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四个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2024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十省市以占全国仅两成的土地面积,贡献全国超六成的GDP,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稳定全国经济基本盘、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大省在推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经济总量看,2024年,十个省市的GDP累计超过8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过63%,消费主引擎拉动作用显著。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进出口仍保持稳健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超32.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4.7%,展现了较强韧性。其中广东GDP连续36年保持第一,今年迈上14万亿元的新台阶。紧跟广东的是江苏,GDP137008亿元,二者属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是山东和浙江,GDP分别为98566亿元、90100亿元。第三梯队是四川、河南和湖北,GDP分别为64697亿元、63589.99亿元、60012.97亿元。
从经济增速看,有7个省市跑赢全国5%的增速,其中江苏、湖北经济增长5.8%,并列第一。河南建成内陆地区首个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3万列。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以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刷屏全球互联网,被外界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凸显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作用。经济大省经济发展结构向优、动能向新,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勾勒出中国经济新图景。
经济大省之“大”,绝非仅在于体量之“大”,更体现在多个方面。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着力构建以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内外市场齐头并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巩固提升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和增长趋势、产业关联度高、链条长、影响面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增长潜力巨大、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延链补链强链,努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2024年,上海、浙江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4.4%和3.2%,高于全国的2.68%。江苏有172所高校,国家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数量也在全国领先,这些高科技产业和科研院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经验,有更完备的产业体系支撑、雄厚的财力和发达的金融支持,因此在科技孵化、企业成长与技术创新等方面有许多先天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叠加开放优势,促使国际高端人才不断向其集聚。
经济大省在追求经济增长“量大”的同时,也重视“质优”,尤其体现为产业结构、创新能力、风险应对和战略保障等方面。山东省作为我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工业体系涵盖了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所有领域。完备而又先进的工业体系让山东在增强经济韧性、抵御外部冲击、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全球竞争力、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等方面成绩显著。
四川是位于西部的唯一的经济大省。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四川围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从教育、科技、人才、平台、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积极推进。全省拥有西部唯一国家实验室、10个大科学装置、139所普通高校、20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69家科研院所和超过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前瞻性布局了包括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氢能等在内的25个产业新赛道,形成六大优势产业,培植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打造区域产业发展重要引擎,扭转了GDP大而不强的发展态势。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经济大省更要责无旁贷、勇挑重担,在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方面展现更大支撑带动作用。经济大省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重点领域,推动改革举措更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应持续用力,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经济大省挑大梁,挑的不仅是经济增长大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大梁。推进高质量发展,既要脚踏实地,持续夯实经济“稳”的基础,也要勇于突破,不断积蓄经济“进”的动能。2025年,经济大省应继续在稳增长、促创新、扩开放、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锻造面向未来的新优势,为全国经济稳定增长注入信心和动力,通过区域协同和制度创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奋斗的号角已经吹响。经济大省要干字当头、迎难而上,接续奋斗、勇挑大梁,助力中国经济航船在新的征途上劈波斩浪。
【本文作者为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责编:李 懿/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