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战后日本通过和平发展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并成为经济大国。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日本的政治体制与国家治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日本的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日本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稳定和谐。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都焕发出了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也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进而,日本开始恢复信心,重新找回了自信。
关键词:日本 经济发展 政治演变 国家治理 自我认识
【中图分类号】F131.3 【文献标识码】A
日本在二战以后率先实现了时间长达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历史。紧跟日本之后,“东亚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高速增长,一直到20世纪末,持续了30多年。中国从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在40多年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波又一波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高速增长局面,被学者称之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雁行形态”。
这里重点考察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及其背后政治社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如下:第一,日本在世界上是比较大的经济体,截至2023年10月,日本人口总数约为1.25亿,经济总量曾经位列世界第二,现居世界第三或第四(受汇率变动影响)。第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对我国未来发展有一定启示意义。第三,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具有独到之处。第四,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文化上比较接近,从历史到现实两国都有紧密联系。第五,战后日本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对我国有参考价值,如日美贸易摩擦和自我认识过程。
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日本是当今世界三十多个发达国家之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东亚地区只有日本和韩国)。虽然近30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近几年人均GDP也停留在3.4万美元上下,与韩国相差无几,但从经济总量、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政治稳定等多方面看,依然是发达的和先进的。
就经济增长而言,在短暂的恢复和调整之后,从1946年开始日本经济就实现了高速增长,一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长达28年,平均增长率超过9%,其中1955-1973年超过10%。这期间日本经济总量分别于1967年、1968年、1969年超过英国、法国、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1987年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74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到中速增长时期,直到1991年经济泡沫破灭为止,15年间平均增长率大约4%。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经济的增长率在1%左右徘徊。日本人将这个时期称之为“失去的30年”。经济总量的变化也带来了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日本人均GDP在1960年仅为508美元,1981年达到1万美元,1992年超过3万美元,此后长期停留在3万美元以上,其中1995年,2009-2013年,2019-2021年超过4万美元,2012年达到4.9万美元。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快速发展。日本第二产业占比在主要发达国家当中是最高的,曾经超过40%,现在也接近超过27%,这也成就了它作为世界主要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在发达国家当中日本与德国的制造业表现突出。制造业内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从轻工业(或消费品,如纺织和食品),逐渐向重工业(或资本品,如金属、化工、机械)过渡。在这个结构变化过程中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这得益于二战以后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二战以后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出现了新的技术进步。例如,属于传统行业的纺织业有了化纤行业,属于新兴行业的半导体行业以及计算机行业等电子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可以说,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当然日本的政治体制与国家治理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即战后日本并没有依靠外资发展经济,主要依靠本国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逐步实现自主生产、研发和创新,这说明日本企业具有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除了企业的能力,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也不可缺少,包括提供资金和政策优惠,也包括政府出面组织相关企业联合公关(被称为“产官学联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战后日本社会相对稳定和谐。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谐并不容易,社会指标是多样的和不确定的,很难概括出一项指标进行衡量,不像经济活动那样数字化。如果犯罪率很高,人人自危,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观察二战以后日本大约20项犯罪的变化,可以看出三种倾向:一个是逐渐减少的犯罪,如背信、赌博、过失致死伤、受贿;另一个是出现反复的犯罪,也就是曾经处在较高的水平,后来下降了,然后又出现较高水平的,如强奸、暴力、住所侵入、器物损坏、猥亵;第三种是直到最近才开始下降的犯罪,如盗窃、防火、贪污、伪造。但不论哪一种情况,总体上日本的犯罪率在下降。更重要的是,在战后初期和高速增长时期有些犯罪处在较高水平,而在经济中速增长时期大多数都降低了。另一个情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低速增长时期犯罪率有所上升。总之,通过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日本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稳定和谐。
战后日本的政治演变
战后日本的政治体制是由美国占领当局引导的,1947年的“和平宪法”是最典型的代表。二战以前日本是天皇制,天皇是国家元首;二战以后天皇被架空,只作为国家的象征,是名义上的元首,没有实权。1947年宪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不保留正规军,不能对外发动战争,这也是人们称其为“和平宪法”的原因。
战后日本的政党可以分成保守政党和革新政党两股势力,保守阵营经历过多次重组,现在的执政党自由民主党(自民党)于1955年组建,由不同的保守政党演变而来。1955年革新派的最大政党是日本社会党,革新派的另一个政党是日本共产党,其他还有宗教色彩浓厚的公明党,属于中间派。1955年由保守势力的自民党和革新势力的社会党构成的两大政党体制被称为“1955年体制”,这个体制一直保持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演变成了新的体制。重要的是,从1955年开始到90年代都是自民党执政,社会党在90年代中期才获得了一次执政的机会。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了人们对长期执政的自民党失去信心,希望有新鲜的政治力量取而代之,在这种氛围下社会党有了一次执政的机会。同时自民党开始分裂,出现了日本新党、新生党、新党先锋等多个政党,后来这几个政党又联合起来组建了日本民主党,而且在2009年成为了执政党。后来民主党出现分裂,形成了多个小的政党,自民党重新成为长期执政的政党。社会党在20世纪90年代执政以后逐渐失去影响力,政党势力逐渐变小。
日本的自民党能够长期执政,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战后日本在国际上一直属于西方阵营,特别是受美国的影响巨大,而美国通过各种途径施加影响支持保守政党执政。特别是冷战时期,美国更不能允许处在东亚地区前沿阵地的日本被革新势力掌握。第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人们对执政党比较信任,认为自民党有能力领导政府,带领人们走向富裕,因此投票时更多地表现出了对执政党的肯定态度。第三,由于自民党长期执政,因而拥有了选举优势,不论是舆论导向还是资金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政党。第四,由于革新政党没有执政经验,提出的宣传口号以及制定的政策方向都显得模糊不清,容易空洞无物,这就远离了更看重日常生活的普通人,不容易获得以大企业为核心带动经济发展的群体认同。第五,战后日本的企业体制是长期雇佣和终身雇佣制,大多数人一旦在一个企业工作就会一直干到退休。而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给企业和在企业里工作的人们带来了好处,人们逐渐尝到了经济增长的甜头,于是认为目前的体制和政策更好,不喜欢更换。第六,在冷战时期,虽然社会主义阵营也有相当的影响,但总体上还是资本主义阵营处在优势。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日本国内的民众也容易选择保守政党,与国际上的主流体制保持一致。
此外,日本属于比较从众型的社会,会克制个人的主张和主见。这就形成了相对安于现状的文化,一旦认为某种体制或政策是好的,就会支持,不喜欢轻易改变,日本这种文化体现在经济活动中就是“长期交易”。日本人喜欢跟信任的人打交道,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如此,如果觉得对方可以信赖就轻易不更换客户。个人的行为方式也如此,一旦在一家企业工作,就会尽可能一直干到退休,不愿意中途更换工作。反过来企业也形成了终身雇佣制,希望员工一直在本企业干,因此日本企业基本上是一个大家庭,人们认为企业好自己才好,因此都努力工作。也正因此,日本的劳动市场不够发达,那些经常跳槽的人会被人们讨厌,认为没有忠诚心,日本人在政治选择上也有这种文化基因。
总之,战后日本的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没有大的政治风波,加上市场经济本来的性质,如私有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可以从长计议。同时这种“准一党制”对执政党也是一种限制,它不是一劳永逸的,随时可能更换政党,社会党执政和民主党执政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战后日本的社会心态
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都焕发出了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也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由于发动战争,战败之后被美国占领而且按照美国模式进行改造。当时的日本人是极度自卑的,丧失了主权,一时间找不到前进方向。经过短暂的恢复,再经过高速增长,日本开始恢复信心,重新找回了自信,逐渐滋长了日本优越论的思想。20世纪70-80年代在日本兴起了“日本文化论”和“日本人论”,寻找日本的源头,调查日本文化来自于何处,试图证明日本人(大和民族)是优秀的,特别是在亚洲独树一帜,甚至不觉得欧美国家有什么高超之处。他们认为过去日本经济增长都是为了追赶西欧,也就是模仿,所谓现代化只不过是西欧化而已。
不过,这种追赶本身也存在着通过日本式的社会和文化实现的一面,如二战以后的政治稳定、劳资关系的形成、经营管理方式的发明、技术革新的变化,并不都是对西欧的模仿,而是具有日本独特的内涵。
战败初期,日本社会认为自己是落后的,是与欧美国家不同的国家,思想上也都强调日本社会的后进性和异质性。日本社会认识的变化最初受到美国研究日本的成果影响。美国经济史学家W.W.罗斯托认为日本在1940年就达到了成熟阶段。美国前驻日大使赖肖尔认为,日本是非西欧国家中唯一成功的,正在坚实地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日本国内也开始反思,从战败的困顿中逐渐增强了自信。认为日本虽然依然落后,但不仅正在实现现代化,而且必须如此。这时日本社会对自己的认识从“虽然落后,但在改变”向“虽然落后,但能够一样”方向转变。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通过高速增长成为了经济大国。70年代以后,曾经被否定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企业工会得到了积极的评价。日本成为发达国家这种意识进一步催生了日本人优越论、超发达国家说。
日本著名学者香西泰、褚井虔编著的《经济文化的时代》这本书里有一张图,表示战后日本社会的自我认识过程。这里对此图做了补充和修正,对日本在自我认识方面做一个梳理和预测。图1显示了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人对自身的认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图中四个象限中从第三象限出发,经济开始恢复和增长,日本人的思想处在战后后遗症当中,缺乏信心,反思自己。第四象限表示6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开始增加信心,现代化思想成为主流。进一步发展,到了70年代,虽然经历了石油危机,经济进入到了中速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积累了财富和达到了较为发达的水平,日本人的信心开始增加,出现了文化热,开始研究日本人的起源和日本文化,表现在第二象限。第一象限代表西方文明,也就是以当今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文化。本文在这里加上了另一种选择,就是在第二象限的上方还有一种日本独特的方向,日本优越论。本文在第二象限画出了两个虚线的箭头,一个指向第一象限,另一个指向第二象限的上方,可见本文没有得出结论。从近三十年日本发展的状况看,日本正在向右上方的“日本+西方”的方向前行。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略
责编:程静静/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