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金华市区的保集蓝郡小区里,有座“旗袍雅舍”,雅舍主人吴方希蔓的工作室静立一隅。走进工作室,阳光透过落地玻璃门洒在一件件精美绣品、一款款华美旗袍上。吴方希蔓正端坐在绣架前,手中的绣花针如灵动的精灵,在绸缎间穿梭,仿佛与八百年前南宋绣坊中的先辈们身影重叠——同样的指尖翻飞,同样的全神贯注。在这里,传承千年的婺州刺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
“针功夫” 绣出美丽多彩人生
婺绣,是我国一项传统手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其因婺剧而兴,多用于婺剧戏服的制作。
出生于婺绣世家的吴方希蔓,从小对色彩和服饰美学特别感兴趣。后来,机缘巧合,她跟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婺剧戏服代表性传承人、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徐裕国学习婺绣。20岁出头,她已熟练掌握传统婺绣的各种技法。
2008年,刚上大学的她,就在离家不远的金华市双馨路上开了一家服装店,制作旗袍等服饰。这个仅有80平方米的小店面,却是她梦想起航的地方。
对于做旗袍,吴方希蔓怀有一种热爱,但仅凭热爱还不够。她开始思考怎么才能走得远。2013年,她在苏绣基地看到了刺绣旗袍非常漂亮,回来后,着手在旗袍上设计婺绣花型,将婺绣的核心技艺“盘金绣、盘银绣”运用到旗袍上,大美婺绣在国潮风旗袍上尽显锦绣之美。
吴潮宏 摄
“传统原来可以这么时尚!”吴方希蔓说,因为从小学美术,从小接触婺绣,“所以结合起来并没有多困难。”一个突破性的尝试,让她在婺绣旗袍这条道上越走越远,成了金华婺绣旗袍第一人,除了手艺,生意也不错。目前,她手头有三家公司:一家主要从事文创研发和设计、制作;一家主做婺绣培训;另一家主打旗袍。
婺绣在旗袍上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旗袍也因婺绣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吴方希蔓说,不管今后怎么发展,有一点不会变,就是坚持手工婺绣,因为这是婺绣的文化之“魂”。
传承“破圈” 婺绣产业“破茧成蝶”
两指拈起绣针,轻轻地在绣架上一挑一捞,彩线如鱼跃蝶舞般起落,针针细密、线线柔顺。十多年来,吴方希蔓潜心研究,始终在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上下功夫。她多次北上南下,虚心向同行学习,并设计、研发、编撰了一本涵盖了68种针法的刺绣布书,独创了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画面时尚,融合婺绣和多种绣法的“盘金新绣法”,拓宽了婺绣的设计发展新思路。在多方的支持努力下,婺绣被认定为“金华老字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开设了传承保护基地。
“受温婉细腻的江南文化影响,江南的龙纹相较北方龙纹,风格更加活泼,形象更显可爱。这一幅婺绣龙纹作品深受市民喜欢,是工作室众多网红款之一。”指着手中正在刺绣的作品,吴方希蔓说,每一幅婺绣作品都在述说文化和故事。当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产品相结合,受众得以全新视角感知婺绣魅力,婺绣产品时尚出圈、婺绣产业“破茧成蝶”正当时。目前,婺绣旗袍高端定制的客户遍及全国各地,服饰远销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
不仅在旗袍上大放异彩,婺绣也在文创载体中焕发新生。在位于雅畈镇的婺绣展陈室里,精美的团扇、雅致的胸针、婺剧头饰挂包等各式婺绣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徜徉其中,一款《宋韵双鱼》挂件以其阴阳两鱼相生相对的造型、栩栩如生的绣技,让人印象深刻。“《宋韵双鱼》是市博物馆独家授权的联名款文博产品,其以婺绣技艺复刻馆藏文物‘宋朝徐永铭双鱼镜’,提取双鱼纹样,参考古代工笔画风格,设计成符合现代人使用的刺绣香囊和挂件。”吴方希蔓介绍,作品推出后迅速“出圈”,制作《宋韵双鱼》挂件也成了市博物馆的“保留节目”。
手艺传承 文化基因里“绣”未来
“对于婺绣,我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所以我会考虑得更多,做得更多。”为进一步传承婺绣,吴方希蔓还开设婺绣课程,把非遗婺绣带进社区、学校、工会、文化礼堂、文化馆等,吸引爱好者前来学习,累计举办婺绣培训200余场,培训学员超3000人次。
十多年来,吴方希蔓组织了一场场承载着婺绣艺术的旗袍秀,成为婺绣艺术的活态代言。她还推出婺绣研学,出售文创产品与材料包,以城市代理模式,将婺绣产业延伸到了很多城市。
“手艺的传承不是流水线车间。”吴方希蔓摒弃传统的师徒等级制,采用“非遗共创”模式。她鼓励学员可以自由组合传统纹样,用现代材料进行实验。有位“00后”学员将电子荧光纱线融入刺绣,创作出会发光的“赛博婺绣”,这种创新被她郑重地收入教学案例。
在数字化传承方面,吴方希蔓团队开发的AR刺绣教学APP已吸引20多万用户。学习者用手机扫描绣样,就能看到立体演示的72种针法。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程序能识别用户刺绣作品,通过AI算法给出改进建议,让古老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
细针穿梭,绣线婉转,吴方希蔓用一丝一缕织成一件件婺绣作品,将指尖流淌的婺风雅韵,化作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美学符号。这位非遗“守艺人”相信,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用当代语言重新诠释文明密码。当绣针再次刺穿绸缎,她正在编织的,不仅是图案纹样,更是一个文化基因永续传承的锦绣未来。(孙武斌 马晓芬 劳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