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前几天,河南杞县宗店乡喜羊羊幼儿园门口热闹非凡,村民们喜气洋洋参加牧原公司举办的“穗王争霸赛”。电子秤数据闪烁,记录下村民们从自家地里采来的十个麦穗重量。最终,汤庄村种植大户刘庆庆提供的“穗王”,十个麦穗总重达104克,一举夺魁。刘庆庆满脸笑容介绍自己高产的秘籍:“牧原集团农艺师指导进行科学化管理,企业免费供水肥,让麦穗更加饱满硕大。”
为解决生猪养殖产生的粪污排放问题,牧原集团今年通过推广“种养结合”理念,将生猪废弃物通过科学化处理成生物水肥,解决自身环保问题的同时,也成为助力农民增收的“好助手”。
据介绍,牧原公司目前有近300名农业院校专业人才,利用团队在农艺、种植等专业优势,从中原大地到岭南山水,“猪养田、田养猪、促共富”,积极在全国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助力农户增收致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逐渐成为活跃在乡村大地的“新农人”服务体系。2023年,牧原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入选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案例”。截至2024年底,牧原集团的商业模式赋能效果显著:累计铺设支农管网2838.1万米,通过粪肥资源化利用服务农田达472.08万亩,减少化肥使用15.46万吨,土壤有机质提升2.15%,减少投入并增收13.53亿元。
牧原新农人助农的方法途径
牧原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科技赋能体系是新农人助农的首要做法。
杞县宗店乡汤庄村村民李大爷介绍,以前自己盲目施肥,认为“肥料上得越足、庄稼长得越好”。后来,牧原农艺师团队告诉大家,盲目施肥不仅浪费,而且容易造成土地板结,最终影响产量。在农艺师的指导下,大家积极配合公司提供的免费土壤“体检”服务,依据检测结果定制施肥方案,指导科学使用有机肥与化肥,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
牧原公司积极搭建“无人机巡田+土壤检测+智能决策”数字化管理平台,帮助村里实现农田管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转变。目前,杞县牧原建立覆盖39种作物的种植数据库,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技术方案;公司还开发出智能环网系统,对服务农户实现“一户一档”精准管理。
杞县牧原农艺师徐双桥则认为,由公司主导构建的资源循环体系也非常重要。公司出资为周边农户铺设“水肥还田”管网,将养殖场处理后的水肥直接输送至田间,构建起“养殖-种植”资源直供通道,降低农户资源获取成本。在“水肥还田”推广中,团队以“科学精准”为原则,先对农田土壤成分进行全项检测,依据检测数据匹配土壤肥力需求,再结合作物苗期、拔节期、灌浆期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特性,制定个性化施用方案。以玉米种植为例,通过动态调整水肥施用量与方式,实现养分精准供给,促进作物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另一方面,牧原公司还创新“养殖-粪肥处理-水肥还田”闭环模式,投资建设水肥输送管网基础设施,为农户降低用肥成本30%以上。此外,在盐碱地改良等特殊场景验证技术可行性,公司也在不断拓展农业边界。
牧原公司还注意服务赋能体系的运用,让新农人和新农村关系“水乳交融”。公司提供的托管种植、技术指导、销售对接等,服务从播种到收获、从种到销各个环节;通过“线上培训+线下指导”双轨服务机制,每月月均培训超万人次。这些让农户亲身感受种养循环带来的增产实效,也让公司找到了新农人与村民们的“共融之道”。
牧原新农人的加入,让原本以老人和种植大户为支撑的农业生产体系,额外增加了青年参与、科学种田的生力军效应;而且,牧原农艺师团队更因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为日渐空心化的农村增添了更多“青年力量”,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出引领和助力作用。
牧原新农人背后的科技支撑
牧原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进行规模化赋能和可持续机制探索,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性创新和产业生态保障。牧原新农人具备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背景,能够将智能农业设备、精准种植技术、区块链溯源等应用于农业生产,公司则根据这些优势,构建起“研发—推广—应用”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子公司标准化培训、田间示范指导、农技讲座等形式,将数字化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能传递给农户,同时通过无人机植保、智能温室调控、AI病虫害监测等手段,实现农业的精准化管理和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牧原集团农业负责人周晨辉说:“农艺师团队在试验田与示范基地针对39种农作物开展栽培管理研究,通过详实的数据记录与分析优化种植方案,构建完善的农业数据库。目前已形成覆盖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甘蔗、苹果、沃柑等经济作物的成熟技术体系,实现从单一作物到多元种植的技术突破,为全国不同产区农户提供科学种植范式。未来,会有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牧原,投身农业,和我们一起重塑传统农业生产关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谭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