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人工智能教育的雨花答卷:从试点先行到生态共建

在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小学的AI实验室内,学生们正用编程指挥机器人完成火星探测任务;泰禹二小的智能垃圾分类机器人已投入校园使用;跳马地区乡村学校通过“双师课堂”与城区名校同上一节课……作为全国首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雨花区以“硬投入+软实力”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为破解教育均衡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一、顶层设计: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

2018年,雨花区将人工智能教育写入《雨花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并重点打造区内信息技术特色学校长塘里小学,建设标准化人工智能实验室及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先行探索,树立全区人工智能教育样板校。2022年,雨花区成功入选“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以此为契机,雨花区锚定“全域普及、城乡共进”目标,加速推进全区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与特色发展。

城区孩子上人工智能课

近三年,全区累计投入1000万元建成20间标准化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并创新提出“二三二”整体推进策略(即两个原则、三个活动、两个阶段),完成“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建设工作,实现由“试点”到“常态”的跨越。两个原则是指坚持“强校引领与全面推进”同抓,推动强校“先行发展”,保障全区“共同进步”;坚持“区域统筹与学校特色”兼顾,做到既有“雨花共性”又有“学校个性”。三个活动是:每学期推出一节区级展示课、开展一次学生培训活动、参加一次人工智能赛事活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足开齐课程,奠定基础;第二阶段,因校制宜,发展特色,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城区孩子上人工智能课

二、师资筑基:以“双师队伍”破解人才瓶颈

在砂子塘天华小学的“AI+种植”课堂上,科学教师黄畅正指导学生用传感器监测温室湿度。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雨花区认证的“人工智能+学科”双师型教师。

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师资队伍的问题。为破解师资短缺难题,雨花区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2019年,开始筹划人工智能教师遴选及认定工作,首创“学科教师转型培养”模式,自主培养人工智能教育种子教师。直至目前,已经开展四轮认证培训,196位教师被认定为“人工智能+学科”双师型教师,储备了一批优秀人工智能教师,为雨花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普及提供了师资力量,同时长塘里小学被评为首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教育培训基地。

人工智能教师认定培训

微信图片_20250512104522

人工智能教师认定证书

除了自主培养执证上岗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老师,还要培养人工智能教育名师。2021年,雨花区成立“王慧中小学人工智能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课程理念新、专业技术过硬的人工智能教育名师,发挥名师在学校、区域内甚至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名师工作室面向全区教师定期开展各项研讨、示范活动,通过公益课堂推动人工智能的区域普及。近年来,工作室名师进行全国优质课课例直播展示,直播数据累计超25万人次,工作室教师人工智能课例获得国家级奖项7次、省级奖项11次、市级奖项13次。

三、课程落地:从“社团尝鲜”到“普及深耕”

在雨花区泰禹小学,五年级学生正用AI设计校园导览系统;在砂子塘天华小学,孩子们通过物联网+AI探索未来农业新范式……雨花区通过三步骤,实现了从“社团课程”、到“常规课程”、“特色课程”的跨越,在全市率先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中小学正式课表。

2018年,由于师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无法从全区“齐步走”地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对此,雨花区实施“通过强校先行发展,带动全区协同进步”的策略,鼓励部门学校优先探索。通过资源整合、校企合作等形式,雅境中学、长塘里小学、泰禹小学等信息化基础好、特色鲜明的学校开设了一系列社团课程,先行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以点带面,引领示范,保障全区的共同发展。目前,全区人工智能课程已全面融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科学等学科,1-2年级学生每学期学习不少于8课时,3-8年级增至10课时,9年级灵活开设。

长塘里阳光小学的常规人工智能教育课堂

长塘里阳光小学的常规人工智能教育课堂

全面普及不是“一刀切”。雨花区各学校因校制宜,开展基于“人工智能+传统课程”的融合探索,发展学校特色。雨花区砂子塘天华小学进行跨学科实践研究,围绕学校种植园,利用“未来派”讯飞机器人搭建智能温室小棚,通过主题化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长塘里小学将学校“四自”模式与“央馆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创新应用的“长塘里”模式;泰禹小学结合“学共体”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教师共同体和学生共同体的成长。泰禹第二小学通过项目化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制作智能校园机器人,应用于学校语音测评、垃圾分类提醒、场馆介绍、校园开放活动等场景中。

四、城乡共进:用“科技动能”弥合教育鸿沟

在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的石燕湖小学,农村孩子正在城区名师的带领下探究“二分查找”、“AI人脸识别”等编程与人工智能专业知识。这是雨花区城乡一体化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生动缩影。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该区正在用科技动能架起城乡教育公平的“数字桥梁”,撬动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乡村孩子上人工智能课

乡村孩子上人工智能课

针对农村学校资源短板,雨花区以农村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构建“终端+云端”资源供给体系。为全区农村中学小学升级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机房、配备智能教学终端,同时整合科大讯飞等企业的技术和教学平台,为乡村孩子提供涵盖编程、机器人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人工智能教师送教下乡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cdrFArZDt5tQRlichJ3qB0lsiba8bYoIiaxw6Xz4VpcuDLmTPkStkWC4IREd0IfPwiafESwgvF9ib05VWLersq5tBT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人工智能教育名师工作室送教送研

城乡共进的举措不只是投入。雨花区还通过“城乡教研共同体”“名师云课堂”等平台,开展名师送教送研等活动,实现城区名校与乡村学校的帮扶结对、资源共享、师资互助。

城区名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

“科技不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孩子同样能成为AI时代的创造者。”雨花区教育局负责人说。目前,全区13所乡村学校的4200余名学生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人工智能课程开课率达100%。数据显示,2024年乡村学生科创作品在市级以上赛事获奖数量同比激增80%,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显著缩小。

从城市人工智能实验室到农村校园,从教师转型到学生创造,雨花区以“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书写了人工智能教育的雨花答卷。其经验表明:当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教育的未来必能跨越鸿沟,抵达更广阔的公平之境。(李良 刘勇 周俊辉)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培训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