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美战略博弈呈现出长期化、复杂化的显著特征,全球经济格局处于深刻调整之中,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中国式现代化步入关键时期。在此关键时期,干部队伍的改革落实能力已成为破局突围的关键变量,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课题。
增强干部队伍改革落实能力的战略意义
大国博弈下的改革紧迫性。当前,中美战略博弈步入关键阶段。在这一复杂背景下,改革落实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主动权的获取。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部署的“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等重要举措,唯有依靠干部队伍的高效执行,才能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干部若不能有力落实这些改革举措,国家在国际战略博弈中便可能陷入被动。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此进程中,干部队伍在落实改革部署时,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不急于求成,踏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将中央的决策部署精心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施工图”,并最终绘就为发展成果的“实景画”。
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检验。干部队伍改革落实能力,是检验“两个维护”成效的试金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专章部署“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明确要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不仅是对干部队伍提出的严肃政治要求,更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干部能否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改革决策,能否以正确的政绩观推动改革工作,直接反映了党在领导改革过程中的执行力和领导力。
干部队伍改革落实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
政治能力是忠诚担当的“压舱石”。一是政治判断力。比如,面对中美战略博弈中的“脱钩断链”压力,干部必须准确把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复杂局势中保持战略定力。既不能因外部压力而选择“闭门造车”,错失全球资源和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也不能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忽视自身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建设。二是政治领悟力。将党中央决策转化为行动指南。例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干部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准布局相关产业和项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条件各不相同,干部要深刻领会这一决策的内涵,避免简单地“上下一般粗”,搞一刀切式的落实。三是政治执行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抓落实。在推动改革过程中,干部不能只追求短期政绩,而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一些改革举措可能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成效,但从长远看对地区或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比如在推进教育改革时,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措施,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在人才培养成果上体现出来,但干部要有耐心和定力,持续推动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
专业能力是攻坚克难的“金刚钻”。一是政策转化力。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把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方案,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二是风险防控力。在改革中顾全大局,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增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能力。如金融改革可能带来金融风险,社会领域改革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在推动改革时,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有效防控。三是群众工作力。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改革,心系群众,投资于人,造福于民。比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时,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提高群众对改革的支持度和参与度。
创新能力是激发改革动能的“催化剂”。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难题,干部不能回避,而要主动出击,迎着困难上,找准改革切入口。例如面对城市交通拥堵,干部要找准问题根源,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优化交通规划、引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来破解难题。二是坚持系统集成。干部在推动改革时,要从整体上进行谋划和推进,以协同思维推进改革。比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改革时,涉及到城市管理、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干部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使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改革措施形成合力。三是坚持数字赋能。数字技术为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干部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来推动改革提升治理效能。例如在政府服务改革中,通过建设政务服务数字化平台,实现网上办事、一站式服务等,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方便群众办事,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多措并举增强干部队伍改革落实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中央决策部署,这是提高干部改革落实能力的基础。干部要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研讨等方式,不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在落实改革任务时,要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业务能力。针对不同领域的改革任务,干部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前沿知识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注重通过实践锻炼来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具体的改革项目,在实践中摸爬滚打。
强化责任担当,营造良好氛围。面对利益固化的藩篱,干部要敢于突破;面对复杂的改革任务,要勇于担当。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干部不能因为害怕阻力而退缩。例如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时,可能会涉及到人员调整、资产处置等敏感问题,干部要有担当精神,敢于直面这些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同时,通过宣传改革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注重团结协作,凝聚改革合力。改革需要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密切配合。干部要树立大局意识,在跨部门的改革项目中,加强沟通协调,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例如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改革时,涉及到多个省份和多个部门,相关干部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制定生态保护标准和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在跨区域的改革项目中,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改革,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协同推进改革任务的落实。
完善考评机制,加强监督问责。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明确改革落实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改革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那些在改革中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进行严肃问责,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改革取得实效,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真正落地见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本文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
责编:董惠敏/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