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10月下期 总第 611 期 2018年11月9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特别策划

生态文明与人 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阐述,指出...

推动人类共享生态文明福祉

今天我们汇聚在北京,以“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进行研讨,会议的发起者、指导者、主办者、支持者的期望是,进一步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普洱、在云南、在中国西部地区,乃至在全国落实落地,从而推进人们的幸福、社会的和谐。 将“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研讨的研讨会,在中国还很少见,也许这是第一次。会议的议题表明,我们的研讨已...

绿色金融的国际先行者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本次论坛时机很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很高兴与大家共同参加论坛,共叙生态文明,共议绿色发展。借此机会,我谨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问候!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回顾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生产的物质财富在前所未有增长的同时,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也受...

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事关党和国家千秋基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区域和全球治理体系完善、长期繁荣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深入研究阐释。今天,各界嘉宾朋友齐聚人民日报社...

以生态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出发点,以资本的无限扩张为手段,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马克思主义用自然辩证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一个生态和谐的社会。马...

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经验调研总结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届朋友们: 刚才,我们一起认真聆听了几位领导的精彩致辞、精彩演讲,深受教益,深受启发,非常难得。许嘉璐副委员长、陈元副主席等领导同志关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关心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进展,他们的深邃思想、大家风范、崇高情怀,令人尊敬,激励着我们要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更深入总结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有...

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从历史上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形式上讲,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

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

普洱的绿色发展模式令人赞叹,这是我长久以来最渴望听到的好消息。在这里,我向普洱政府和普洱人民表示衷心的祝贺,你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绿色发展”是指人类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前行。这种发展的目标是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商品和多样化的服务,它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健康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同时也提供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的“奢侈品”。幸福生活的指数更...

普洱绿色崛起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人类胸怀,顺应当今世界潮流,准确把握历史大势,提出了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建设绿色家园成为人类共同梦想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

推动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从试验走向示范

绿色生态已成为普洱最耀眼的品牌和最大的亮点 人民论坛:普洱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卫星:国家批准普洱建设全国唯一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既是对普洱良好生态环境的认可,也是对普洱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的肯定,更是对普洱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走出一条“绿水青山...

坚守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遵循,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普洱市作为祖国西南的“生态屏障”,具有得天...

嘉宾研讨之一:绿色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研讨嘉宾 王治河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谢志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李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周桂玲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秘书长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郭海鹏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全人教育办公室主任 徐祥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嘉宾研讨之二: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讨嘉宾 许耀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桂振华 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执行主席 金德拉·山地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核心专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顾问 万斯·马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荒野专家组主席、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顾问 爱德华多·摩纳哥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国政系主任 樊美筠 中美后现代发...

嘉宾研讨之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普洱探索

研讨嘉宾 朱小健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新民 生态环境部原巡视员 郇庆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丁元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甄小英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博导 体验普洱生态 传承中华文明 朱小健:我们看到的普洱生态有...

热点述评

身心俱疲的干部与仍不满意的群众

当前一些群众的不满意或批评,与一些政府部门工作确实存在问题有关。但也要客观分析群众对政府工作或政府部门的不满意是否合理,有些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未必都应该归咎于政府或政府工作人员。与此同时,作为公共服务提供方代表的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也在叫苦叫累。基层干部“忙断腿”、群众却不领情的困境亟待破解。

用治理结构转型弥合干群裂痕

长期以来,政府给人们的印象之一是神秘性和封闭性,普通民众不知道政府是如何运作的,易对政府产生疏离感和不信任感。因此,要使群众信任政府和干部,就必须走近群众,让群众理解政府,提高政府回应群众诉求的能力,进而弥合干群之间的裂痕。

抓实抓牢党建主业主责

近年来,中共武汉市汉阳区委坚持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核心工作,聚焦主业主责,深耕党建“责任田”,以“五个最”鲜明导向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着力打造党建工作“汉阳造”品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开辟汉阳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新境界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依规治党关键在于提升制度执行力

加大党内制度的执行力度,就要提高党内制度的时代性与生命力、权威性与稳定性。广大党员要深入学习党内制度,深刻认识党内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提高违规违纪成本,创新制度内容,广泛凝聚共识,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服从制度、维护制度。

新时代党内监督如何与时俱进

如果一些党组织对党内监督的重视不够、学习不够、认识不到位,就不能有效处理各种复杂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要强化对党员的政治文化教育,使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党内监督的重要性。要完善党内监督制度,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增强党员意识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增强党员意识,是全面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是党内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核心力量,也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要遵循。因此,要通过强化党员主题教育实践,加强党员道德修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凝聚党员队伍力量;健全党员意识教育培养机制,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永葆党的生命力。

以“红船精神”奏响新时代治党最强音

立足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需要以“红船精神”激励我们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我们要赓续“红船精神”,时刻保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伟大精神推动新时代伟大事业,以“红船精神”引领党勇立时代潮头,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坚持群众路线不能有丝毫动摇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架起党群的“连心桥”,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现实需要。只有抓准群众路线的着力点,把握新时代赋予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内涵,加强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将群众“脸色”作为工作指南针,赢得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才能永葆党清正廉洁的政治底色。

不断提升政务公开的质量和实效

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有助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更新政府管理模式、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因此,要求我国政府健全政务公开内容、实现“互联网+政务公开”、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优化政群对话机制,进而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

社会治理

意见箱为什么“没意见”

意见箱是一些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征询公众意见建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诸多难题。这些难题很大程度上与政府信任密切相关。要解决这些难题,就需要优化意见箱制度设置,提升政府公共政策绩效,弥合差序政府信任所带来的可能负面效应,共同促进意见箱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让公众意见穿过意见箱

在政府与公众法治关系构建过程中,意见箱充分反映了公众参与正在从形式化转向实质性的过程,这是时代需求和发展的大趋势。实质性公众参与需要一系列制度提供保障。这些制度和机制是推进形式化公众参与到实质性公众参与转变的关键,有利于让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穿过意见箱,进入公共决策过程。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引擎”

人才战略的实施决定着乡村振兴进程。面对农村地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保障乏力等问题,需打造本土优秀人才队伍、优化外部人才引进条件,充分发挥人才职业优势,营造人才发展的乡村环境,实现留住人才、振兴乡村的目标。

推动乡村振兴需补齐“人才短板”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但当前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力资本短缺、乡贤群体流失、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对此,我们应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乡村人才理性流动,加大对乡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家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实现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引入“家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家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努力探寻乡村振兴战略下“家文化”建设的正确路径。

乡村治理也需要“德治”

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自治、法治相互补充,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德治的“软约束”性质以及新时代农村发展形势的变化,德治作用的发挥还需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我们要加强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德治作用的有效发挥。

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如何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战略举措。实现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必须处理好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实、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价值观引导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同问题。

农民工就业难在哪

目前,农民工就业难以及保障的缺失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受教育程度不足导致自身就业选择空间的狭小、现代科技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就业岗位减少、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造成的身份尴尬而难以被城市完全接纳,是造成农民工就业难、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应下大力气妥善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题,着力构建令农民工群体充满现实获得感的新时代充分就业新局面。

财经聚焦

防止资金“变道”流入楼市

在定向宽松的大背景下如何防范资金不变向流入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尽管央行定向降准具有一定的定向性和针对性,但仍难以避免所释放资金通过多种渠道变向流入楼市,刺激房地产市场回暖。因此,应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的监督管理,打好财政金融政策“组合拳”,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同时坚决落实“房住不炒”,从根本上削弱资金流入楼市的动力。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与促进均衡贸易的意义

中美贸易摩擦是个长期问题,它是由两国贸易结构乃至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当然也包括某些政策性的和人为操作的部分,其本质上是政治战而非经济战。我国最好的应对办法是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鉴于比较优势,我国应积极促进均衡贸易,扩大内需,加强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贸易强国何以炼就

中国是贸易大国的事实不容质疑,但想要达到贸易强国的目标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为实现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需通过制定贸易强国新目标,完善国际贸易法律新体系,深化国际贸易合作新机制,营造国际贸易合作新环境,增强企业跨国经营新能力。

产业升级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统筹优化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启对外开放的2.0时代,而国内传统产业也要科学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对准产业升级的契合点,实现精准发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创新人才资本,构筑产业升级新机制,更加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提高产业发展新境界。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流通消费存在哪些问题

流通是生产与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流通消费存在着流通业市场化水平不高、现代流通业发展水平偏低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优化相关配置,提高流通效率;吸引外资企业,提升民族企业的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推动流通创新,推动流通消费市场体系优化升级。

以新发展理念指引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创新与开放理念有助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发展不充分问题,协调、绿色和共享理念有助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所以,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创新为动力、以协调为标尺、以绿色为底色、以开放为抓手和以共享为宗旨。

完善税收政策 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小微企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然而目前持续上升的经营成本逐渐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的各项税费是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私营企业怎样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当前,私营企业中劳资关系存在法律缺失、劳动者维权意识淡薄、薪资福利不合理、工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等问题,给私营企业运营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为此,应制定完善的劳资法律制度,政府、私企业主、员工间要通力合作,多渠道妥善解决劳资问题,实现劳资关系和谐发展。

域外观察

全球主义思潮的当代困境

全球主义的晚近困境绝不是全球主义本身的困境,而是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主义实践的困境,其根源在于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主义模式存在问题,而非全球主义的价值和趋势存在问题。

开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的新篇章

当前,中东欧国家的创新能力快速发展,正处于快速追赶欧盟平均水平的阶段。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实现“16+1合作”的创新发展,应积极推动中欧创新伙伴关系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中东欧国家以及国际形势的研究。

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现代困境

当前国外政党面对社会结构多元和思想意识多样的现实,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日益模糊,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出现利益悖论,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治理显得较为乏力。审视和探析国外政党尤其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现代困境对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现代化建设中更加注重内容上的继承与创新、功能上的阶级性与群众性、治理上的价值性和法治性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舆情

“伪奋斗”背后的消极文化心态

缺乏规划、缺乏自信、缺乏毅力、功利驱使,是“伪奋斗”现象的四大突出表现。“伪奋斗”背后的消极文化心态,主要体现为偏信社会不公论、阶层固化论,弱化自我价值和责任担当。奋斗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应坚定信念,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强化担当与责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破除“伪奋斗”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短暂奋斗之后断裂的奋斗,并不是真正的奋斗,而是用精致的利己主义包装起来的“伪奋斗”。“伪奋斗”者往往认识不到奋斗的艰苦性和长期性,把奋斗看成偶尔为之的行为,将失败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因素。个人幸福与国家梦想的实现,都需要真奋斗,真正将精神追求转化为切实行动。

用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新青年

青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与主力军,其健康成长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育。新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面临诸多挑战,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增强青年的价值自觉自信意识;需完善培育内容,积极回应青年成长发展面临的困惑;需充分发挥国家、学校、家庭与青年自身的作用,形成培育合力。

大数据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环境包括数字虚拟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虚拟与现实的和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站在整个网络社会环境的宏观视角,认识和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构建网上与网下密切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微时代”如何弘扬主流价值观

随着微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丰富化、方式自主化,所传播的信息一旦失控将导致主流价值观受干扰。为了牢牢把握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方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利用官方权威发布“以正视听”,坚持打造精品内容实现“去伪存真”,全面构建责任体系做到“防患未然”。

提升主流文化引领力四策

“微时代”的来临给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微时代”下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应该准确把握“微时代”发展规律,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引领社会正能量取向;以内容建设为依托,完善信息筛选审核机制;以法治规范为保障,维护主流文化主体导向地位;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营造和谐的网络空间环境。

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育新人”

培育时代新人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精神基础,应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以及制度保障三个维度,培育新时代的文明风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而深层次地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人们一致认同并自觉践行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为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培养出笃实担责的时代新人。

培育新时代青年利他精神的现实意义

利他精神的培育在新时代具有新的意义,无论是人格的塑造还是道德的养成,利他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利他精神极其重要,是以责任担当书写伟大时代、以青春力量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方式。

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舆论引导工作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价值,让红色文化帮助广大青年拨开迷雾、认清是非。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高超舆论引导水平的舆论引导队伍,创新舆论引导内容和形式,让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广大青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文化纵横

了解非洲文化:中国在非洲行稳致远的关键

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以古韵久远、底蕴深厚、五彩斑斓、个性鲜明的文化而著称于世。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在于心相知。作为中国对非洲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加强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中非文化互动与互鉴,夯实中非关系的社会或民意基础,使中国“走进非洲”的步伐行稳致远。

新时代中非国际合作意义深远

非洲各国文化源远流长。理解非洲文化、深化中非国际发展合作,需要意识到非洲国家众多、文化多样,以及中非合作交流的多样性,构建中非文化交流方略的整体规划设计,将文化交流融入对非合作的具体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深化新时代中非国际合作,营造“民心相通”的国际社会环境。

文化自信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魅力

我国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了文化态度的警醒、文化自觉的培育、文化自信的树立三个阶段。新时代,我国需要以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文化自信应对世界多元化冲击,以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如何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

红色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也能够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助力。为了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我国亟需增强红色文化自信、完善红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优质红色文化人才队伍。

用创新理论引领文化产业新发展

文化产业与创新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当下文化产业创新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文化产业与创新理论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在于文化载体与内涵创新,两者有机结合主要表现在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包容式创新、责任式创新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为新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意识与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

文化治理,关键在“治”

随着我国文化管理领域重大政策理论与发展实践创新的不断深入,基于文化治理现代化要求,我们应从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三方面着手,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我国文化建设。

以文化人与精神文明建设

“以文化人”是新时代党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切实履行“以文化人”,需正确认识以文化人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厘清“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契合性,真正将“以文化人”运用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中体西用”文化范式的哲学思考

近代学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体”“用”进行了有意割裂,对“西学”和“中学”进行了重新界定,“体用二源”的观念因此被提出。“中体西用”范式具有多重优越性,最终发展为近代中国不可逾越的文化选择模式,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读史札记

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隆庆元年,明穆宗朱载垕宣布在漳州月港开海,允许漳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对传统政策进行了重大变革。这一政策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使晚明时期的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顺利衔接并相互促进,极大地释放了中国商民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