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9月上期 总第 491 期 2015年8月31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第一言论

中国经济再腾飞的密码

中国经济再腾飞的密码,就在“两只鸟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它形象准确地说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意义和方向路径,蕴涵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大道理,蕴涵着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重启特赦让依宪治国更具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依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先后实施过七次特赦。这七次特赦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不仅是落实1954年《宪法》条文的具体体现,而且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国家统一大业等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时隔40年后,特赦条款又被重新启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

论坛特稿

打造“三严三实”财政干部队伍 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要从严上入手,从实处着力,深入剖析组织管理上有没有过宽过软,个人言行上有没有失规失矩,查找问题,剖析根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财政部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要求及财政部专题教育方案,切实将专题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扎实做好“关键动作”,从严从实组织实施,确保专题教育取得实效。

特别策划

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与爱好和平的全世界人民一道,终结了军国主义在全球肆虐的历史。70年后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安宁,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军国主义幽灵并未远去。日本安倍政权右倾化的种种行径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军国主义抬头的危险信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即将举...

中国公众对军国主义的认知度调查

重要发现 ●90.11%的受访者认为“军国主义”有可能复活,且74.34%的受访者认为“约束军国主义的制度被忽略”最有可能导致军国主义复活。 ●77.70%的受访者认为军国主义本质的最突出表现是“执政者抱有军事狂热”。 ●51.48%的受访者认为“军国主义”可以被彻底清除。 ●如若再次受到军国主义侵犯,在年龄段上,“51-60岁”群体奉献精神和将其铲除的决心最高(4.38分);在学历层次...

战后70年安倍政治右倾化的表象与实质

战后70年的安倍首相谈话保持了安倍式的“平衡”——“进一步,退两步”,既有他发自内心的表述,也有在日本国内外敦促下而不得不涉及的关键词;既要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认可,又要避免日本爱好和平的人民和亚洲邻国的谴责。战后70年,中日关系出现矛盾的实质,并非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而引起的所谓中日东亚主导权之争,亦非“和平崛起”的中国与谋求所谓“正常国家化”的日本之间的矛盾,而是日本政治右倾化与反右倾化的一场斗争,它与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与反军国主义斗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堪称是其在21世纪和平环境下的一种延续和新的表

日本安倍政权挑战亚洲战后和平秩序

安倍政权下的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今年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安倍不仅不能正确对待和反省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反而加紧向修宪的目标迈进。安倍政权逆历史潮流而动,影响亚洲安全环境,挑战亚洲战后秩序。铭记历史、面向未来,共同维护亚洲和平秩序,是我们要做出的努力。

日本军国主义发展趋势研判

作为一种体制及其政策的军国主义在日本显然已经不存在了,而且要想重新复活也有相当的难度。但是,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军国主义残余却不能说已经完全消失,在日本社会,仍然还有人在鼓吹回到过去的军国主义体制,并不时地闪现试图恢复过去军国主义政策的苗头。

国家利益会否成为新军国主义诉求

军国主义道路对现在的日本来说是不可复制的。在战后,日本崇尚武力或者实力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外交中也经常流露出服从强者、实力第一的倾向。日本现在一些保守派政治家仍然认为,日本将来要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军事实力的支撑必不可少——不单指军队规模和装备水平,更重要的是摆脱二战后对日本使用军事力量的约束,特别是《日本国宪法》第九条的束缚。 二战后,美国认为...

军国主义复活的现实可能逻辑

如果说军国主义的复活是有可能的,那么这种复活,或者叫“新军国主义”的产生,就可能沿着这样的逻辑展开:首先复活的是军国主义的历史观、社会观和国家观,其次复活的将是军国主义的国家取向和国家政策,最后复活的将是一系列军国主义的政治实践。

不可片面夸大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可能性

我们重提“军国主义幽灵”这一话题,一是由于军国主义的幽灵并未散去,依然威胁着人类和平,值得警惕;二是今年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反思过去、以史为鉴,通过对军国主义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全世界人民捍卫和平的警惕性。

军国主义侵略特性评析

日本的明治维新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随之构筑起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了军国主义的警察、监狱和武装力量等国家机器,并对外实施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日本明治维新后的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及事件,均是军国主义的具体实施。

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渊源与演变轨迹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大致从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起至西南战争结束的1877年;第二阶段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完全确立阶段,大体从1878年陆军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至1894年发动侵略中朝的甲午战争;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大致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军国主义确立的1936年或直到其败亡的1945年。

甲午战争是日本扩张战略的质变点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中,甲午战争是日本扩张战略的质变点,也是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界碑,它对两国近代历史发展及现代化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甲午之胜标志着日本已经实现明治之后第一波富与强的循环,并开始向第二波的强与富的循环转换;同时甲午之败使中国在贫与弱的循环中越陷越深。

德国反思军国主义的当前启示

二战后,德国对于自己的军国主义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通过消除军国主义的地缘政治基础和营造根除军国主义的政治文化环境两方面的努力,对军国主义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算。这与日本战后的表现很是不同,并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对于今天我们警惕军国主义仍有很重大的意义。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岂容否认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中国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纪念意义。我们纪念那段伟大的历史,就是要传承和弘扬苦难辉煌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

重点关注

世界各国重大阅兵的战略意图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即将隆重举行的中国“9·3”大阅兵,强烈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非国庆日举行阅兵。同时,本次阅兵还开创了若干个第一次,比如首次安排将军领队参阅,首次邀请外国军队代表参加,等等。“9·3”大阅兵,中华民族将以最庄严的方式向自己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致敬。 作为古今中外广泛存在的一种军事活动,...

胜利日大阅兵背后的国际政治

【摘要】不同的国家对中国大阅兵抱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的决定派出代表或方队参阅和出席有关纪念活动,有的同中国大阅兵刻意保持距离。胜利日大阅兵,“谁来、谁不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折射出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但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最终无法阻挡和平的主题与合作共赢的精神,这将是世界之福。

中国“9·3”大阅兵释放“和”之道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发展“硬实力”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平。中国高调秀军力,不是为了“秀肌肉”,而是为了向世界明确地亮出中国“和”之道,借助“9·3”大阅兵这个举世注目的仪式,向世界明确阐明中国对待历史、对待国际政治的立场。

俄罗斯阅兵传统及其战略考量

【摘要】俄罗斯有着悠久的阅兵传统。其中,1941年的阅兵极大增强了苏联军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2015年为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也极大地增强了俄罗斯人的历史荣誉感。阅兵式具有壮军威国威、凝军心民心、显实力势力的作用,特别是在特定时期、为特定内容举行的阅兵式,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考量,不能不引人关注。

法国定期阅兵式政治内涵渐变

法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制度化、定期化举办阅兵仪式最多的国家,而后者其实还是模仿前者的阅兵传统而来。1880年,法国议会将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的7月14日确定为法国国庆日,从那时起,国庆举办阅兵仪式也开始制度化。在这个意义上,阅兵是为了彰显法统之道和当下政体的合法性。此后,在防范德国及其盟友,以及法国的殖民扩张过程中,定期阅兵仪式带有明确的军事战略意义。 战后...

世界各国胜利日阅兵效果透析

【摘要】中国抗战胜利日阅兵对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种展示本身,对于国际上一小撮右翼势力企图对侵略战争历史翻案的图谋,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压制和打击。这种震慑的正面作用,将会发挥长期的效果。

热点述评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讲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善讲中国故事的风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提升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为我们树立起典范式的榜样。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讲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多维度高风险社会的应对之策

现代社会的风险具有人为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治理。每个人既是风险的受害者,又是风险的制造者。因此,风险的危机治理需要科学认识现代社会风险,发育社会普遍接受的应对风险文化,同时建立全民性、参与性和包容性的风险应对体系。

反腐败国际追逃合作: 困难、问题与对策

针对外逃贪官的境外追逃工作,应当着力开拓与发达国家的刑事司法合作,充分尊重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通行规则和相关国家的法制,努力建立我国良好的法治形象,特别注重国内各主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以形成办理涉外案件和寻求国际合作的合力。

新时期检察院反腐工作新常态

山东省检察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高检院的工作部署,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按照“路在脚下、事在人为”的工作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进一步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力度,以实际成效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形成了追赃工作“四大抓手”:集中力量,明确重点,落实责任;强化协作配合,细化职责分工,增强工作合力;讲究方式方法,加强统筹兼顾,提高追逃效率;坚持追逃、防逃一起抓。

论坛会议

2015基层党建创新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论坛在京举行

2012年,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借鉴抓经济项目的办法,落实“书记抓、抓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向各地级以上市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省委教育工委、省国资委党委发出《关于实施抓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参照省里的做法,在本地区本单位实施抓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继而启动了覆盖广东全省的基层党建创新活动。在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的支持和协调下,...

创新基层党建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针对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指导性、针对性强,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

创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前沿探索

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李静:广东省交通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交通集团,承担着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区域发展,突破交通瓶颈,推进广东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任。近年来,交通集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因为有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集团敢打硬仗,能打胜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 一直以来,集团党委都非常重视企业的党建工作,特别是...

以党建引领地方治理现代化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曾经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树立了样板。就广东的实践来看,界定和强化党建的主业意识,用“书记项目”抓大事推重点以明确党政分工,尝试确立综合党委制度,以优质的党群服务促进组织领导力的提升,这些举措不仅确保党组织不漏白,实现空间上的组织全覆盖,而且在探索领导方式变革方面也具有启示意义。 以往的党建工作,突出党是先锋队组织,一味强调党对群众...

基层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广东加强基层党建以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实际上是我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着的群众路线思想和群众工作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等新的社会趋势和力量的作用下,群众的内涵以及群众工作的路线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和利益,出现了不同于以往“集体化”时代的统一性和同质化的新特点。在行为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个体化...

牢牢把握“三严三实”创建新型党建模式

对广大群众而言,基层干部和党组织就是践行“三严三实”的温度计。基层党建抓好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加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就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作为汕头市人口最多的一个区,潮阳占全市人口比重近三分之一,加之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区,农村社会管理压力大、任务重,历史遗留问题多。潮阳区委和组织部门把破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难题,尤其是加强村级书记队伍建设作为...

转型难题与治理困境

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从严治党”,而“从严治党”的重点在基层。基层党组织一直是我们执政党凝聚民心的一个重要工具,基层党建一直以来是我们党务工作的中心内容并且卓有成效。新形势下,基层党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中国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时期,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这要求我们基层的党建工作也必须转型,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于基层党组织...

中国经验

建设人才强市的襄阳经验

【摘要】人才是第一资源,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想要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在人才工程建设中重点突破、以用为本,在完善平台、培养举措、服务保障方面进行优化,这样才能积极贯彻国家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读史札记

作为改革产物的明代隆万大阅

隆万大改革始于明穆宗继位,终于张居正去世。隆庆大阅的发起者,正是锐意改革的一代名臣张居正。他建议皇帝“饬武备”、“申严军政,设法训练”,而大阅是“饬武备”的重要措施之一。万历九年大阅场面亦很壮观,像是奏响了改革的凯歌。不料大阅次年,张居正溘然长逝,改革戛然而止,明朝开始走上衰亡之路,这次大阅竟成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