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基层干部成长的“四维坐标”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根基,基层干部的成长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实的成效和百姓的切身利益。在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基层干部需要在实践中锤炼“四力”,才能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脚力筑基,在躬身实践中校准初心坐标。基层干部的成长,根系深扎于广袤乡土。脚力不是简单的走村入户,而是俯身倾听的姿态、共情共鸣的能力。翻山越岭丈量田间地头的宽窄,走街串巷感知百姓生活的冷暖,才能把“办公室里的文件”变成“家门口的实事”,让“冷冰的数字”化作“热乎的民生清单”。脚步的深浅,映射着民心的向背,常往群众急难愁盼的地方跑,多深入矛盾集中的现场,才能找准痛点、开对药方。无数基层干部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走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实践。

脑力赋能,在破题攻坚中淬炼智慧锋芒。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考验的是“乱麻中理出头绪、困局中找到出路”的智慧。脑力不仅是知识储备的“量”,更是转化运用的“质”,以系统思维统筹“点线面”,用创新思维打破条条框框,摒弃“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既善用“解剖麻雀”的调研功夫,又巧借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浙江“千万工程”的蝶变启示我们:当干部学会用“求解”代替“应付”,用“创新”破解“常规”,基层发展就能从“被动接招”转向“主动出招”。

眼力明势,在纷繁万象中把握规律本质。基层工作常遇“迷雾阵”,需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力。眼力的核心,在于从碎片化信息中提炼趋势,从表象化矛盾中捕捉根源。这种能力既需要政治判断力把准方向,又需历史思维厘清脉络,更需辩证思维统筹全局。基层干部应当练就“草摇叶响知鹿过”的预判力,既能在民生诉求中预见风险隐患,也能在政策执行中洞察衍生效应。提升眼力,就是要练就能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的“治理慧眼”。

笔力凝心,在书写实践中传递基层声音。基层工作既要“做得实”,也要“说得清”“写得明”。笔力不是简单的文字技巧,而是政策解读的穿透力、民意反馈的精准度、经验提炼的感染力。基层干部要多练笔锋,用通俗语言把政策讲成“农家话”,用生动案例把经验写成“故事会”,让“发展经”走进群众心里。多读经典强理论,勤下基层找素材,善用文字聚共识,才能让基层声音“传得开、叫得响”,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同行者”。

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是基层干部成长的“四维坐标”。脚力深则根基稳,脑力活则思路新,眼力通则方向明,笔力强则共识聚。当千千万万基层干部都练就过硬本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就能变成现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更加充实。(富宁县纪委监委 赵茜)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