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作为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空间载体,不仅承担着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作用,也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20多年来,福建省德化县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坚定前行,探索出一条以陶瓷产业创新为引领、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城乡协调共建为依托的转型发展之路,奋力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德化样本”。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总结福建省德化县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做法和创新实践,2025年1月9日至11日,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调研组赴德化县开展实地调研。
德化县是千年古县,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德化白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因胎釉纯白、莹润如玉被西方称为“中国白”。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德化窑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德化被联合国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目前全球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称号。
近年来,德化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陶瓷创新、文旅融合、城乡共建“三大战略”,立足陶瓷产业筑牢富民根基,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民生普惠共享的新格局,奋力打造幸福宜居的世界瓷都。
推进产业创新,打造兴业强县富民的繁荣德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分别于1996年8月、2001年4月两次在德化调研,明确指出“德化经济发展要紧紧抓住陶瓷这一支柱产业,结构调整要围绕特色来优化,并不断向工艺县发展”。还对德化陶瓷文化寄予了美好的期待:“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20余年来,德化县持之以恒践行总书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陶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陶瓷工业产值从2001年38亿元增至2024年663亿元,出口额从29亿元增至345亿元。德化陶瓷涵盖了出口工艺瓷、日用家居瓷、大师艺术瓷、高科技陶瓷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发展格局。其中,出口工艺瓷的产值约占全县陶瓷产值的60%,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日用家居瓷中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的生产在全国领先,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
德化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锚定陶瓷产业创新,通过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推动陶瓷产业向集群化、智能化、融合化、国际化迈进,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县。
点链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体系。一方面,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成立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打造陶瓷千亿产业集群指挥部,建设高端日用陶瓷产业园、高科技材料产业园等功能园区及瓷艺城、茶具城等陶瓷平台,带动优质资源和要素集聚。另一方面,加快强链延链补链。壮大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陶瓷,拓展卫生洁具、建筑陶瓷等新领域,完善彩印、陶瓷配件等相关配套产业。德化现有陶瓷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24年陶瓷产业规模突破了663亿,被授予中国陶瓷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示范区。
创新驱动,实现工艺革新与科技赋能双维突破。其一,注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陶瓷创新发展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建立新型研发体系,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每年预算45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目前,德化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4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6家。其二,推进工业设计创新。全国陶瓷行业唯一的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落户德化,连续举办8届何朝宗杯工业设计大赛等赛事,引入曾成刚等艺术大家,培育国家级大师13人、省级以上大师279人,组织企业家、艺术大师、陶瓷新秀到国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推动设计理念与国际主流同步。在产品设计上,突破陶瓷产品传统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艺术性和个性化表达,与知名IP合作,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其三,数字赋能促进智造升级。实施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智能制造数字化三年行动,成立陶瓷智能装备研究院,建成全球首个日用陶瓷5G云智慧工厂,催生全新服务模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张俊伟指出,德化县牢记嘱托,找准陶瓷工艺县发展方向,通过改变生产方式赋能陶瓷产业发展,为文旅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条件,走出一条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品牌出海,构建更加开放的产业生态。其一,搭建立体化品牌体系。打造“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等区域品牌,强化“德化白瓷”等文化标识,培育特色产业商标品牌,布局海外商标品牌,形成区域、企业、大师、产品“四级”品牌体系。2024年11月,“BLANC DE CHINE”海外商标成功注册。其二,打造全方位营销网络。坚持国内国外、线上线下联动,推动陶瓷产业高水平开放。对内,依靠创新营销模式、参加重要展会、培育特色商业街区等,使德化陶瓷走进千家万户;对外,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发展跨境电商等,提高出口占比;线上,通过引进抖音、建设中国陶瓷电商物流园等,推动陶瓷电商走向规模化;线下,通过在国内外布局“中国白·德化瓷”推广展示中心、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陶瓷博览会、设立营销网点等,全面提高陶瓷销售额。其三,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国率先推行线上管控企业供地模式,开展建设项目模拟审批、集中购买图审服务等系列改革,入选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好国家级陶瓷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指出,德化作为出口大县,在扩大内需和发展开放经济方面成绩斐然,陶瓷出口有利于推动外贸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生态宜游的绿色德化
近年来,德化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文旅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文化引领、业态培育、服务提质等举措,形成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石牛山和九仙山为两翼的全域旅游产业,不断擦亮“世界瓷都·自在德化”金字招牌。德化县拥有“七区两园”9块国字号生态旅游品牌,位列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以及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蝉联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家县。
文化引领,繁荣发展陶瓷文化。对内,加大对陶瓷文化的挖掘研究,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建设德化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月记窑及红旗坊等传统陶瓷文化展示区,持续举办中国白陶瓷艺术大奖赛、国家博物馆白瓷展等高端展会赛事,厚植陶瓷文化底蕴;对外,通过参加中法文化论坛,赴北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举办“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活动,加强文化艺术交流。
文化铸魂,优化文旅产业布局。以陶瓷文化为纽带,聚焦数字文创、乡村旅游、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文旅+”领域,形成文创、研学、民俗等多元业态。培育一批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观光工厂等特色项目,做大做强康养、体育、文化综合体等新兴业态,持续增强“文旅+”发展动能。浔中镇依托陶瓷柴烧、特色美食、西天寺朝圣等资源,建设“瓷谷仙境”陶艺村,通过大学生三创园、柴烧文化馆等项目,打造成以陶瓷研发、设计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扶持文旅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顺美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龙鹏、如瓷等2家企业获评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服务下沉,做旺文旅消费市场。成立德化县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出台一系列惠民、便民举措,推动传统老字号、非遗技艺等进景区,推出“一城瓷器百馆游”路线,让陶瓷文化可观可赏、可游可购;举办文艺演出、陶瓷文创集市和非遗展示展览等活动,打造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不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加强文旅市场管理,完善文旅配套服务,提升文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游客的满意指数、幸福指数。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彭文祥指出,德化县要从历史的维度、比较的维度和世界的维度书写好高质量发展篇章;要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产业和文化发展的粘合剂,推进文化和产业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聚焦城乡共建,打造城乡协调发展的宜居德化
德化县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率先撬开城镇化大门,开创了全国为数不多的“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产城融合”的大城关发展模式,实现以大整合大保障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发展至今,德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9.1%,城区集中了全县三分之二的劳动力、经济总量、税收和95%的中小学生。
近年来,德化县推行“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发展路径,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打造共享品质生活幸福城。德化县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蝉联国家卫生县城“三连冠”,连续五轮获评全省首批平安县,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福建省首个统筹城乡发展试点,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
县域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随着“大城关”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空心化”问题逐渐显现。面对这一挑战,德化县探索实施跨镇联建,将城区以外的16个乡镇组成3个片区,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首倡“四市六县”成立“环戴云山”绿色经济产业区域联盟,共同策划自驾游“后备箱经济”、闽中职教联盟、农产品集中展销等项目,吸引8万进城农民、5万县外务工人员参与,既带动德化县农民增收,又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以城带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深入开展“抓城建提品质”“聚城畅通”等专项行动、“绿满泉城”三年行动和民生领域补短板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智慧治理向农村辐射,构建梯次分明、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现代城镇体系。探索建设农村养老保障性住房,鼓励乡村留守老人进城养老;在福建省首建“爱心幸福城”,建成邻里中心、邻里服务站,为群众提供爱心食堂、巡回医疗、免费寄递等全方位服务。
产业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盘活乡村资源资产。推行整村“预流转”机制,全面盘活农村闲置的民房、农田、林地、竹木等资产资源,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的活力,通过资源入股、租赁、转让、托管等方式,让村集体有了固定的收益,让农民有了“租金、佣金、股金”多份收入。二是发展特色产业。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三黑三黄三宝”特色农产品,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8个,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入选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获批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县。三是建设和美乡村。县财政每年拨出3500万元,持续深化“一清二整三美化”专项整治行动,围绕景区、道口、城郊、镇区等,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德化版“绿野仙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姬指出,德化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思路、有特色、有定力,走出一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德化县未来应在陶瓷产业发展上“拔尖”,在文旅产业发展上“下沉”,在县域品牌上“融合”,打造富民强县金字招牌。
治理创新,推进城乡协同共治。一是抓牢党建引领“一条主线”。健全党建引领居民小区“四自”强基工作法,搭建邻里榜样平台,开展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健全“乡镇党委—社区‘大党委’—园区、企业党组织”组织体系,建立活动共办、清单共订、项目共抓、难题共解、成效共评等“五共”机制,推动社区、园区和企业党组织协作联动;做强产业链党建,成立陶瓷产业链党委、电商行业党委等,沿着产业链建强组织链,实现链上资源高效配置、链上企业互利共赢、链上产业提档升级。二是用好网格化管理服务“一张网”。构建“村(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四级组织体系,将安全生产、文明创城等24个专项领域纳入网格服务,建立“网格化+”职能部门的管理机制,形成“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格局。三是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创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机制,在县级层面整合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等12个县级中心的工作职能,建立县级综治中心,开展实体化运行。在乡镇层面,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为群众提供纠纷化解、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四是智慧治理“一网统管”。以县级网格平台为底座,优化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10指挥中心”等平台数据资源,升级打造基层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平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破解基层治理问题繁杂、力量分散的困境。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耿德红指出,德化县注重传承与创新,将创新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城乡治理等各领域全过程,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模式为德化县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德化县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20多年来,德化县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实干争先。立足县情和资源优势,德化县创新陶瓷产业发展路径,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推进城乡共建共治,转型发展步伐铿锵,治理水平稳步提升,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走出一条符合世界瓷都定位、顺应人民群众期盼、适合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德化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效带来四点启示。
因地制宜,探索陶瓷产业转型新路径。德化县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及功能定位,紧跟数字化时代浪潮,紧盯市场需求新变化,在陶瓷产业转型及产业链建设上狠下功夫,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突破、以工艺革新为牵引推动陶瓷产业迭代升级;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提升产品价值为核心、畅通要素市场为重点、优化配套服务为保障,致力于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文化赋能,打造文旅融合新模式。德化县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始终注重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着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一方面,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陶瓷文化精髓,通过系统性保护和修复传统窑址、建设文化展馆、举办赛事及演艺活动等,提炼陶瓷文化IP,推广陶瓷文化。另一方面,立足陶瓷文化这一核心资源,精准聚焦陶瓷制造与文化旅游业态,强化要素保障、品牌创建、服务提升、项目建设等,推进产业融合与价值重构,在“文化兴”中实现了“产业旺”。
对外开放,开拓发展新空间。为将精美瓷器传出去,德化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提升“世界陶瓷之都”的国际影响力。主动融入国际舞台,通过北京冬奥会陶瓷版吉祥物“冰墩墩”、卡塔尔世界杯特许商品、重大活动的会议用瓷、外交礼品等产品彰显文化自信;实施陶瓷产业国际化战略,组织“中国白·丝路行”活动,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等搭建贸易平台,探索建立“陶瓷之都国际联盟”,不断拓展可持续增长的国际市场空间,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贸转型升级。
以人为本,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德化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以“共”致“富”发展路径。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跨镇联建、区域协作等,完善城乡互补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城乡共建共治,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基层治理效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让城乡社会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专家:
陶建群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首席研究员、调研组组长
张俊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
耿德红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王明姬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彭文祥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
执笔:刘春霞】
责编:李金芳/美编:宋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