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百年风雨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为什么能够不断成功?为什么能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地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以及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过去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党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等一系列真理性认识和结论,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这一宝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一、群众路线从本质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展现出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坚持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标志,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们才能把握并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汇聚集中民力民智,无往而不胜。

二、群众路线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群众路线不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群众路线在方法论层面上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既是党的领导方法,又是根本工作之方法。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义,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观。一切为了群众,是指党做任何事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指党开展任何工作都以人民群众作为依靠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指党要虚心倾听老百姓的心里呼声,反映广大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正确地领导群众。一言以蔽之,群众路线的主题就是如何处理党与人民彼此之间的关系,核心关键就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三、群众路线从根本上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就从根本上规定和确立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都要依靠人民;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智慧和力量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何时何地,中国共产党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决不能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不能忘。

四、群众路线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锐利思想武器

新形势下党面临着四种严峻的考验——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可以说,这四种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更是严峻的。不仅如此,全党还面临着四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其中,精神懈怠、能力不足、消极腐败的三种危险都与脱离群众密切相关。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最可怕的、最大危险不是别的什么,而是遗忘了根本、遗忘了初心,是脱离了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就会犯历史性错误;脱离群众,就会被群众所抛弃;被群众抛弃就会失去根基、血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坚持群众路线是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举措,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武器和有力保证。当前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要临危局谋先机,最重要的是要教导全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五、必须永远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守住人民的心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都必须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奋斗。

六、“四下基层”制度是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到宁德赴任,就一头扎进了基层,以深入基层调研为起步,在接待来访群众的时候逐步建立、形成了“四下基层”的理念与机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四下基层”是来之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创新举措。从“四下基层”的身体力行,到“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再到“不忘初心”的铿锵实践,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热爱人民的崇高风范。

【作者:周维功,哲学博士,宁德师范学院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乡村全面振兴研究】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