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色秀丽的浙江杭州市富阳区灵桥镇,有一所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艺术研学基地——“铜画故事”。在这里,古老的铜艺技法与当代美学理念互相碰撞,彰显着富阳铜雕艺术的古老传说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富春山居图衍伸-纯铜挂坠系列)
顾名思义,铜雕是利用铜板良好的韧性和耐腐蚀性,在铜板上进行錾刻或刻制,使其较好地保留线条和纹理,呈现出细腻、丰富的画面效果。铜雕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唐代金银器上手工刻凿的纹样。到了明清时期,铜画技艺愈发成熟,许多金、银、铜的生活器皿上都刻有精美的文字和图案,其中以墨盒、手炉上的手工刻凿最为突出。这些铜雕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铜画故事”展厅,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上的青山绿水在光影中流动;明代画家仇英的《春山吟赏图》铜板錾刻画尽显自然之美。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铜雕作品,仿佛在讲述着“铜画故事”的活化传承人汪旭城对传统铜雕技艺传承发展的故事。
故事源于绿色军营
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永康市的铜匠黄阿松带着儿子黄樟友来到当年的《富春山居图》实景地——现浙派民居第一村阆坞村,做起了手工铜雕生意,虽说挣不上大钱,但也能养家糊口。汪旭城儿时就是听着铜匠黄阿松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长大的。1996年,年满18岁的汪旭城参军入伍。临别时,铜匠黄阿松连夜制作了一件上写“保家卫国,无上荣光”的铜雕工艺品送给他。在部队,这件书本大小的工艺品,受到众多战友的喜爱。大家纷纷与这件工艺品合影留念;有不少连队让汪旭城写信向黄阿松定制绘有军营生活图案的铜雕工艺品,每年老兵退伍时作为纪念品发给退伍老兵;上级机关得知这一情况后,也自行设计图案寄给黄阿松定制铜雕工艺品,作为奖品发给被评为“先进连队”和“优秀士兵”的单位和个人。
从部队退伍后,汪旭城去看望当时病卧在床的铜匠黄阿松,谈起部队战友们对铜艺的喜爱之情,顿时萌生了想拜师学艺的念头。黄师傅深情地说:“铜雕是‘铜与火的诗篇’,需十年磨砺,方得筋骨。”汪旭城深深领会了黄师傅的心情。从此,他没日没夜地沉浸在铜雕的世界悉心研习,直到双手布满老茧,眼角有了鱼尾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2年的苦心修炼,汪旭城已经从一个对铜雕艺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为身手不凡的行家里手。而此时,年老多病的黄师傅早已过世。为传承和弘扬铜雕艺术,在众人的大力支持下,汪旭城于2008年成立了“杭州诺源铜艺装饰有限公司”,并凭借精湛的铜雕技艺创立了远近闻名的“铜画故事”品牌。
活化传承不落窠臼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加速发展,传统行业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的严峻挑战,“铜画故事”也不例外。为突破困境,汪旭城引入了3D数字蚀刻技术,将《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画转化为数字化蚀刻工艺。通过蓝膜3D成像技术完成基础造型,再利用精密数字化化学光蚀刻设备进行全自动蚀刻,最后借助具有视觉识别功能的AI微喷技术实现精准上色,一幅铜雕艺术画《富春山居图》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铜板之上。这种数字化化学光蚀刻并非取代手工制作,而是为激发匠人创造力、赋予传统工艺新活力。在此基础上,汪旭城带领团队研发金属微喷彩蚀工艺,成功地让《千里江山图》在铜板上实现了4K级色彩还原,为铜艺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铜饰纹理传播产品中,汪旭城将饕餮纹、云雷纹等中国传统纹样完美再现。在一幅幅完成的铜雕画中,他通过现代AI技术手段和设计师的反复雕磨,包括三星堆内各种纹路,都能在铜板上铸就生动形象的质感。这种对传统纹样的系统性整理,与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工程异曲同工,为中华文明基因库留存了珍贵样本。
(富春山居图衍伸-立体铜雕塑系列)
基地展品中,以名画《富春山居图》为主题,派生出了一件件具有学术价值的系列衍生品。汪旭城还与中国美院王宗院博士合作,创作出一系列富春山居各应用场景的作品。在展厅装饰展区,各种蚀刻纹样安静地立在墙边,像在讲述着铜艺的千年传说。
研学体验馆内,孩子们正在体验“数字+手工”混合创作:先用平板电脑设计生肖图案,激光雕刻机完成轮廓切割,再亲手敲铜成画。这种从设计到成品的全新体验和传播模式,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少年儿童,也让很多青年创作者、设计师们爱不释手。汪旭城说:“我们要让非遗成为可触摸的创造力课程。”目前基地已开发5套研学课程,年接待学生超万人次。
匠心铸就“金名片”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铜画故事”不仅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展示着青春的光彩,而且以异彩纷呈的铜雕技艺在全国多地留下了一张张“金名片”。无论是北京超五星瑞城中心四季酒店、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的玉兰花纹包厢门和屏风,还是上海星巴克亚洲旗舰店门前高6米、直径4米、雕有古典篆体文字的大型铜质咖啡罐,还是G20杭州峰会主会场所有入口处门框上的铜艺钱塘江聚财水波纹,都在无声地向世人昭示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元素。
(世界非遗-新登古城北门形意铜楼南面效果)
2021年,“铜画故事”为亚运会射击射箭馆建造了5尊展现运动员精神风貌的铜雕塑像,之后又为杭州德寿宫重建了大型铜幕墙,为世界非遗项目、中国最完整的千年古城——新登古城的保护制作了形意铜楼,为世界非遗项目——良渚遗址公园制作了复原山川、河流和集镇的铜雕,以铜艺之美向游客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世界非遗-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铜地雕)
2024年文博会期间,“铜画故事”代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铜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亮相《富春山馆》,让与会者在铜板上带走唯美的杭州景色。平时,游客们逛完景点后,在“铜画故事”再亲手制作一幅《雷峰塔》《花港观鱼》《断桥残雪》等杭州景物铜雕作品,这样不仅对这一传统技艺会有更深的理性认识,也成为当地新的旅游加分项和经济增长点。
现在,汪旭城团队正在搭建的“蚀彩流光”铜艺乡村博物馆,用户可通过VR设备观摩现代手段的设计过程、传统技艺的锻打流程、非遗大师的錾刻手法,还能AI生成专属纹样。这种数字化传播路径,与“数字敦煌”全球云游、秦腔现代光影技术共同构成非遗出海新模式。他们还加大与浙江省残联合作,创作了“丝路花语”系列场景铜版画。此画将浙江古丝绸之路的景点串联,在宣传文旅景点的同时,用敲铜画的技艺赋能残疾人再就业,让传统技艺为公益事业助力。
“铜雕是凝固的时光,我们要做的,是让千年铜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汪旭城说。从手工錾刻到数字蚀刻,“铜画故事”正以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的精心实践,描绘着非遗活化的时代画卷。
(作者:郝峻岭,河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机关党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