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7月中期 总第 675 期 2020年7月22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弘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 做新时代优秀新闻人文化人

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与党的发展历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百年来,党的新闻事业始终认定自己是党的也是人民的新闻事业,坚定不移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红色新闻人锻铸了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应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让这支队伍继承、弘扬勤奋刻苦、敬业担当、敏锐严谨、开拓进取等优良精神品格,从而肩负起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巩固壮大党的新闻舆论阵地。

特别策划

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基层治理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不仅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对新时代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广大基层工作者坚决贯彻落实...

高效能治理的逻辑、困境与出路

基层治理作为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切入点和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具有特殊地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积累的种种问题集中地反映在基层,逐渐形成了治理结构困境、运行机制困境和治理手段困境。对此,只有通过治理结构转型恢复基层社会的内生秩序、扩大民众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自主空间,基于民意民情和民间规范实行弹性治理,基于法治处理治理矛盾和纠纷,才是实现基层高效治理的根本路径。

新时代网格化管理的核心逻辑

网格化管理是无缝隙政府的流程再造,通过组织空间的社区化集聚、组织资源的多元化整合和组织信息的技术化连接,达成治理重心的下沉和治理资源的整合,实现对网格内人、物、事、情的全天候、实时化、动态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试图形成一个全方位、多维度、高韧性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支撑。

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群众基础

风险社会视角下,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不确定性事件突发,优化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有利于增强政府抗逆力,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针对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应用中存在的政府与社会边界模糊、忽视城乡社会异质性等问题,可将群众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促进政社良性互动;深化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建设,通过网络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真正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常态治理与非常态治理如何协同

社会治理的前沿和重心在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也源自基层。基层治理是国家权力和人民民主在基层社会的运行过程,与基层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在基层治理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常态治理“碎片化”和非常态治理“动员化”失衡的困境。二者相互掣肘,难以实现相互转换。为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应当巩固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建立多元主体协调机制,维护“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治理格局。

以“微改革”实践推动治理效能实现

“微改革”与宏大的改革方式不同,往往采用问题导向进行,主要包括便民惠民、政务流程、城市宜居三种类型,大多精准指向群众生活中的痛点和公共服务的盲点,能够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夯实治理效能实现的认同基础。基层作为贯彻落实改革任务的神经末梢,能否及时把脉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切实对症下药,不仅是对基层干部专业素养的集中考验,更是对其政治能力的全面体检。可以通过对“微改革”的目标改进、内容充实、制度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推动治理效能实现可持续提升。

“小巷总理”何以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小巷总理”既是一支基层治理队伍,也代表了一种基层治理模式。不管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还是在常态化治理时期,“小巷总理”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基层治理面临很多新的变化。为此,要理清新时代的基层治理要求,让“小巷总理”成为积极的治理实践力量,推动基层治理更加富有成效。

基层善治中如何发挥下沉干部作用

干部下沉不同于干部下乡,在摆脱当下基层治理困境中,可起到人才补充、创新实践以及价值引领的作用。鉴于此,下沉干部需要有“政务官”“事务官”“为师者”等多维一体的角色担当。新时代干部下沉参与基层治理,要着意于人的建设,在“立人”方面,如何“向下用力”和“向里用力”,可成为检视下沉效力的关键。

城市生命体中的超网络结构及治理

【摘要】城市治理面临城市化本身的城市病顽疾,行政体系自身的碎片化以及突发性外部冲击的挑战,这三个挑战分别来自社会系统、行政系统及自然系统,此前一直困扰城市健康运行,是因为并未将其作为生命体来对待,采用了“人对物”的治理框架,而城市生命体对这些难题给出新的破解视角。城市生命体是对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城市的高级阶段,具有生态性、整体性...

热点述评

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要少做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为了一己私利,将“领导”和“群众”对立起来,做了自以为“领导满意”但却让“群众失望”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蠢事”。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至上”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各项任务,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成色。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的要求,充分表明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鲜明导向。

干部岗位工作的“严管”与“厚爱”

对干部工作进行限制,并不是为了拘束干部、增加工作和心理负担。实际上对干部的岗位工作进行明晰化、科学化限制,有助于提升干部工作的便利度并能够保证他们的职业安全,同时也将规避干部岗位权力惯性对群众利益的侵害。未来需进一步推进科学化、标准化的干部岗位工作限制改革,使干部与群众均能够依照明晰的限制标准“按图索骥”实现群众利益诉求,塑造服务型政府。

“干部流失”在哪些岗位、哪个层级更为凸显

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管理机制不畅,干部队伍不稳定的问题逐渐凸显,呈现出实职化、专业化、区域化、年轻化、基层化等特征。总体来看,干部队伍不稳定是综合性因素造成的,但收入待遇水平偏低、工作强度大、晋升通道不畅无疑是重要影响因素。应客观看待干部队伍的不稳定现象和薪酬福利待遇偏低的现实,不断完善公务员的薪酬和职业保障制度,推进干部管理体制机制优化。

新时代提升基层干部政德修养的路径

基层干部的政德修养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关系着政治生态是否风清气正,关系着执政是否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当前部分基层干部政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与政德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此,应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夯实筑牢基础;立足政德修养,选拔任用干部;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三个方面,全力提升基层干部政德修养。

“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根源探究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对抗击疫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保障,实现了抗疫的“中国之治”。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形成,并非仅仅源自于国家某个方面的优越性,而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得以形成。民主集中制的决策与执行、单一制国家结构的治理机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密切联系群众的社会动员、集体主义道德观和先进文化的精神支撑等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根源所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蕴含的逻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把握人类历史趋势,顺应世界运行模式、世界格局大势、世界多样性共存规律,依据世界发展新理念、新动力、目的等需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共享等新思想、新理念,在赢得世界共识和尊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世界逻辑。

社会治理

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

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其中的底线任务,也是最紧迫难度最大的硬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突出表现为,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与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与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众志成城的帮扶精神与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攻坚拔寨的冲刺精神,迎难而上的奉献精神与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把握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具有理论和实践意

2020年后我国反贫困政策转型及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频频交出举世瞩目的成绩单,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成为世界各国借鉴的对象。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年,即使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党和政府依旧作出按时完成全面脱贫的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时代提出了反贫困的新命题。在新命题下,反贫困政策也应有所转变。未来的反贫困政策应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政府应制定城乡一体化新战略,将乡村振兴与反贫困工作接轨,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聚力跑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棒”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跑赢“最后一棒”尤为重要,越是到最后,脱贫攻坚任务越艰巨,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对此,我们应激发帮扶对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生动力、以“技能培训+教育扶贫”提升精准度、为脱贫攻坚提供科技动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工作,凝聚跑赢脱贫攻坚“最后一棒”的合力,实打实为脱贫攻坚画上圆满句号。

“互联网+”推动基层服务“瘦身减负”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创新基层服务模式,但互联网技术在为基层服务提供了新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担。作为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基层政府要想“瘦身减负”,更应加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科学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增强基层服务信任度,促使基层服务深入推进。

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交通运输坚强支撑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牢记使命、扛起责任,严格管控、创新举措,精判细研、精准施策,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中的交通运输保障,落实防控常态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项目清单化,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及经济重振提供有力支撑。

民生民意

直播带货助农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直播带货是借助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社交平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政府大力支持和互联网平台的带动下,目前直播带货成为电商助农新模式,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直播带货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供应链能力、产品质量保证等不少问题,需要通过政府、平台和行业协会等主体协同作用促进直播带货健康发展。

引导“地摊经济”有序发展

发展“地摊经济”正当其时,“地摊经济”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以及商品价格低,可以吸引至少六类人群就业,还能促进出口转内销。但同时,社会和公共行政机关要对“地摊经济”业态所具有的明显的负外部性给予充分关注,重燃熄灭的烟火。要想实现“地摊经济”的有序发展,既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赋予其合理的存在空间,也要“真刀实枪”地做好长期规制,实现规则在前。

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机遇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显现,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疫情防控加速数字经济发展之“势”,美好生活催生数字经济发展之“时”,我们要积极做好新时代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六件“事”,助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困局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屏障是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面对“活力不足、机制不畅、保障不强”等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障碍,应善于利用“错位竞争、点面联动、创新保障”,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困局,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灵活用工开启用工新时代

大力发展灵活用工有利于政府稳就业、促发展,有利于企业降低用工成本、提高管理效能,也有利于人才个体自我赋能、增加收入。为了推动灵活用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工会与行业协会、企业与人才个体等层面共同发力,进而构建有益于各方的价值共同体。

“共享员工”模式的隐忧与突破

疫情期间,“共享员工”模式走红,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实体经济的及时止损,更满足了新经济企业的用人需求,也让闲置的员工获得额外收入,可谓一举三得。疫情危机后,让“共享员工”走得更远,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员工共同努力,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共享员工”寻找法律依据,也要明确“共享员工”安全责任归属,并加强“共享员工”培训工作。

党史党建

弱化本位主义要理顺三大关系

合法合理的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都不是本位主义,那些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对别部、别地、别人漠不关心的价值排序与行为选择,才是本位主义。弱化本位主义,要理顺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关系,核心是确保法制统一,尽早化解行政碎片化困局;要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核心是以中央与地方制度化权责关系代替当前的“条块关系”;要理顺公私关系,核心是推进问责制科学化,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党的舆论监督的沿革与跨越

党的舆论监督的基本观念是,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是统一的,舆论监督本质上追求的是正面宣传效果。这一观念框架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形成的,大致经历了舆论监督实践的初步探索、舆论监督观念的深入探寻、舆论监督观念框架的完善确定三大阶段。当前党的舆论监督观念对总体的正面宣传效果的强调,对媒体报道具有显著的实际指导意义,即批评报道是否恰当合适,要将总体的正面宣传效果作为出发点。

移民新村“党建+”模式的路径探索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易地扶贫搬迁使农村治理环境发生深刻转型,农村传统嵌入式党建模式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探索党建工作与移民新村中心工作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融入移民新村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是移民新村党组织迫切需要完善的重要内容。

“两新”组织党建的新思维与新机制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应以新眼光新方式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激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以创新机制促进两者的联动发展。具体而言,要具备以联动谋发展的融合思维、以文化引风貌的文化思维、以服务促管理的服务思维,要通过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监管机制、创新工作手段形成新的灵活机制,从而与市场经济及现实需要相匹配。

青年关注

“后浪”奔涌的时代际遇

当今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青年人的“奔涌”有着强大的时代际遇、国家后盾和文化涵养;当今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发展机会稍纵即逝,人工智能发展挤压人的生存空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压力,“后浪”应打破各种限制性因素,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淬炼本领、磨炼心性、找准方向、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同时,国家和社会应疏导“后浪”的心态情绪,提升“后浪”的身份认同,对“后浪”予以包容、接纳和支持。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四个维度

大学生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来源,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生与劳动渐行渐远,缺乏劳动意识“不想劳动”、缺乏劳动本领“不会劳动”。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应不断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劳动本领、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大学生征信意识的培养路径探究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代大学生征信意识缺失现象仍然存在,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会损害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形象和信誉,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发展。为培养大学生征信意识,应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征信教育长效机制、健全大学生个人征信制度体系、校企合作构建大学生征信机制等。

舆情分析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叠的人类生活的新场域。全球网络空间的竞争与博弈是技术发展和资源分配不均的必然产物,技术和信息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权力资源。在美国主导的“多利益攸关方”管理机制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话语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网络空间人类共同处境和出路的创造性提法,要求各国在尊重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秩序良好、共享共治的网络空间。

反思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双重标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新闻专业主义自居、标榜所谓“客观性”“新闻自由”的西方媒体,对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抗疫经验的科学判断视而不见,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颠倒是非的论断博人眼球,达到政治目的,充分揭示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双重标准”和“选择性报道”的本质。对此,我国新闻文化须守正固本,着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打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仗。

网络黑客的治理逻辑与策略重构

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黑客利用新技术进行的网络攻击命中率高、影响范围广,为网络治理带来了新挑战。随着网络渠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黑客攻击呈现出频次高、覆盖广、链条化等新特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采取线上治理和线下联动的方式,有效防范化解黑客对网络空间造成的负面影响。

域外观察

复杂国际舆情下中非关系如何续写辉煌

中非关系近20年来的快速发展招致了某些把非洲视为自身势力范围的西方媒体和政客的忌妒、不满甚至攻击。他们频频散播诸如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中国疫情隐瞒论”“中国在非洲搞间谍活动”等等污名化中国的“说辞”,使中非舆论环境紧张化。要打赢这场“舆论战”需要中非双边从政府到民间的团结一致和共同行动。中非友好与团结合作将在这些考验中不断加强和升华,中非关系也将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续写辉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何以长期执政

2012年12月再次上台执政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连续执政近八年之久,到第三个自民党总裁任期届满的2021年9月将连续执政近九年。以选举政治为分析视角,安倍长期执政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从党内选举政治来看,自民党内没有能够取安倍而代之的竞争对手。从政党间选举政治来看,一是在野党势弱不能对安倍领导下的自民党形成有效竞争,二是自民党还有来自实力“外援”公明党的“加持”,三是低投票率的国政选举对拥有大量固定票的自民党极为有利。

大国竞相发力的拉美地区战略意义何在

拉美地区以辽阔的疆域、充裕的资源禀赋、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独特的地理区位,以及在全球和地区治理中的活跃姿态,成为全球战略价值较高的区域。历史、地缘和现实等因素,加之地区内部政治生态复杂化,让拉美再次成为大国关注和博弈之地。中国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与拉美的合作日益密切,引发有关国家的无端猜忌和恶意挑拨。我们坚信,一贯秉持正确义利观、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的中国,过去没有殖民他国的历史,今天和未来也绝不会走“强国必霸”的路子。

文化纵横

“云生活”释放了哪些文化新动能

“云”作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云”与经济相结合,可以为经济发展输送强大动能;“云”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可以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云”与文化相结合,可以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性发展;建立“云”上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民生、促进消费,释放更多新动能。

新时代社会文化新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催生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文化新需求集中体现在文化的业态革新、模式迭代、内容垂直及其结构升级、观念更新、诉求多元。对此,我们应立足中国语境,将文化建设制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构成,以此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需求的有效保障。

解析“资本引进”与产品出口的深度关联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既要通过“资本引进”的方式,推动本国文化产业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也要通过文化产品出口的方式增强其文化价值。为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需密切国际文化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形成“资本引进”和优质产品出口的合力。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及内在逻辑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脊梁”。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件。新时代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积淀,植根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内蕴不断强化的文化软实力。

中原文化的文化融合与崛起之路

中原文化作为根植于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融合了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借助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发达的社会经济,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生态。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并致力于文化“走出去”,构建全国文化高地,促进中原崛起掀开新的篇章。

读史札记

宋仁宗之“仁”

宋朝人说,“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宋仁宗恭俭仁恕,可谓“畏天变”而“爱民力”的“儒者皇帝”。在仁宗朝,我们看到了不那么强势的、尊重制度与传统的皇帝,包容异见、接纳批评的政治风气与政治制度;仁宗治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星光璀璨的官僚群体,在这些因素中,无不蕴含着走出朝代更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