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10月上期 总第 609 期 2018年10月9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 务实推进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对外交往工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历史使命、总目标和必须坚持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对外交往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特别策划

改革开放的政治逻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用“关键一招”这个富有中国文化意蕴而又生动鲜活的百姓话语,深刻表达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亿万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感悟,宣示了当代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念和决心。回顾过去的40年,我们看到一幅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每一段往...

改革开放为什么深刻改变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对于这些变化,我们需要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自立更生和合作共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等几大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缘何令世界瞩目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仅对于国内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发展具有正外部性。过去四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既焕发了社会主义的青春,又让中国融入了世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自觉运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主题

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40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独特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主题,能够更深刻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的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蓬勃的生命力,也必将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

冲破改革阻力的政治智慧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华大地上演的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没有高超的政治智慧绝难做到。这些政治智慧概括起来包括以下方面:找寻改革开放内生动力和逻辑起点;营造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寻找和维护政治建设与人文建设的平衡点;循序渐进推动改革;让普通大众产生获得感。

改革开放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互动

四十年改革开放历程,深刻体现了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互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

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动因和理论根基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恶劣的国际环境使新生的国家政权始终面临着生存威胁,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应运而生,由此我国得以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军事威慑力量,以及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而使中国逐渐摆脱了毁灭性战争的威胁,并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传统计划经...

4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脉络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生,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始终围绕着经济建设的主题,稳步推进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对政治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笔者按照时间节点的前趋后继关系,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脉络,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参照。 1978年至1989年...

全面现代化亟需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民主政治,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不断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持续完善的根本路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伟大历程,深刻揭示了“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又推进全面现代化”的中国发展逻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破解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各种难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人民...

政治变革背后的人民力量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是全面的改革、全方位的开放,不仅在经济改革上取得历史性转变,而且在政治变革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40年来,中国改革之所以不畏风雨,收获中国奇迹,人民的力量最为伟大。 人民是决定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力量 人民是真正...

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顶层设计全面展开,改革的“四梁八柱”加快搭建,但是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一分靠部署、九分靠落实。尤其是在当前,要认清改革所处的方位,坚持问题导向,形成改革合力,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认清改革方位:攻...

热点述评

哪些个人特质促使干部成为“优秀”

干部是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决定着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能否落到实处、产生效果。而干部的考察和选任,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因此,找准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弄清哪些个人特质能促使干部成为“优秀”,是有效甄别、培养和使用干部十分重要的方面。

选拔干部需慎防精致利己主义者

在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中,我们必须警惕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具有“伪君子”人格、自我利益最大化、公共责任心缺失三大特征,是当今职场“两面人”的典型,是进化了的利己主义者和共同体公平正义的破坏者,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危害。

谈心谈话让干部管理充满正能量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如何变“外科手术”式的调优配强为“固本培元”式的内化激励?实践层面,近距离接触干部,最普遍最有效的手段是开展谈心谈话,这既是组织部长最基本的政治任务和日常工作,也是掌握干部工作主导权、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的必要手段。

筑牢党员干部政治品格的三个层面

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关乎一个政党的性质,是其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从信念、责任和底线三个层面筑牢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就是要夯实理想信念之基,锻造责任担当之魂,绷紧伦理底线之弦,以忠诚、务实、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使我们党在新时代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缘何如此重要

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这既与家风建设中蕴含的立德修身、勤俭廉洁、重教尚学等内容有关,也是由家风建设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所起的制度保障、时间空间拓展、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作用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可通过制度建设、教育培养、实践自觉、媒体助力等途径构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新格局。

优秀年轻军事干部要锤炼哪些品质

强军梦是国家梦,更是民族梦。随着我国海外驻军的拓展和全球战略的实施,军队年轻军事干部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时期,我军更需要不断培养政治忠诚、勇于创新、品质优秀的年轻军事干部。

乡村振兴,基层干部是关键

基层干部作为国家政策执行者,承担着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基层干部是乡村发展的驱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扎根”乡村、“深入”乡村,明确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克服工作中的艰难险阻,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领路人”。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须以法治化为保障

法治关系是政商关系的本质,政商关系的成熟度很大程度上由法治化的程度来决定。我们应积极构建健康的政商关系法治体系,推动政商关系依法治理,为政商关系互动提供保障,促进新型政商关系的法治化建设。

社会治理

城镇化对农村家庭人伦关系带来哪些冲击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农村家庭人伦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放宽城镇落户条件,真正保护进城务工经商乡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从源头上避免农村留守群体的产生,维护农村家庭正常的人伦关系。

基层“缠闹”现象的深层根源

一些地方基层治理中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诉求渠道不畅通,基层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足,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社会舆论监督不完善,考核和问责机制存在缺陷等。应多措并举,从源头上破解“恐闹症”。

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的社会风险防控体系,在基本方式上完成从传统方式向“传统方式+智慧治理”的转变,努力实现“大平安”的目标。

依靠法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建设平安中国的根本途径,是关系着千家万户平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为解决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法律不健全、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和农村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减弱等问题,我们需要联系地方实际,完善农村相关法律、深化农民自治、深化涉农综合执法改革,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氛围。

将新媒体有效嵌入农村基层治理

新媒体的兴起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认知,有利于农村治理的共享共建。但当前,农民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非理性、无序性的弊端逐渐凸显。将新媒体有效“嵌入”农村基层治理,需要从新媒体、政府、农民三个层面打好“组合拳”,发挥出新媒体利民便民的优势。

从村民自治视角看农村治理法治化

作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为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农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问题,亟待我们破解。提升农村自治水平,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避免公权力的不当干预,提高民众参与村民自治和村务管理的能力。

外部性理论视域下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

采用外部性理论,能够更好地从经济学的视角理解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并在外部性内部化的基本思路指引下,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流转收益分配”凸显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中的收益权能,通过“完善闲置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保障宅基地的农户资格权,通过“增设宅基地租赁权”适当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财经聚焦

“城乡中国”时代的资本下乡

当前,我国已由乡土中国时代进入城乡中国时代。进入城乡中国时代,只有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才能实现产村融合。工商资本下乡对城乡中国时代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促进了由城市到乡村的要素流动,另一方面也可能侵蚀国家目标和农民利益。因此,我们要通过农村的再组织化,使乡村社会与工商资本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保护农民权益,增强农民主体性,推动乡村自主发展。

国企如何当好“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

国有企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促进自身做强做优做大,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特别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担起时代大任。

“一带一路”背景下美丽中国建设路径

“一带一路”与美丽中国建设之间具有高度的价值一致性,同时,“一带一路”为美丽中国建设带来良好的机遇。然而,当下全球环境资源使用与保护之间、生态区域合作与“逆全球化”思想之间面临一定的冲突与碰撞,因此强化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引入互联网多方联动和统筹规划,成为“一带一路”与美丽中国建设相融合的重要路径。

用好“看得见的手” 保护资源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央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践行这一理念,政府采取坚持市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补贴政策、推动税制改革、重视国际贸易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为什么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农业的关键;重视人才,就是重视农业的未来。我们要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用制度创新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大学生群体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各级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及各大高校需配套详细措施、落实政策要求、协调具体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改革的巨大合力,以唤醒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破解大学生创业难题。

为高校与众创空间搭起协作桥梁

高校创业教育与众创空间在不断发展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协同发展的基本特征、理念导向、基础和动力,具备了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二者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主体之间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相互协调与支持,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统合作机制,其中包括理念协同机制、组织保障机制、资源整合机制以及环境驱动机制。

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从哪入手

投身基层、扎根基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方向。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不仅能够帮助其拓展视野、加强历练,也能够为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新时代,我们要深入研究当前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选择的因素,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开展基层就业选择与实践。

法治视点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共产党人的“温度”

从马克思这位共产党的理论与事业的奠基人那里,可以看出共产党人的事业是充满感情的、充满“温度”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绝对不是敌对势力污蔑的那样“青面獠牙”,而是对国家、民族、人民有着赤诚的深厚感情。共产党人心系群众,扶贫攻坚,为人民排忧解难,在民生工作中,共产党人展现出无微不至的温暖;在原则问题上,共产党人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但这并非不讲究阶级友谊和组织团结,反而用严明的纪律展示出共产党人负责任的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科学阐释这一判断,就要联系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探索与成就,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道路探索、世界社会主义等分析视角。

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启示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哲学,主体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环节,主体性思想在认识论、历史观和本体论上都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挥青年主体性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要以现实生活为载体构建大众传播平台,引导大众掌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将哲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审视生活。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在理论上拓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者与反贫困的关系;在实践上则提出了精准扶贫,扶真贫、真扶贫,统筹规划,发挥合力,持续施策,开拓了反贫困工作的有效路径。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公共生态治理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生态治理工作应允许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人民群众既要作为生态治理的参与者,又要成为生态治理的评估者。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两者统一起来,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社会实践的理论升华,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实践进行分割,其哲学体系就没有了社会基础,经济社会生活也会缺乏正确理论引导。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指导生活,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域外观察

以“逆全球化”应对难民危机不是明智之选

难民危机的爆发持续难消,以及“逆全球化”潮流遍袭欧洲,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欧洲人曾经引以为傲的民族国家体系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逆全球化”并非欧洲民族国家应对难民危机的理性选择,通过“逆全球化”应对难民危机,有似“己矛”与“己盾”之战。

欧洲是否会走向“逆全球化”之途

当前欧洲虽然出现了诸多具有“逆全球化”特征的现象,但从意识形态层面看,“逆全球化”还没有成为欧洲的主流;从政策层面看,欧洲还没有明确地以“逆全球化”为目标;从社会层面看,“逆全球化”思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欧洲的“逆全球化”还属于弱表现的“逆全球化”,其影响较为有限。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对公民基本生活至关重要。瑞典的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模式强调政府的作用,通过高税率实现高福利,以富补贫;美国的市场主导型养老保险模式通过三个层面的养老保障计划,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新加坡的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强调个人能动作用的发挥,鼓励个人依靠储蓄和劳动解决养老问题。

思想舆情

宣传思想工作“育新人”的内在要义

把“育新人”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所在,也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育新人”的重点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关键主体是青少年,主要方法是熏陶养成。

让思政教育更好融入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元化的、务实的,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当前,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模式单一、缺乏主体性、教育理念与生活脱节等问题,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需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实现全面、全方位育人。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面对新的挑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革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优化传播路径,健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主体性、实效性和导向性。

大学生思政教育要用好微媒体

微媒体的快速发展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要用好微媒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养,做好校园微媒体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时代的话语权,坚持“线上”和“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助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多方合力推进青少年德育建设

在青少年德育建设中,学校要善于寻找新的切入点,以道德模范为导向,推进青少年德育建设。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构建以家庭德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为主体、社会德育为依托的新德育体系,为青少年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着力点

诚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品德修养和处世哲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无论是对其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旗帜,把诚信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实践中,着力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

专题调研

一部难得的主旋律舞台艺术作品

安徽省话剧院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完成了大型史诗情景话剧《脊梁》这部洋溢着新时代昂扬激情的剧作。该剧场面宏阔雄壮,令人鼓舞,催人振奋,是一部难得的主旋律舞台艺术作品。《脊梁》创作时间虽短,仍取得成功,这归因于以下几点: 一是它的史诗品格。全剧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人民、立足于发展的百年奋斗史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让观众充分体会到中国...

政治站位高 史实把握准

《脊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主线,用艺术形式展现了党的发展历程,表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本人观看后深切感受到该剧政治站位高,史实把握准,艺术呈现好,是一部优秀的大型史诗情景话剧。 该剧突出了党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脊梁的历史和时代主题。《脊梁》用四个篇章,历史地呈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革命...

向历史致敬 为时代放歌

《脊梁》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就艺术特色来说,该剧主要有如下突出表现: 一是历史意识和时代精神相交织,唱响主旋律,激发中国力量。《脊梁》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的重大事件和悲欢离合的命运,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谱写的中华民族新史诗。 二是人物群像扫描与典型形象刻画相结合,呈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彰显了共...

《脊梁》题材宏大 主题鲜明 脉络清晰

看了安徽省话剧院的大型史诗情景话剧《脊梁》,有三点感受很深。 第一,《脊梁》在形式上突破了室内情景剧小故事、小情怀、以娱乐为目的表现形式,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史为题材,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情怀。 第二,《脊梁》主题鲜明,表现技法独特,实现了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我国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范钧宏强调,完整的戏曲应该包括故事情节和与之相应的技术安...

文化纵横

引导“手机族群”趋利避害

手机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不但激活了每个人自然存在的多面性,而且将这种多面性推到了某种极致。“手机族群”所呈现出的多面性特质,不但重构了一种新型社会关系,而且也带来了一些于人之身心健康不利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引导“手机族群”趋利避害,打破多面性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实现和谐沟通的目标。

“手机族群”面临的现实困惑

作为信息化社会中的组成部分,“手机族群”不仅是网络化生活的存在标志,也是一道泛在化发展的文化景观,从中折射出社会进步和高效“利我”的技术文明。当前,面对社会中相互交织的正负能量,“手机族群”应当成为科技向善的主导动力,以智慧主体的姿态,让善意、善利普惠大众,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建设文化强国从哪做起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并立足现阶段基本国情,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构建文化强国,要打造文化强国的标识,引领文化强国建设热潮,带动作品热、语言热、传统节日热,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对传统文化认知不够、对革命文化认识片面、对先进文化关注不足、对西方文化盲目认同等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从讲好华夏文明故事、红色革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中西差异故事出发,有利于弥补这些缺失。而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台”、磨砺讲好中国故事的“术”、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则是讲好故事的必备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走出去”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国民文化自信的缺失、传统文化的国际认同受阻、文化输出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要想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必须要结合当下的时代需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际认同、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推动文化消费高质量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当前,我国的文化消费质量依然偏低,文化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对此,我们需要从需求方、供给方、引导方、协调方四大方面入手,扩大文化消费需求、增强文化消费供给、合理监管文化消费市场、优化营商环境,从而提升文化消费质量。

读史札记

中国古代对偷漏税的防范与惩治

偷漏税古来有之,是一种不良的经济行为,为了减少或免予交税,不同的社会群体会采取不同的偷漏税措施。历代王朝主要通过加强财政制度建设,防范偷漏税的发生,并对偷逃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同时,统治者也努力寻找“国富”与“民强”之间的平衡点,避免与民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