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典型案例> 正文

海上花园景正盛——厦门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探索

【“海岸与城市”系列报道】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厦门海域面积333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约265公里,可谓“海在城中,城在海上”。从古时白鹭栖息的鹭岛,到抵御外敌入侵的海防重镇,再到如今的国际化海港,厦门与海洋一直密不可分。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以两岸融合为特色,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多年来充分发挥体制改革“试验田”、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和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作用,不断向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迈进。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数不清的称号不足以完整展示这座海上花园城市之美。时至今日,再看厦门,这里有城市休闲好去处的十里长堤,有兼具渔港文化和多元建筑风格的沙坡尾,还有在滩涂上种出的红树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厦门正立足自身特色,沿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的方向向海图强。

厦门,与海的故事还在续写……

升级体验,吸引八方来客

七月盛夏,厦门五缘湾。海风劲拂,游客更添“扬帆”出海的兴致。在五缘湾游艇帆船码头,记者看到许多游客在等待乘坐帆船出海游玩。“五缘湾的帆船船艇空间宽敞,行驶平稳,很适合带着全家人一块儿来体验。”来自河北的李先生一家是第一次来到厦门旅游,除了看看风景,他更想体验“能让自己和大海热情相拥”的亲水旅游项目,五缘湾游艇帆船码头便成为他来到厦门旅游的第一站。

“五缘湾的帆船是龙骨帆船,号称‘海上不倒翁’,船艇行驶安全平稳,亲水性强。”五缘游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芳芳介绍,五缘湾水深、风力等自然条件适合游艇、帆船的行驶。2024年春节、五一期间,五缘湾码头共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

五缘湾游艇帆船等体验项目的火爆,是厦门打造“主客共享”全域旅游格局的缩影。近年来,厦门在“体验”二字上下功夫,结合自身的滨海优势,打造了一批深受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喜爱、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滨海体验项目。

上午在五缘湾体验游艇帆船出海,下午到环东浪漫线滨海水运动度假区玩水上飞人,傍晚坐上“屿见·海上游”游船欣赏鹭江两岸灯光秀,晚上再到集美十里长堤听演唱会、吹海风……许多厦门滨海体验项目,正在成为游客旅行计划中的“必选项”。数据显示,2023年,来厦游客的人均花费为1427元,游客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支出占比分别为26%、21%、19%、16%、7%、4%。“近年来,游客消费中,游览费用占比较低。”厦门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正在积极推动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引导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产业链更长、更可持续的体验旅游转型。

厦门拥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具有发展邮轮游的天然优势。2021年,厦门市发布的《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厦门将全面落实全域旅游和国际化旅游发展战略,整合优化滨海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滨海旅游业,壮大邮轮旅游,发展海洋旅游综合体,建设国际级浪漫海岸线和国际著名邮轮母港,着力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名城。

“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是国家确定的邮轮试点示范港之一。厦门邮轮母港硬件基础良好,拥有长达1418米的码头岸线,拥有三个国际邮轮泊位,可以同时容纳多艘大型邮轮,具备接待22.5万吨大型邮轮的硬件条件。”和平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辞介绍,厦门国际邮轮母港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一小时内可覆盖“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中山路等厦门核心景点,与机场、动车站交通换乘便捷,可高效落地“邮轮+旅游目的地”产品,发挥对厦门及周边地区文旅产业的拉动作用;从厦门出发的邮轮航线,可前往东亚、东南亚多个目的地,拥有多样化航线、主题,为来厦乘坐邮轮的旅客提供了多元选择。

以文润城,厚植鹭岛底蕴

“兴啊!旺啊!发啊!”在位于厦门沙坡尾的厦港龙珠殿王船文化展示馆,船工们正向来客展示非遗项目送王船仪式,一声声船工号子,震撼人心。在厦门思明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吴淑梅的介绍下,参观者才听懂了这些船工用闽南方言喊出的号子。“向海图强的精神一直印刻在厦门的基因里。”吴淑梅说,“送王船传递着先辈向海谋生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其中体现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经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人看到了厦门海洋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我们要把这种向海图强的精神和韧劲传承下来、传播出去。”吴淑梅介绍,送王船是厦门重要的文化标志。厦门梳理了与送王船有关的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形成送王船文化旅游路线,让更多人感受到海洋文化对厦门城市精神的塑造。同时,文化馆还面向青少年开设了海洋文化体验课程,游客可以预约参与制作风帆、打绳结等活动,感受先辈向海谋生的不易和克服困难的智慧。

除了厚重的传统海洋文化,现代艺术也在厦门与海洋相遇。走进厦门翔安区澳头超旷美术馆,数十位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展出。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小渔村。翔安海底隧道的开通让厦门市区通达这里的路程大大缩短,古朴的澳头渔村进入更多人视野。

2016年,澳头被确定为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澳头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在超旷美术馆,记者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参观。“从市区到这里车程很近,周末带着孩子走进乡村,感受艺术氛围是特别好的选择。”厦门市民汪女士向记者介绍,她经常和家人朋友来澳头过周末,有时还会选择在特色民宿住一晚,还能参与拓染、刺绣等公益艺术活动。

“我们整合资源,充分规划利用各类空间,打造了超旷美术馆、容美术馆等多个艺术空间,为艺术展览、行业交流提供场地。同时,还将危房改造为艺术客栈,吸引游客留宿澳头,带动餐饮、观光等相关产业发展。”澳头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澳头社区已由海边小村蝶变为集海洋渔业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渔港特色小镇,多家艺术机构依托新增的文艺空间举办跨界艺术展览,将文创发展和特色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属于澳头的文化名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澳头村的变化是厦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缩影。在厦门,还有《小城春秋》沉浸式戏剧、小白鹭艺术团的公益演出等融合厦门地方文化特色的项目,等待着市民和游客去发现和感受。当旅游因文化而更有意义,文化因旅游而传播得更远,文旅融合的成效便更加鲜活、具体。

修复生态,提升城市颜值

仲夏黄昏,漫步于筼筜湖畔,微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湖面上,成群的白鹭在空中盘旋,轻盈的身姿与夕阳的余晖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但谁能想到,曾经的筼筜湖被周围的居民称为“臭水湖”?20世纪70年代,筼筜港因筑堤围湖而消失,化为较为封闭的筼筜湖,面积仅1.6平方公里。失去与海洋的对流,加之城市污水激增,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臭气,水生生物的影子难寻。如今,污水处理工程已见成效,湖水日清,鱼虾成群,久违的白鹭又成群结队地飞回来了。

“从1984年起,针对筼筜湖,厦门市持续开展五期综合整治工程,先后关停搬迁筼筜湖周边125家污染企业。”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第五期综合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筼筜湖边打卡,曾经的‘臭水湖’变成了‘城市会客厅’。”

随着筼筜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湖区的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据统计,近年来共发现游泳生物63种、底栖生物3门14种、浮游植物7门12种……

30公里外的下潭尾红树林生态系统曾因湾区内荒滩杂乱、养殖无序而急剧退化。经过综合治理,如今红树林在下潭尾茂盛生长,如翡翠般镶嵌在蔚蓝的海面。

“为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我们从退养清淤、围堰造滩,再到种植红树林,至2020年共修复下潭尾红树林面积达85公顷。”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工作人员郭秋灯表示,“随着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我们还为其修建了配套设施。厦门市民和游客纷纷来到下潭尾红树林生态公园,享受赏林、观海、看鸟的乐趣,只为体验一场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

随着生态修复的逐步深入,红树林生态区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物种数和生物量明显增加,其中物种总数增加2.4倍,生物量较修复前分别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林—滩—海”生命共同体和红树林生态屏障愈加稳固,海岸带生态活力与韧性不断增强。

“遇到中华白海豚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基本上看不到明显的海漂垃圾。”生态修复的成效市民和游客有目共睹。多年来,厦门不断强化保护修复,制定了海岸线保护计划,并成功实施了观音山、鼓浪屿东岸等地的沙滩修复与保护工程,修复总面积逾65万平方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碧水蓝天下,白鹭翩跹,红树林繁茂,厦门海岸线重焕生机。这不仅为城市颜值加分,更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敢为人先 向海图强 

作者:施余兵

【文化流淌】

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日前在厦门举行。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学习推广“厦门实践”经验,发布生态保护修复领域有关成果,向国际社会传播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厦门市海洋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海洋生产总值连年保持较高增长率,成为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厦门沿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大规模围填海使得厦门海域面积从530平方公里减少到约390平方公里。这种不合理的海洋资源使用模式,在严重影响港口航运和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直接威胁到厦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1988年,厦门市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筼筜湖治理20字方针,不仅为厦门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敢为人先、向海图强,厦门由海疆边陲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厦门的史前先民就开始开发贝类资源;公元前4000多年前起,包括新石器时代厦门湾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史前先民,已经开始探索海洋世界。宋元时期,厦门窑口所产瓷器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出口商品,厦门参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与拓展,是当时中国海洋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海洋经济和海外贸易成为厦门重要的支柱产业。厦门港作为“通洋正口”迅速崛起,成为闽省第一口岸和国际商贸大港看,此后厦门作为中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商港的地位也得以确立。

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小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1985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港。如今,厦门港已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同时,厦门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点城市、“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的海陆枢纽城市。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海洋锻造了厦门“进取、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厦门海域面积333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65公里,拥有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等珍稀海洋物种近2000种。厦门与我国台湾隔海相望,与东南亚各国毗邻南海,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海洋文化成为这里天然携带的文化基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推动着厦门人民不断创新,并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今的厦门向海而兴,已经成为我国国际交通的重要枢纽、国际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国际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厦门的海洋文化经历了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既包括闽台海洋历史文化、南洋华侨文化,又涵盖鼓浪屿世遗文化、海丝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这种包容、共进的精神,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厦门的文化品格。

海洋文化赋予了厦门文化传承发展新动力,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弘扬是厦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传承弘扬海洋文化,厦门积极实施“海丝”人文交流工程,扩大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增强市民海洋意识,增进海洋福祉。同时,厦门赋能海洋产业发展,《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厦门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可达900亿元,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可达3000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厦门正积极发挥海洋文化优势,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优化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厦门依海而存、托海而兴、环海而美。吸取曾经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破坏海洋环境的教训,厦门市实施退垦还海、海堤开口、海域清淤等系列工程,大力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海洋生态修复与旅游业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仅促进了厦门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厦门还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向国际化现代化城市迈进。

(作者:施余兵,系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副院长、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海上花园   厦门   鹭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