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追光青年
首页 > 人民智库 > 研究报告 > 正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研究报告》在京发布,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提出六大建议

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研究报告》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重点项目对接会上发布。

图片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研究报告》(编委会主任:范恒山、唐任伍,主编:刘洋、方宁)以“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为主题,是首部深入研究、剖析、解读、建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成效的智库成果,总结和传播“践行国家战略、把握地方特色精准施策”的成渝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果,提炼擘画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战略部署和特色路径,为读者描绘波澜壮阔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史、发展史和亮丽画卷。

图片4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一个五年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研究报告》提出六大建议:

一是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构建 “核心承载地+协同发展地”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跨区域协调布局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场景牵引、数字赋能、自主创新、品牌提升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联动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等重大应用场景建设。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两核一带”成渝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共建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在原材料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端、应用端等全链条联合创新。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协同打造“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共建成渝地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川菜渝味”区域公用品牌。共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多维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协同发展商贸物流,推动重庆和成都建设国际会展名城。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联合打造“成渝服务”区域品牌。

二是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营造包容开放、近悦远来的科技创新环境,完善跨区域人才“同城化融入”保障机制和科技政策一体化机制。 统筹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分布式创新平台”梯度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重庆两江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双核”引领功能,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同步推进毗邻地区重点功能平台的产学研用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成渝科创走廊,促进“一带一路”创新资源在成渝集散和融通,打响“成渝创新”全球品牌。

三是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联合推进重庆和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富有乡土特色的商业名镇(村)和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打造“吃喝玩乐购看”网红小店。保护传承经典川菜、重庆火锅、重庆小面等巴蜀美食文化,规范发展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数字文旅、智慧医疗、电竞、数字藏品、元宇宙等数字消费新业态,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商品“以旧换新”。联合开展巴蜀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开发,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同步推进重庆和成都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

四是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健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构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贯通一体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毗邻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共用共管和数据共享,完善全域、全时的污染天气数据信息共享、联合预报预警、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全域建设“无废城市”,推进毗邻地区固废处置设施共建共用。推动能源跨域互联互济,推广工业园区柔性负荷微电网和虚拟电厂建设。建立全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做强川渝资源与环境交易市场,鼓励碳中和金融产品创新,建设“双碳”示范区。

五是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建川渝大市场,深化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共同探索“双城”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和区域“大综合一体化”治理的新路径。提升重庆和成都的开放通道集结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网络接驳联系,打造丝路数字班列。协同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聚焦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区。用好成渝国际友好城市合作机制,申办、创办、联办、参与“一带一路”重要活动。推动各类开放平台之间基础设施互通、数据信息共享、产业招商联动、创新成果共用、优惠政策同标。

六是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同城化,持续擦亮“川渝通办”品牌。推动川渝基层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数字教育平台共享、教育科研等领域结对合作,推动川渝职业院校在人才联合培养、精品课程共建、学科专业联办、优秀教师共享、产教融合、“职教出海”等领域加强合作,引导川渝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科研等互补型合作。优化“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打造“成渝地·巴蜀情”等文化品牌。引导川渝优质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办医、学科共建、人才培养、多点执业、远程会诊等合作机制。共建专常兼备、上下联动、平急结合、川渝协同的应急管理体系,共织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技防人防四张防控网。

图片5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