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时代中芬关系的发展成就与展望

【摘要】建交70多年来,中芬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果,两国关系发展持久而稳定。芬兰在科技、环保、教育和养老等领域具备优势,而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芬兰的技术优势与中国的强劲产能优势互补,为两国合作提供了丰富的机遇。展望未来,以“冰上丝绸之路”为依托,以北欧区域和欧盟为实践平台,中芬应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为推动中欧关系健康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芬兰 中芬关系 经贸合作 中欧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芬兰是欧盟重要成员,也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中芬关系在中国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50年1月13日,芬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10月28日与新中国建交,成为继瑞典、丹麦、瑞士和列支敦士登之后第五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也是唯一未经过谈判就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国家。目前,芬兰是中国在北欧地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连续21年成为芬兰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芬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合作内涵不断丰富。2024年10月,芬兰总统斯图布在上任后首次访华,习近平主席同斯图布举行会谈。随后,中芬双方签订了《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不仅加强了芬兰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对中欧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交以来,中芬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树立了国与国之间超越历史、文化、制度差异,平等交往的典范。展望未来,中芬在环保低碳、健康养老护理等新兴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中芬合作将迎来新机遇并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和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芬合作伙伴关系的历史演进

建交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芬关系取得长足进展,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始终是中芬关系的主旋律。双边建交初期,中芬两国关系就创下多个“第一”:中国派代表团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奥运会——赫尔辛基奥运会;时任芬兰总理吉科宁的夫人率首个文化代表团访华;芬兰是首个同中国签署政府间贸易协定的西方国家等。

中国改革开放后,中芬双边关系日渐活跃。1988年—1995年间,双方国家元首实现建交以来的首次互访,并签署了加深两国人民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的《中芬文化交流计划》《中芬两国互设领事机构换文》《中芬环保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多项协定。

进入21世纪,双边关系更上一层楼,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提质显著。以2017年中芬达成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为标志性起点,2019年和2024年中芬双方相继签署《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19-2023)》和《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中芬建立了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在符合双方切实利益的领域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成为新时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典范。

中芬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中芬之间稳定的经贸关系是中芬关系的压舱石。从双边贸易来看,中芬贸易最初是通过中苏贸易开始的。1953年中国与芬兰签署了新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第一个政府间双边贸易协定后,中芬贸易额逐步增加。改革开放后,中芬贸易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仅在1991年至1997年的6年时间里,双边贸易额就翻了两倍,首次突破10亿欧元。以中国加入WTO为重要转折点,中芬贸易出现历史性增长,增长率最高达到2004年的59.3%。

自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以来,中芬经贸合作进入提质阶段。这一阶段中芬双边贸易额在稳定增长的同时,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体现在双边进出口上,芬兰对中国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这是因为芬兰实现从资源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型,对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逐渐改变。从开始向中国出口机械设备、纸浆等转向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电信产品等。可以说,中芬双方近年来在信息通讯产业的贸易带动了中芬整体贸易额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欧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中芬经贸却发展势头良好,独树一帜,成为新时代中国与欧洲国家贸易往来的典范。新冠疫情暴发后,中芬贸易额不降反增,并稳定在90亿美元左右。2024年1月至6月期间,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9.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芬兰出口商品总值为18.76亿美元,同比增长9.2%。

双方投资合作方面,芬兰对华投资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只有少数芬兰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如诺基亚公司、美卓公司、通力集团等企业。与贸易发展类似,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芬兰对华投资开始稳步增长。从行业分布来看,芬兰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电子通讯、造纸、有色治金、木制品、合成纤维、化肥、金属制品等领域。其中,芬兰纸业三巨头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和芬宝纸业在中国都有投资业务,并选取中国建立其亚太供应链中心。截至目前,芬兰有逾250家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除了芬兰对华投资外,中国企业对芬投资步伐也不断加快且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华为、上海硅产业公司、安踏、腾讯、中远海运等企业成功进入芬兰市场,投资项目在芬兰落地。此外,中国高科技创新公司也积极开展对芬投资。2011年—2019年期间,共有11家中关村企业赴芬兰投资发展,包括北京信和节能公司、广联达公司、中科创达公司等。双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为中芬技术合作创造了发展机遇。

中芬科技合作形式日益多样

在科技领域,芬兰的先进技术在世界名列前茅,是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这与中国的巨大市场需求相契合,为两国的科技合作提供了绝佳机会。20世纪90年代初,在遭遇经济危机后,芬兰政府坚持发展高科技,引导经济向信息化、知识化转型。目前芬兰每年的研发支出占GDP份额近3%,高于欧盟不到2%的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三位。得益于此,芬兰在生态环保、信息通信、清洁技术、新能源、机械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已居世界前列。著名的全球科技品牌有诺基亚、开源操作系统Linux、通力电梯等,这些公司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除新兴技术领域外,芬兰也以科技为导向实现传统支柱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如在森林工业方面,芬兰先后融合运用电子信息、生物化学等产业的最新科技,在森林遥感与监测、纸浆生产与造纸等技术领域连续开发出世界最新技术和产品。此外,芬兰在北极开发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船技术发达并出口大型游轮和南极考察船。芬兰在科技领域的领先技术与中国的需求十分契合,双方开展了长期且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

自1986年,中芬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成立中芬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以来,涌现出一批典型的中芬科技合作案例,展现了芬兰与中国科技合作发展的缩影,即从出口到本土化生产再到本土研发的发展路径。两个经典的例子是通力电梯和诺基亚。通力电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最初生产在芬兰、销售在中国。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通力开始在中国建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此后,通力进一步将碟式电机、智能控制电梯等技术设备制造能力引进中国,使中国跨越了几代电梯技术,为助力中国建筑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①另外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芬兰品牌诺基亚,也是双方技术合作互利双赢的一个成功范例。最初诺基亚只通过设置北京代表处的方式,发展“大中华区”的手机销售业务。随着业务的扩展,诺基亚开始提供产品以外的附加服务,即GSM网络支持。此后进一步向中国转移研发环节,1985年到2000年诺基亚与大学、研究所等多个市场主体建立了研发合作关系网,先后在北京、东莞和苏州成立3家合资公司。除了经济贡献外,诺基亚为中国引入了世界无线通信先进技术和高效的市场解决方案,开辟了全新的移动信息道路。

近年来,除了传统技术领域合作外,双边在创新科技领域的往来也愈发密切,中芬技术合作驶入新阶段、走上新台阶。在国家战略合作层面,以2017年习近平主席对芬兰进行国事访问为契机,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中芬创新企业合作委员会”的成立,成为推动两国企业界合作的新平台。民间科技合作层面,芬兰在中国先后设立了国家技术开发中心北京办事处、上海张江芬华创新中心、中芬纳米创新中心等。相应地,中国对芬兰的创新合作也通过中关村芬兰创新中心展开,芬兰创新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中关村的创新企业服务体系延伸到了北欧地区。

中芬教育合作等人文合作内涵不断丰富

中芬建交后,双边进行了密切的人文交流。在艺术往来、人员往来、体育交流等方面合作密切。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是芬兰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两国的体育交流就此展开。芬兰是世界冰雪运动强国,以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为契机,中芬在冬季运动项目和冬奥会合作方面有了新机遇,不仅助燃了两国体育合作,也助推了“白色经济”增长,实现了互利共赢。

教育合作是中芬人文合作的典型代表。芬兰自1970年走上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以来,推进缓慢扎实的课程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无论是生均总投入、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以及教师年收入等指标,芬兰都处于世界前列。从教育理念来看,秉持着生涯教育理念,依托《职业指导法》、赫尔辛基就业办公室以及基层学校的生涯教育必修课,芬兰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完整的生涯教育体系。芬兰从终生学习的角度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并在不同阶段设置阶段性目标,而非仅仅是学段之间的过渡。②中国从2014年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新高考改革开始后,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生涯教育体系发展在现实层面仍然存在理念滞后、课程欠缺、师资匮乏等一系列问题,芬兰的经验或可为我所用。

从教育实践来看,芬兰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师资力量建设顺应了时代纵深发展的立体要求,由此打造了高水平教师队伍,为高质量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全面培养学生、减轻学生负担创造了条件。此外,芬兰还积极进行教育赋权,即把国家教育权适度下放,不仅体现在赋予学校和教师课程建设之权,还体现在赋予其评价之权。具体来说,践行低敏评价,评价主体囊括学生、家长、教师等多种主体,不唯分数论而是以等级形式呈现,不过度影响学生择校、升学的学习选择,兼顾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减轻其心理负担。值得一提的是,芬兰的学生测评不止于测评本身,更重要的是“后测评”,对评价之后的调整与改进。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生态。他山之石或能为我国坚定“双减”理念和探索有效实践路径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芬兰在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有效促进了中芬双边的教育往来。双边通过互设教育研究机构、签署互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谅解备忘录、签署关于加强教育全领域合作的合作备忘录等促进双边教育往来。具体合作成果方面,在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始教授芬兰语并相继成立了芬兰研究中心和北欧研究中心;中国留学芬兰的人员中,有许多也成为各领域各行业的中流砥柱,如芬兰华人科学家张霞昌博士被誉为世界纸质电池之父,荣获“2006年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开设孔子学院,提供了系统学习汉语和中国经典文化的学堂。除了高等教育外,中芬文化交流也开始融入中小学教育,例如美湾学校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第一所包括小学和初中的中芬双语教学学校。

中芬合作前景广阔并笃行致远

两国人民的深厚感情为双边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芬关系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考验,成为不同幅员、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和平共处、友好交往的典范。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芬关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通过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当前,中芬两国正在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关注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卫生和福利,食品、林业和水,科技、教育和体育,以及文化和旅游等多个领域,上述领域合作不仅将为中芬两国带来实际利益,也具有重要全球意义。③

中芬经贸合作和科技合作依旧是中芬未来关系的压舱石。在经贸领域,中芬双边贸易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中国是芬兰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芬兰对华出口占芬整体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未来中芬仍将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为双边关系注入新动能。而在科技领域,芬兰的尖端技术与中国的强大产能优势互补,给双边合作带来了丰富的机遇。芬方对中国企业赴芬投资和开展5G合作持开放态度,中国也期望引入芬兰高精尖的信息通信技术和环保清洁技术等,尤其是在低碳技术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双边合作,将进一步为中芬关系的发展提质增效。

在低碳环保领域,芬兰一直在绿色经济转型领域有着独特的经验与优势。中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芬在低碳和循环经济领域优势互补为两国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芬兰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后,积极带动欧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制定了比欧盟更有雄心壮志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目标,即到2030年实现芬兰社会保障、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2035年实现碳中和。为此芬兰各政府部门制定了各行业领域的低碳路线图,包括低碳措施涵盖的具体领域、技术解决方案潜力及评估、研究与开发资金需求及分配等内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芬兰在低碳制造、生物经济、清洁技术、水资源管理及绿色建筑材料等多个领域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芬从低碳生态到循环经济,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多层次的合作。

2024年11月,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联合芬林集团、康芬、凯米拉、芬欧汇川、佩克及瓦锡兰等芬兰公司,全面展示了芬兰企业在环保、资源效率和创新解决方案方面的领先优势,助力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以凯米拉在中国为例,其不断推进水处理和可再生化学技术的创新,重点关注水处理、可再生解决方案,推动了造纸和包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实现低碳发展。芬欧汇川作为世界第三大纸和纸制品生产商,与中国的低碳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在江苏省常熟市的现代化大型纸厂是世界最先进的纸厂之一,最新的阻隔纸技术可以实现包装产业的可持续闭环,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提出:“中芬认为低碳发展是双边合作的首要议题之一,将在现有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增长合作基础上,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原则和规则,着眼各自国家自主贡献,积极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

在医疗养老领域,“银发经济”合作成为中芬合作的新议题。芬兰是世界上的长寿国家之一,也是欧洲面临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国家之一。芬兰政府长期致力于多样化养老模式探索,在养老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处于世界领先行列。面对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在制度层面,芬兰先后出台《老年护理服务法》《国家老龄化计划2030》等,重新设计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以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具体实践上,芬兰优先发展居家护理并进行精准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赫尔辛基市为例,赫尔辛基全市共划分73个服务区,每个服务区都有2至3个护理团队,通过护理团队成员每天进行上门服务的方式,以应对机构养老医护人员的短缺问题。此外,还通过制定评估标准、信息化调查、建档立卡、动态调整等措施精准化识别养老服务需求以配合居家养老。芬兰在该领域的先行经验或可为我国养老体系改革提供一定借鉴思路。芬兰前总理阿霍认为,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逐渐成为芬兰国内最具挑战的社会问题,而他也在关注中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的尝试。他认为未来中芬可能会面临类似的挑战,这将成为两国在该领域开展合作的新机遇。④

此外,中芬还可以在区域合作机制下继续深化双边合作。与芬兰类似,北欧国家也是中国对外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尤其在移动通信技术、智能交通、新能源和极地等领域。21世纪以来,中国与北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加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北欧各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芬兰、挪威、瑞典等国的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都表现出积极态度。芬兰希望推动“北极走廊”计划与“冰上丝绸之路”对接,从而成为联通北极和欧亚大陆的枢纽国家。⑤冰岛作为北极区域国家,与中国在极地考察上始终保持密切合作,中国是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国之一。挪威积极响应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创始成员。整体而言,中国与北欧国家具有深厚的历史合作背景,中芬可在中国与北欧国家的交往中,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在欧盟框架下,尽管地处北欧边缘,芬兰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中却扮演着不可忽视的独特角色,中芬两国关系保持长期健康发展,是中欧关系中的稳定性因素。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抬头,但芬兰总统斯图布在访华期间表示,芬兰主张自由开放的贸易,反对“新冷战”,并对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赞赏。

2024年10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芬兰总统斯图布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这将给中芬两国合作以及全球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机遇。在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地缘冲突频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芬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坚持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坚持平等协商和互利共赢。中芬两国加强战略合作,弘扬友好传统,将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推向前进,不仅能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欧关系顺利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作出贡献。

(作者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亚妮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VGQ012);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技术大学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项目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马克卿、倪晓京:《中国和芬兰的故事》,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22年。

②李洁、周美玲:《芬兰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实施路径》,《教育探索》,2024年第10期。

③《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中国政府网,2024年10月30日。

④邓宇飞:《中芬经贸合作:硕果累累未来可期》,《光明日报》,2023年6月12日。

⑤《习近平同芬兰总统举行会谈: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中国一带一路网,2019年1月14日。

责编/陈楠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