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国家治理 > 第2期 总第 386 期 2023年1月28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专栏

新时代十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成就

摘 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一直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具体国情,从全局和规律的高度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指导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老少边穷地区面貌改变明显。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从...

伟大建党精神的深邃意涵与真理力量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我们党至为宝贵的巨大精神财富、顶天立地的精神脊梁。党的二十大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明确列入大会主题,有力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始终不渝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

主题策划

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意义

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在内涵上是彼此衔接、逐步递进的,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农业强国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一个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但和农业强国要求相比,仍存...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基础与重点任务

摘 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稳产保供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经营体系逐渐完善,农业产业加快融合升级,已基本具备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现实基础。但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旧突出,要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需进一步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与成果...

新技术新要素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摘 要:数字经济及其技术作为新技术新要素的典型代表,正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不断渗透融合,为农业强国建设带来新机遇。新技术新要素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打破农业与其他资源要素之间的壁垒,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新技术新要素不断迭代的背景下,农业强国建设更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农业现代化助推农业强...

农村创业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

摘 要 : 农业强国建设是顺应国家发展、民生改善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农村创业人数逐步增多,水平持续提高,已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农村创业发展仍面临着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着农村创业者的热情和信心,影响着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为此,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农村...

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支撑及对策建议

摘 要:近年来,日本通过制定实施农食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出口额大幅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立足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以及我国作为世界人口与农产品产消大国的现实基础,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在“进攻中进行防守”战略思路和政策实践,探索实行更为积极主动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

治理观察

新时代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知识产权制度改革,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顶层设计全面加强、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改革加快推进、保护体系持续增强、运用制度日益健全、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并且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制度改革与发展为推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知识产权强...

“有为政府”定位下的问责制度优化

摘 要:我国问责制度超越了“基于制裁的问责”和“基于信任的问责”,走向“基于使命的问责”,其优越性在内容上体现为“以人为本”对“以物为本”的超越,在形式上体现为“相对衡量”对“绝对衡量”的超越,在结果上体现为在“把事做对”的基础上推动“把事做成”。问责机制内嵌于负责机制之中,处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逻辑下,具有革命性、精准性、规范性等优势,但...

国家治理研究院

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现状分析与完善策略

摘 要:城市韧性治理是指以公共权威为主导的多元社会主体,基于紧密的合作网络和伙伴关系,实施科学、敏捷、高效的风险应对政策计划和组织动员,以增强城市抵御风险冲击能力的行动和过程。从“制度—网络—能力”的分析框架来看,中国城市韧性治理在应急制度、社会治理体系和风险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着眼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今后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韧性城市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摘 要: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高度密集的区域,易受极端气候的影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场所。韧性城市作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降低自然和社会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处理好风险与安全的关系、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城市社会韧性提升的实践方向

摘 要:加快打造韧性城市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城市风险应对能力,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由于城市系统具有复杂交互性和紧密耦合的特点,增强城市韧性需从多方面发力。面对新冠疫情,温州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战疫情”与“促发展”的双目标平衡,其在疫情“大考”中表现出的城市韧性,为各地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弘...

关于韧性城市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的“韧性”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在抵御灾害并从灾害中“修复”的能力。笔者结合北京市密云区在城市建设中的工作实际,浅谈对韧性城市建设的认识、思考与建议。 北京市密云区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探索 密云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把安全发展作为贯...

人民智库报告

新时代十年省域改革发展成效指标评价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过去五年和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新时代十年来的改革发展成效,不仅有助于凝心聚力,在整体范围内树立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