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典型案例> 正文

筑起没有围墙的幸福之城

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折射着冰冷的光,铁艺围栏将公共空间切割成零碎的孤岛,人们在各自的小世界里行色匆匆。汉寿在这场喧嚣中沉淀出一份清醒——县委县政府以“百姓幸福”为标尺,沉心静气聚焦民生民情,用一砖一瓦的实干精神,书写了一幅“拆围透绿、民心相通”的温暖画卷。从物理围墙的拆除到服务壁垒的打破,从干部作风的革新到社会共识的凝聚,汉寿以民生“小切口”撬动幸福“大格局”,在龙阳大地上筑起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幸福之城”。

拆高墙:透出绿意,更透百姓心。汉寿的“拆围透绿”行动,始于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终于对百姓生活品质的升华。过去,机关大院的高墙、小区的铁栅栏将公共资源与市民生活割裂开来,群众办事绕路、休闲无地、交流受限。县委县政府以“还绿于民、还空间于民”为理念,率先拆除机关单位围墙,将内部绿地、停车场等资源向公众开放。例如,原县财政局大院的围墙拆除后,绿树成荫的庭院成了周边居民的“共享花园”,老人晨练、孩童嬉戏、邻里畅谈的场景随处可见。社区办事窗口前移至街边,群众无需绕行登记,步行几分钟即可办理医保、养老等业务。一位退休教师感慨:“围墙拆了,心墙也拆了,政府离我们更近了。”这一举措不仅优化了城市空间,更让百姓感受到公共服务的温度。累计拆除机关院落围墙115处、2.8万米,拆围后全县新增开放绿地9万平方米,惠及居民超10万人。

拆围障:破开桎梏,更破畏难风。围墙是物理屏障,更是思想藩篱的象征。汉寿的拆围行动,不仅是空间的开放,更是干部作风的革新。面对拆违建、清地锁等“硬骨头”,县委县政府以“宁可得罪少数人,决不辜负千万家”的担当,直面矛盾,迎难而上。在拆除违规占道停车地锁时,部分商户抵触情绪强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走访商户,倾听诉求,同时明确“公共资源姓公不姓私”的原则,联合执法部门依法整治。最终,主城区果断取缔12处违规收费闸口、拆除57处私装地锁,新增免费停车位2300个,道路通畅了,群众心气也顺了。这一过程中,汉寿干部摒弃“少干少错”的惰性思维,树立“多干多成”的实干导向。通过“一线工作法”,干部下沉社区、企业,现场解决问题;通过“问题销号制”,将群众反映的300余项民生诉求逐一落实。一位社区干部坦言:“拆围是考题,考的是我们敢不敢为百姓扛事。”

拆心墙:共筑共识,更筑幸福城。汉寿的民生实践,从未止步于“拆围墙”。县委县政府以“幸福没有边界”为理念,推出一系列民生“组合拳”,让温暖渗透到每个角落。办事无忧: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窗通办”,群众办事平均耗时缩短60%;免费停车:全域公共停车场免费开放,节假日增派志愿者疏导交通;扶弱助老:建成56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独居老人提供送餐、医疗上门服务;共建共治:发动群众参与“最美街巷”评选,激发社区自治活力。这些举措让汉寿呈现出“共识共为”的社会气象。菜市场摊主主动让出通道,商户自发维护街面整洁,志愿者队伍从百人增至万人。一位外来投资者感叹:“这里的人心是敞开的,生意好做,日子舒心。”

围墙倒下处,幸福生长时。汉寿以“拆”为笔,绘就的不仅是一座城的开放与包容,更是一方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许。当政府的勇气与民生的需求同频共振,当干部的担当与群众的信任相互激荡,幸福便如春风化雨,润泽万家。这,正是汉寿献给时代的答案:幸福之城,本就没有围墙的阻隔。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