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人才的重任。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为思政课注入新活力,提升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而且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内涵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漫长征程中,创造、积淀并传承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集合体。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伟大的革命精神,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质与深邃的思想内涵。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涵盖革命遗址、遗迹,还包括革命文物,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呈现出先辈们的奋斗场景,成为历史的生动注脚。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则蕴含着诸多伟大精神,包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精神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精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红色文化资源以其生动具体的人物事迹、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素材。这些红色文化素材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勇抗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拓创新等各个历史阶段。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深深烙印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信念。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深切认识到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坚定自身理想信念,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三)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彰显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奋斗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红色历史,深刻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让他们亲身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实践 + 思政”育人模式
1.开展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性是思政课的突出特点,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是密不可分的。高校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例如,开展红色研学之旅,组织学生踏寻红色足迹,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同身受”产生共情。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选拔优秀学生组成红色文化宣讲团,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舞台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开展红色文艺创作活动,以红色文化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绘画创作、戏剧表演等,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之情。
2.建立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要加强与当地红色纪念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单位的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氛围,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参观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组织学生担任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促使他们在筹备讲解内容的过程中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向参观者讲解,提升自身表达能力,增强传播红色文化的使命感。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修复工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切实体会红色文化资源的珍贵价值,强化保护意识。
(二)构建“新媒体 + 思政”育人模式
1.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账号。定期推送红色文化故事、精彩短视频、珍贵图片等优质内容。例如,制作富有创意且生动有趣的红色文化动画短视频,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讲述革命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事迹,吸引学生关注。同时,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活动,如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热门话题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2.开发红色文化线上课程资源。借助在线教育平台,精心打造高质量的红色文化线上课程。邀请权威专家学者进行深度剖析解读,结合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详实的文献档案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线上课程设置丰富的互动环节,如实时答疑解惑、作业提交与批改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此外,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营造沉浸式红色文化学习环境,让学生仿若置身历史场景之中,显著提升学习效果。
(三)打造红色文化特色课程体系
1.优化现有思政课程内容。在高校现行的思政课程教材中,合理增加红色文化资源的比重。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里,详尽阐述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演进脉络以及重大意义;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巧妙融入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法治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红色文化与课程知识点紧密融合,做到自然衔接,避免生硬说教。
2.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程。高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地域文化特色,开设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选修课程,如“地方红色文化研究”“红色经典文学赏析”“红色影视鉴赏”等。这些选修课程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诉求。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四)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
1.加强红色文化培训。高校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的红色文化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质。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学术研讨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拓宽教师的红色文化视野,加深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前往红色文化发源地、革命老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力量,丰富教学素材库,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2.鼓励教师开展红色文化研究。设立专项科研项目,通过科研项目的引领与带动,促使教师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与教育价值,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与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结论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意义深远且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全面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持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扎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切实将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红色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濡染,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大学生中代代传承。
(作者:朱庭伟,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5年度校级教师科研基金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实践路径研究”(编号:GXKS2025YB048);2024年来宾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数字技术赋能桂中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编号:2024LBZS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