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11月下期 总第 614 期 2018年12月3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改革开放40年 林业和草原建设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坚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推进林业草原改革发展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深化理论研究,对林业草原的认识不断升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逐步深入,形成了指导林业草原建设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有力推动了林业草原事业的发展。

特别策划

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

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雄安扬波……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是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也是创造发展奇迹的辉煌过程。 40年来,中国人民无惧风高浪急,不怕艰难险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各个...

改革闯关的政治智慧

改革开放不停步,解决其中不断涌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唯有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找准突破口,摸着石头过河,用明白人,形成制度化成果,才能不断积累政治智慧,持续提升治国理政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出崭新的广阔天地。

中国改革的独特经验

中国改革的实践推进,不仅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得出一系列新认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立场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改革为了谁、怎么展开,决定了改革能不能成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人民群众...

坚持生产力标准: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三大任务,而三大任务都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生产力标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既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更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的经验。

市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的六个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4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现实践精髓的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随之演进,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每个阶段的理论都源于中国的实践,是上一个阶段理论的升华。

越开越大的开放大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指出,“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事实证明,中国开放的大...

从“两手论”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的“两手论”,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与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拓展紧密相连的,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回答。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何以良性互动

四十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正是这一良性互动模式,开启了既有方向又有路径的改革局面,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筹安排与具体执行相结合的理论逻辑是使两者有机结合的重要结点。

央地关系的演进脉络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所有疆域较大的国家都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国家制度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义更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演进的基本线索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本质是国家权力在中央地方之间的纵...

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平衡逻辑”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深层次矛盾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依据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功经验和规律性认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充分考虑各种社会因素,继续协调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保持国家与社会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法治建设的逻辑支撑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法治建设的追求,而遵循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逻辑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实在基础,以思想解放运动为精神前提,以国家治理实践为检验平台,以法治自身进化为逻辑自洽,从而确保中国法治建设道路的正确性、合理性。

改革开放与人民的磅礴伟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现实的社会革命,是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实践活动,它的发生、推动、归宿都体现了鲜明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基层探索与中央顶层设计的辩证关系时特别强调了群众实践的重要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发展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坚定人民立场的政治原则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人民主体地位,保持政治定力、历史耐心和“四个自信”,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品格。

热点述评

开启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开辟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新境界,开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局面,开启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加快新时代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应把握新方位、推进新格局、深化新实践、拓展新成果,特别应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切入点、着力点、突破点、增长点,推动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达到新高度。

人性变量与制度常量

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东西方争论不已,逾两千年。就绝大多数人来讲,人性的善恶,都是变量;既可善,也可恶。正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贪欲之念,同样也是人皆有之。所不同的是,贪欲之念的实现条件,远大于、多于、复杂于爱美之心的实现条件。必须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常量)下,辅之以必要的学习教育,才能引导并规范人性的变量,使之向美避丑,远贪近廉。 对此,有必要对所有的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以人民为中心”是网络强国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力量之源,是网络强国建设的检验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要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思考和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基层党员干部要甘于把“冷板凳”坐热

“冷板凳”不仅是考验基层党员干部的试金石和培养基层干部韧性的力量之源,更是基层党员干部的立心之处、立业之所、立功之基。基层党员干部应不务虚功、不兴伪事,以清湛如水、锐意进取的博大情怀,涵养高尚的政治品格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时代中不辱使命。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并不简单

“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此,领导干部在网络上必须淡化“私人”的角色定位,带着“公心”上网。从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出发,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从照顾群众切身感受出发,去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从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出发,去征集好的想法和建议。

新时代政治生态建设的着力点

推动新时代政治生态建设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点关注的课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完善规范化的制度建设,激发创新活力,是新时代政治生态建设的着力点。

为什么要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

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又一大创新,体现了党中央管党治党的决心与魄力。从理论维度看,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历史维度看,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是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从价值维度看,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保障;从实践维度看,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是推进新时代“伟大工程”的题中之义。

如何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力量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要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就必须从加强组织管理、严明法纪底线、完善制度体系方面着手,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

社会治理

医保卡岂能变成“购物卡”

医保资金被公然用来购买锅碗瓢盆、床单被罩、卫生纸等生活用品,这种现象并非个案,而是一个早已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城市的药店里,医保卡堂而皇之地变成了“购物卡”。若因为管理不善,导致医保基金流失,会使正在来临的老龄化社会无法有效保障医疗保险基金的持续稳定支付,这不仅关乎每个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更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医保卡规范使用问题...

健康治理创新的几个争论重点

健康是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是个人的福祉。当前健康中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需要不断完善及发展。创新健康治理体系,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切实树立健康治理的理念,转变健康服务模式,建立整合型、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以立法形式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责任。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障碍及破解

“医养结合”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新举措。目前“医养结合”在执行上存在体制、资本投入、效应上诸多不足,需要政府依据时代特征制定“医养结合”规划、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利用科技平台整合“医养结合”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从而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促使“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良性发展。

养老服务如何才能“精准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的“精准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养老服务应当在“精准化”识别、“精准化”供给、“精准化”管理、“精准化”支持四个层面加大发展力度,力求系统化、全面化,优化养老服务流程、扩大养老服务的覆盖面。

敬业也是一种信仰

敬业信仰来自从业者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的意义本质,是提升人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最高目标。培育敬业信仰既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也是社会建设发展的动力核心。当前,我国敬业信仰缺失问题依然存在,需要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激发民族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敬业信仰。

“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之道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在新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友善价值观,我们要以身作则践行友善价值观。

财经聚焦

县级小城市发展的突破口在哪

“城”和“乡”是城市体系中的两个关键主体,县级小城市介于两者的过渡地带,是城市体系内大中小城市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部分县级小城市陷入“小城市病”发展困局。应助力民营经济成为小城市经济发展的主体,以民营经济为突破口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新时代要做好“撤县设市”的大文章

当前,我国重启“撤县设市”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代“撤县设市”需关注城市质量与城市数量、均衡分布与聚集分布、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四个问题。

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大支持

近年来,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同样与日俱增,已逐渐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小微企业整体规模较小且缺乏良好的引导,部分小微企业逐步偏离了科学发展轨道。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政府与小微企业应当共同发力,促进小微企业的科学发展。

乡村企业的生态责任

我国乡村企业面临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实施的良好机遇,应勇于承担乡村企业的环保责任,积极创建企业生态文明品牌,主动构建生态管理模式,积极营造生态文明办公理念,以更高的站位、更远的视角、更大的智慧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农业保险何以助力乡村振兴

尽管农业保险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供需失衡、补贴方式单一、运行机制不规范等问题。为此,应从加快农业保险市场化进程、推动产品服务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使用新技术等角度探索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探析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支撑和保障,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做好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分类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成员资格认定、规范股权管理、完善治理结构和现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加快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以特色产业推进农村扶贫

立足农村地区发展实际,开发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路径。当前,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推进工作力度亟待加强。为此,需健全农业特色产业选择机制,全面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合作组织,建立优质的扶贫工作队伍,完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保障机制。

区域发展何以更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决策,通过区域板块间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经济互补共同繁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仍存在地区差别、区域发展分化等问题。因此,要结合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党建研究

为什么要强调精准思维方式

任何实际问题的产生都是和人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的。思维方式科学,那么从事具体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会很得当;思维方式落后,那么就会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只有以精准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认真全面、细致具体的分析,才能真正提高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效率。

构建农村党支部书记精准培养体系

近年来,河南省濮阳市着力实施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优化行动,开展农村党支部书记系统培训,建立考评奖惩工作机制,鼓励党支部书记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施展才华,实施“万名农村后备干部培养规划”,形成了农村党支部书记精准培养体系,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怎么抓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因此,必须意识到大力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并以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提升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如何建

新时代,我国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仍面临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思路偏离、党的工作没有融入农村发展等问题。为此,必须从服务意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机制、服务队伍等方面实现充分转变,逐步破除思想意识、体制机制阻碍,寻求加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出路,满足基层人民对多元化服务的现实需求。

中国经验

深圳福田:找准城市基层党建着力点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狮岭社区党委统筹社区力量,以提升党建服务质量凝聚民心,树立党建工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内在驱动创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基层党建经验。

“心愿驿站”:小社区建成的大项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圳市莲花街道狮岭社区党委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大力探索“心愿驿站”党建创新项目,在社区居民、区域单位和社会组织之间架起“共建共赢共享”连心桥,为构建新的社区基层治理格局提供支撑。“心愿驿站”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完善了社区治理体制。近些年,在社区自治方面,基层党组织发挥总揽...

“心愿驿站”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狮岭社区的“心愿驿站”模式,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为其他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可供复制和推广的经验和样本。 “心愿驿站”体现了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实到城乡、社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要求。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近年来,在莲花街道党工...

搭好服务群众“小舞台” 做实社区党建“大文章”

深圳市福田区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完善社区党建服务阵地、丰富社区党建服务内容、创新社区党建服务手段、加大社区党建服务投入。

思想舆情

青年政治参与的喜与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一个新途径。在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须引导青年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和认同,形成对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正确认知,同时拓宽青年政治参与渠道,健全体制机制,保障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

当代青年应胸怀天下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立于世界之外,也没有哪个个体能够孤立于世界之外,中国青年要具备世界眼光,要跟得上时代步伐,不能只善于思考中国问题,还要敢于思考世界问题。青年放眼世界、胸怀天下不在于什么豪言壮语,而在于深刻认识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后的实际行动。

大城市青年与“小镇青年”的置业观有何不同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的背景下,青年置业观的复杂性更为彰显,既是被动的,又是成熟理性的。青年关心置业,并不仅仅关心生活质量,更关注阶层流动。青年置业观往往具有延续性,既与家庭发展周期相匹配,又与接力式的城市化相融合。

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三观”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一些大学生拜金思想显现,价值观扭曲;理想追求淡薄,人生观沉沦;爱国主义缺失,世界观出现偏差。大学生的“三观”培养刻不容缓,要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价值观;营造良好家庭与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人生观;强化高校教书育人功能性,涵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

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面对大学生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冲动消费,高校应开设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课程,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充分发挥大学社团辅助作用,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云养青年”何以发展壮大

“云养青年”是依靠网络、以创意创新作品获得资金生存的青年群体,其与当今流行的各类“主播”等网红青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差别。当前,需要深入探讨“云养青年”的社会产生因素、与其他网络青年发展存在的特征差异,并对“云养青年”的社会影响和发展态势作出探究和推断。

引导当代青年形成良好社会心态

青年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社会心态对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引导青年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团结青年力量,凝聚青年责任,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此,还需完善制度体系,为青年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强化思想教育,为青年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提供思想保障;发挥媒介作用,为青年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提供舆论保障。

防止不良社会思潮侵蚀青年学生

一些社会思潮理论基础薄弱、观点偏颇甚至极端、问题分析不精准、解决路径不合理甚至谬误,如任由其在高校发展,将严重冲击和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对社会思潮进行理智分析、理论鉴别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回避、不可或缺的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高校师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

构建网络思政工作新格局

面对互联网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变化和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创新打造基于阵地、文化、管理三位一体的网络思政工作格局: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打造有吸引力的网络教育阵地;以开放的心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技术辅助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专题调研

南浔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探索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工作,曾多次就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南浔时曾对古镇保护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要把南浔古镇保护好”的殷切期望。这为南浔古镇做好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多年来,南浔区委、区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

古镇蕴含大格局

南浔古镇,是名扬中外的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江南六大古镇,无论周庄、同里、甪直、南浔、西塘、乌镇,都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也是我们正在建设的美丽中国的一组个性鲜明的典型群体。把这些名片打造好,把这群典型的品格进一步提升,关键在于把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好,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这些年来,南浔古镇十分注重遗产保护,同时,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南浔样本的文化生成性视角解读

南浔古镇至今已有760多年历史,在“古镇保护与文化传承”实践中先后获得“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成为国内被首个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近年来,南浔区委区政府通过“家园复兴”“人文复兴”“产业复兴”等举措不断擦亮南浔古镇这张“金名片”,在“古镇保护与文化传承”上成就了独特形态和示范性价值的“南浔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古镇保护求新求变

南浔作为一个小镇,数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人才辈出,南宋时“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代号称“江南雄镇”。被赞誉为江南六大古镇之首的南浔,一定有其深层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南浔的与众不同,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南浔受惠于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福荫千年、恩泽至今。南浔是运河小镇,流淌的运河,为其带来了连绵不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文化流、财...

从南浔解读中国奇迹

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四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穷国,一跃成为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强国。中国巨变堪称人类在20世纪的一个奇迹,历史全世界都在猜测,中国奇迹如何发生?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与中国的三个样板分不开。 第一个样板是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以“讬孤”的勇气,冒着巨大的风险,将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自下而上拉开了中...

文化纵横

百年中国的文化嬗变

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中的新旧角力态势经历了三次变化:即从以旧压新到以新压旧,再到当今“后传统”时代新旧并存、杂糅共融状态的转变。这三次变化折射出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性领域的状况与文化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

改革开放的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了跳跃式的变化,除了政策和外在条件的改善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内在的机制。因为有这样的机制,人们的生产热情和潜力才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迅速地迸发出来。这一机制应该到中国文化内部去找寻。

“一带一路”中的文化交流

如何求同存异,建立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合作机制,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传播面临的重大课题。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传播,要建立利益高度相关、文化彼此融合的伙伴关系,促进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带动沿线国家在经贸、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也是乡村振兴的内源性新动能。面对乡村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把物质文化遗产之“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神”融会贯通,需要对传统的“形”与现代的“神”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只有大力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保证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化转型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刚健自强、包容汇通、尊法崇礼、天人和谐、贵公贱私、求同存异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精神。文化全球化既令传统人文精神受到冲击,也为传统人文精神注入新鲜血液。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实现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文化资源,推动传统人文精神的内容和发展方式的创新。

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持续性。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我国文化自信的树立以及我国文化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读史札记

解放思想与文化深层意识的觉醒

“五四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高潮的到来。这种深层次文化反思上的变革思潮,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展开,从文化深层意识上,把中国人从农业文明中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