性。

支撑体系:评价、师资与资源的三维保障

(一)动态评价:可视化追踪思辨成长轨迹

团队研制《思辨能力发展评价表》(逻辑性、深刻性等5维度)与《价值内化观察表》(认同稳定性、行为一致性等4指标),通过“双链发展雷达图”实现思维与价值发展的动态可视化。三维评价机制(课堂即时评价+阶段性成长档案+终结性情境测评)贯穿教学全流程,使学生复杂情境判断准确率提升28%。

(二)师资培育:分层培养激活专业成长

构建“基础层—进阶层—引领层”三级培训体系。基础层通过“双链四阶”工作坊掌握核心操作;进阶层“临床诊断式教研”通过课例切片分析提升实践能力;引领层培养20名种子教师组建跨校教研联盟。培训后教师议题设计优质率从35%提升至79%,2节课例入选部级精品课,3节获省级一等奖。

(三)资源共享:从本土经验到区域辐射

将模式纳入校级教研常规,通过“城乡结对”“主题教研月”覆盖多所学校,出版专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批判性思维教学》。在省内外推广中,开展联合教研28场,生成本土化课例15个,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形成“理论—工具—课例—师资”的完整推广体系。

实践成效:看得见思政课“生长力量”

(一)学生素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辨” 

历经八年实践,学生高阶思辨能力优秀率平均提升30%,校园思辨活动参与率从21%跃升至80%。在“校园立法”项目中,85%学生掌握政策分析方法,推动5项校园管理方案落地;志愿服务参与率从32%提高至68%,实现“知”“行” 有机统一。

(二)教师:从“课程执行者”到“创新引领者” 

教师团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出版专著1部。城乡教研共同体辐射贵州等地,多名教师获“市名教师”等荣誉,形成“议题设计—价值引导—实践指导”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三)社会影响:从“区域探索”到“范式输出” 

成果获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区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云端教研+课例共享”模式开展市级讲座12场,培训教师超5000人次,被评价为“思政课改革的鲜活样本”,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广州方案”。

未来展望:智能赋能与学段贯通的深化路径

面向未来,团队将聚焦四大方向持续创新:开发“课堂思辨行为观察系统”,运用AI技术实时分析思维动态;联合大中小学构建“贯通式培养共同体”,设计“科技与生活—科技与法律—科技与社会”跨学段议题链;完善“思维—价值—行动”三维动态评价体系;优化“线上资源库+线下工作坊”城乡帮扶机制,推动思辨育人模式向更深层次发展。

广州初中思政团队的八年实践证明:唯有扎根教学实践,才能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思辨育人体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功能,将价值引领融入思维训练,才能更好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广州铁一中学 林素君)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