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3月下期 总第 551 期 2017年3月31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反腐败斗争与市场经济考验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特别策划

如何历史地看这一阶段的反腐败斗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着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关键一战

调查时间:2017年2月23日至3月16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问卷样本:通过纸质问卷调查和电子问卷推送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有效样本38790份,有效回收率98.6%。从受访者日常居住地看,直辖市占26.4%,省会城市占35.3%,区县(包括县级市)占29.4%,乡镇、村占8.9%。 访谈对象:近60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各级各地党政干部,以及媒体和企业家代表等。

习近平心中的反腐大局什么样

面对世界性腐败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反腐创新上作出巨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结合:以辩证思维推动科学反腐、用系统思想建构结构反腐、靠落到实处进行精准反腐、据以情化育创建形象反腐。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也将反腐倡廉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反腐全覆盖大格局已初步形成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提出反腐必须做到“零容忍”“无禁区”“不留死角”“全覆盖”的立场和要求。目前,反腐全覆盖的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抓住“关键少数”,体现了哪些辩证思维

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既要努力做到标本兼治,又要做到统筹兼顾,还要坚持“顶层设计”。只有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才能上行下效,带动和领导全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党要管党,首先要管住领导干部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腐败变质,就可能影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风气,就可能使更大范围的群众对我们党有意见。因此,党要管党,首先要管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不住、治理不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后果不堪设想。

用“防反治”三招构筑反腐铜墙铁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教育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并有效运行,这三把锋刀利剑或三道铜墙铁壁使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全面从严治党,“严”中有“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反腐败理论建设方面最为瞩目的一大成果就是以全面从严治党来遏制腐败现象。全面从严治党,既要“全面”,也要“从严”,同时也要“严”中有“爱”,重视对干部的教育,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重拳反腐,严在何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腐败治理成效显著。这已是有目共睹,更是国内国际的共识。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高层态度坚决、敢于担当;纪检监察锐意改革、职责强化;建章立制、标本兼治;上下同心、社会共治。

反腐败“成绩单”令种种质疑论调不攻自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探索中,我们党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经验。这就意味着,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完善,以及为世界提供反腐败的中国方案的高度,才能进一步增强将反腐败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反腐败斗争还有哪些“硬骨头”需要“啃”

当前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已初步实现,但在未来的反腐败进程中,还将面对一些严峻的挑战。从初步实现不敢腐到完全实现不敢腐的过程中,有两大挑战,分别是:深化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直至改革到位的挑战,以及清除腐败“存量”的挑战。而在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的过程中,也会面对两个主要的挑战,分别是:改革我国权力制度体系的挑战,以及建设激励导向的基础性制度的挑战。

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是民心所向

“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所开拓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局面,厚植了执政党的民意基础,提升了国家的治理水平,充实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未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依靠人民群众,进一步完善法治化制度反腐,“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才能得到持续巩固,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

标本兼治筑就反腐新格局

回顾四年多来的反腐败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政治保证;党心民心所向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社会基础;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政治决心和有效战略举措是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态势的重要保障。标本兼治战略思路筑牢反腐实践根基 ,有效战略举措保障反腐实践成效。

九十多年来党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反腐败视作攸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高度重视,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变质分子,并夯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大力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

世界各国反腐“紧箍咒”都怎么念

要廉政,成为人民群众拥护的执政党,就必须反腐败;不反腐难以廉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国古代反腐败机制的历史启示

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反腐败的监察体系:重视监察机构的相对独立,实行分级监察;严格规范选官权,注重各级官员尤其是监察官的品行和修养;不断强化监察法制建设等。这在传统社会的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们今天反腐败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资源。

热点述评

警惕利益集团“围猎”领导干部

利益集团具有实现集团(含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本能,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回报,利益集团获利形式的隐秘性和伪合法性,以及一些领导干部自身存在的理想信念淡薄、“底线”意识不强、对公权力边界认识模糊等问题,这些都是利益集团围猎领导干部的重要原因。领导干部被利益集团“围猎”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对此必须加以警惕。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根除“权力围猎”现象

企业和利益集团对领导干部的“权力围猎”是一项治国理政的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有效防止“权力围猎”现象指明了方向。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有助于形成良性的权力配置与运行机制,也有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以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从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与经济生态。

激发乡镇干部干事热情五策

有效解决乡镇干部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应改善工作条件、合理增加工资补贴、有效拓宽晋升渠道、扎实抓好教育培训工作、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惟有全面、系统、制度化地推进这五项工作,才能提升乡镇干部工作动力。

基层公务员需补上“职业道德”课

基层公务员是公务员队伍的主体,直接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基层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针对当前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应该通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教育培训实效、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等途径,来加强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党的执政伦理与公民德性化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而要使它成为公民自觉接受和遵从的价值观,更需要培育。通过宣传、引导和公民的道德实践体认,让公民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的魅力,从而在内心深处对它产生一种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道德力量。

全民阅读,政府如何作为

阅读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倡导全民阅读不仅能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当下,“倡导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政府在全民阅读中发挥责任主体的作用,更需要政府、家庭以及个体的多方参与来共同实现。

社会治理

是什么降低了民众的医保“获得感”

我国目前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存在城乡分割、“三保”分立,以及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发展不平衡等缺陷,为此,应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保的公平性,适应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医保的可持续性。

医保全国联网能否突围异地就医困境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疗保险制度不仅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保障,也肩负着国民收入再分配和社会稳定的重任。目前,我国要加速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医保监管网络资讯平台的创建工作,整合现行不同制度,完善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争取早日实现全民医保的宏伟目标。

“医养结合”难在哪,如何走得更好

“医养结合”是解决我国当前医养分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重要措施。作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过程,在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目标、信息沟通、规范制度方面的问题,需要从规范权责体系、完善政策制度、健全运行网络方面,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

民营养老机构的融资困境何解

当前,资金瓶颈制约了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与此同时,民营养老机构又难以借助有效的融资来满足自身发展的资金需要。为切实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我国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破除其资金瓶颈。

机构养老遇坎儿,如何助其“成长”

机构养老在我国养老体系中起到支撑作用,目前我国机构养老面临财政资金投入不足、负债经营、缺乏专业化养老服务的困境,应加大政府对机构养老的财政投入、构建双红利导向型社会企业发展模式、加强养老机构管理规范化,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社会减轻养老负担。

我国社区治理范式的演变脉络与转型方向

在我国社区服务发展改革过程中,社区治理范式逐步取代政府范式与市场范式而成为一种主流范式。在社区服务范式的演变过程中,社区服务福利化也进一步得到国家重视,不断形成“福利治理”的新道路。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助推乡村社会善治

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组织内部条件、外界环境以及同类组织的示范效应作为动因,出现了从营利到治理的发展趋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有能力通过其多元化发展趋向的调整,为乡村治理带来客观的现实价值和新的提升机遇,在组织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促进乡村社会的善治。

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与时俱进的民生思想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以“亲民、为民、利民”的执政理念,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引领下,追求大民生格局,必将推动民生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财经聚焦

美国退出TPP对中国的可能影响

TPP协议的文本虽然目前难以生效,但它作为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模板,仍会对今后的国际经贸规则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已经明确,以周边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在积极参与多边谈判的同时,稳步推进自贸区谈判,将有助于提高亚洲区域价值链的整体水平。

2017中国出口将触底反弹吗

造成全球贸易增长乏力和增速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又有结构性因素。未来几年中国对外贸易恐怕仍将维持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希望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或2012年前的高速增长势头的可能性不大。

我国金融业如何“走出去”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走出去”,表现出突破性增长与瓶颈约束共存的特征。在新时期,开放发展理念成为指引我国金融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理念。以此理念为指导,积极处理好“四大关系”和做好“三大改革”,才能使我国金融业走上科学的发展路径。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怎样协调发展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应加快实施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资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资本可以为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实提供重要保证,而且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是推动区域合作走向深入的动力。京津冀区域社会资本存量丰富,但目前对社会资本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京津冀区域可以通过挖掘共同文化资源、鼓励社会组织的跨区域流动等多种措施,来激发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

“深度城镇化”:破除城市病的有效路径

当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表现出速度减缓、郊区机动化、人口老龄化、低碳压力加大、住房需求降低等特征。因此,我们要站在新的战略高度,走“深度城镇化”道路,在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建设绿色交通、改革保障房机制和建设智慧城镇等方面做出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不能只要地不要人

当前,我国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发展失衡,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这主要是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二元户籍制度和不彻底的分税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要有序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就要“对症下药”,加快推进户籍、土地、税制等相关制度改革,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挖掘更多释放人口城镇化空间的措施。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思考

城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生活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然之路。应把握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域外观察

2017欧盟要迈过哪些坎

英国脱欧,暴露了欧盟一直试图掩盖的问题与挑战。今天的欧盟,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所面临的挑战要比它成立之初更加艰巨。欧盟不再需要承受继续扩大的任务,欧盟需要回缩,需要重新制定考核成员国的标准,在自愿共识的基础上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脱离民众、脱离现实、脱离世界,西方怎么了

西方脱离群众、脱离现实、脱离世界,是造成种种政治乱象的根源。脱离群众,助长了民粹主义盛行;脱离现实,助长了保守主义盛行;脱离世界,助长了民族主义盛行。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无法继续,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正在终结。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借助科学的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在充分考量中国社会实际的基础上,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致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人文价值,从根本上增强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现理论对于实践规范的推动作用。

新儒学助推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型

新儒学在继承传统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现代的民主、自由、公平等积极元素,更加适合党在新时期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契合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融入新儒学,推动马克思主义由革命哲学向建设哲学转型,需要寻找二者的契合点,发挥当代儒商、循吏、贤士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盛行促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广大国人所接受,是因其与中国文化有很多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离不开其与中国文化的日渐靠拢和融合,中国文化的本位性日益凸显,渐成趋势。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吸纳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既保留中国文化基因又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型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抵御新自由主义侵蚀的有力武器

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席卷国家和民族的时代背景下,以自由观输出为前锋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隐蔽化、全面化、精细化、尖锐化,所导致的社会结果也越来越严重。针对新自由主义的渗透,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重要现实意义,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研究和社会传播,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武装人民群众,自觉抵御新自由主义的渗透与侵蚀。

科技发展应摒弃功利性的思维定势

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论述了科技的本质、功能、价值等内容。坚持马克思科技价值思想,就要遵循以人为本理念,重视科技的人文价值、精神意义、社会效果和生态效应,摆脱和超越关于科技的单纯功利性的思维定势,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为何失败

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但简要地来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斯大林强加给东欧的僵化模式过于强大,对东欧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负面影响。其二,是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思想舆情

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定位。认清意识形态工作在整个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良好局面,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辉煌成果的重要体现。

研究生思政课怎么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事关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意识形态工作要有更自信的底气

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我们需要践行“四个自信”,打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场价值难以兼顾、不可兼得的迷思;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中“生产供给”这一薄弱环节;充分利用新媒体正向力,解决好“正面发声”的充分供给问题。

新媒体对思政工作的利与弊

新媒体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它产生了一些网络道德问题,成为某些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媒介,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和传播者权威受到挑战。同时,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移动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内容创新、传播创新,提供了巨大机遇。思政工作要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创新升级。

善用新媒体,让思政育人更给力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改革提供了可行性发展平台。因此,高校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渠道,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红色网站的优势及其运用探索

红色网站作为红色文化的宣讲平台,在思想引导、舆论调控和情绪疏导中具有先天优势。积极利用红色网站的这种优势,既有利于红色网站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对社会大众进行正确引导,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文化纵横

怎样破解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念传播难题

当今时代,“跨文化”成了一种最具时代特点的文化语境和思维方式。对全球传播宏观语境给予全面、准确的审视,掌握全球传播语境下的价值格局和文化权力结构,成为破解中国文化与价值传播语境难题的关键。我们不仅需要把握复杂世界的价值和文化权力格局,也需要在理论上寻求突破,构建富有成效的中国价值传播战略框架。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政府不应缺位

由党和政府出面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顶层设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义。当前社会上对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些认识误区,需要政府出面澄清;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热,存在一些乱象,需要政府加以整顿;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及过度市场化倾向,也需要政府进行纠正。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本质与自信主体两重维度对文化自信的内在意蕴进行阐释,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这一重要思想有助于强化文化自信的主体性力量,涤荡错误意识形态思潮,捍卫文化安全,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多管齐下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文化市场的繁荣为群众带来了大量的文化产品,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带有浓重商业化和娱乐化气息的产品,这些对于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无裨益。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的精神,挖掘特色文化、打造交流平台、培养专门人才、加大文化投入,成为积极培育文化精品、保障群众权益的重要路径。

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育与优化

“互联网+”为高校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与优化不仅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还关系到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新型网络平台,帮助大学生建构积极健康的文化价值观。

保护文化遗产,意大利有何高招

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深入了解意大利遗产保护的各个环节可知,严密的组织机构、详尽的法律法规、有利的经济政策、科学的保护思想、广泛的公众参与,以及先进的保护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史札记

元代疆域治理的历史镜鉴

元朝对中国的统一,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把草原游牧制度中的分封制等相关制度与汉地固有的中央集权制紧密结合,以此来强化官僚君主制下的政治运行程序。其行省制度使边远地区与中央的联系大大加强,有利于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