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老连队
清晨,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我轻轻地拭去眼角的泪痕。在无数个夜晚,梦里总是回到那个带给我无限回忆的地方——“老连队”。梦里总是回忆起那段被汗水、泪水浸湿的岁月,耳边总是环绕着那高昂的号角,火车过隙的轰鸣声;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场场在泥泞中挣扎,在雨水里打拼的景象……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时”。有一种感情会让那些平时受再多苦,都不会掉一滴泪的七尺男儿哭得伤心欲绝,有一种经历会让这样一群人在岁月的流逝中每每回忆起那段日子都充满无限回味。把记忆从挎包里一点一点拾出,循着时光的脚步,将那些记忆的画面谱写成青春岁月里最美好的诗篇。
2008年4月,16个“新兵蛋子”兴高采烈地来到了这个坐落于龙川江大峡谷的中队,为这个和谐的大家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刚到那天,中队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营区大门上高高地悬挂着“欢迎新战友”的红色横幅。
新兵蛋子们收拾好行装快速、整齐地下了车,在班长的带领下,迅速地在操场上集合,等待着队长下一步的指示。新兵蛋子们经过了三个月的新兵连“磨炼”,一张张黝黑的脸蛋,少了些许稚嫩,多了一份刚毅。
以后的军旅生活即将在这里开始,尽管我们心里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陌生与好奇,可是没有一个人乱动或者说话。因为纪律、条令条例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骨子里。我们就那么笔直地站着军姿,眼神目不斜视地注视着前方,映入眼帘的是七个红彤彤的大字——“我为祖国守大桥”。
也不知过了多久,中队长终于讲话了:“同志们,知道为什么让你们站在这里吗?你们看见我身后的七个大字了吗?你们知道这几个字意味着什么吗?不知道吧!这几个字意味着我们在这里存在的意义!意味着我们在这存在的使命!意味着我们在这存在的灵魂核心!”
走进中队的荣誉室,望着那一面面的奖牌和锦旗,我们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顺着班长的指引,我们发现了十六根长长的扁担在荣誉室里庄严地伫立着,仿佛十六根擎天柱支撑起一片天地。老班长口若悬河的诉说着中队的历史,他说中队以前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两面环山,没有一条完整的路能让汽车通行,补给非常困难,全靠人力肩挑背扛来完成后勤生活保障。
日子一长,就流传了这样一条顺口溜:“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买粮靠人背,吃水要人挑”。
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中队先后有13名战士被武警指挥学院录取。65名官兵分别受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嘉奖立功。18名正副班长全部评为“四会教练员”。其间更是涌现出了高原“挑水兵”韦元坚这样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的龙骨军人的努力建设,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更应该扎根中队,扛起那面鲜红的旗帜,接过老班长手中的“钢枪”,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完成好老班长的嘱托,当好接班人。
记忆里最疯狂的几个月,就是为了迎接年终考核的那段时间。整个中队都掀起了一股训练热潮,都是铆足了劲地干。队列、擒敌、哨兵反袭击、应急棍术、体能……每天的训练量足足加大了好几倍,总感觉时间都不够用了,全身心地投入到这股浪潮中。
每次训练完以后总是感觉身子骨都要散架了,可是当看见镜子里自己那臂膀上微微隆起的腱子肉,鲤鱼白的肚子上四个小方块棱角分明在那静静地躺着,嘴角不自觉的微微扬起,心里还有种美滋滋的感觉。记得有一次测试集体五公里,刚跑出去没几分钟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可是队伍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中队长在前面领步,指导员在队伍后面压阵,班长嘹亮的口令让队伍迈着整齐、坚定的步伐。
大雨淋湿了迷彩,雨水顺着迷彩帽帽檐片片地滴落,滋润了这片热土。当队伍到达终点的时候,大伙都喘着粗气,全身都湿漉漉的,脸上早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可大伙的精神头十足,没有唉声叹气的,仿佛这场雨都不是个事。
“虽然这次测试的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但是中队没有一个掉队的战友,充分体现了同志们的团队协作性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检验了部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的执勤、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志们都是好样的,就是要保持这样的劲头,要有奋勇拼搏的精神,要有‘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坚定信念,为中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每一分力量。”中队长在总结中说道。
“中队没了,中队没了!” 根据执勤新规定的下发,老连队的守护目标达不到执勤的要求,要求部队撤出驻地,原中队战友分配到各个中队。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仿佛整个世界都不好了,心里感觉空落落的,一种无法言语的心酸、痛彻心扉。脑海里回忆着在老连队的点点滴滴,一幅一幅的画面都是最珍贵的宝藏,眼泪模糊了双眼,多么想再回去看看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多么想再回去看看让我茁壮成长的地方,多么想再回“家”看看啊!
中队虽然不在了,但是精神还在,龙骨军魂永不变。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龙骨军人都不会忘记这片热土,心中那熊熊燃烧的火焰生生不息,我们必将担当起龙骨精神的传承,将希望的种子洒向明天!
远山的呼唤
夜色悄悄地降临,一轮弯弯的月牙儿爬上枝头。隐约间传来偷偷的抽泣声,不知道是从哪里发出的声音,让人听得是那么心碎。
我寻着声音的方向慢慢地靠去,一步、两步、三步……越来越清晰了,心情也越来越纠结。心中总是有一种压抑的感觉想要释放出来,可是却找不到源头。我来到田间的一角,发现一个弱小的身影半蹲着田间的小路上,颤抖的身体发出伤心的抽泣声,路边的蔷薇花随风轻轻地摇曳着,一滴水珠顺着花瓣滴了下来,就像一滴眼泪悄然落下,仿佛蔷薇花也感动哭了。
小薇,年仅10岁,是这个村众多留守孩子当中的一个。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当中只有过年的时候回来一次,有时甚至不回来,小薇只能和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我看来一点都不假。小薇就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在我的印象当中,她是一个特别坚强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好,生活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干起活来面面俱到。由于奶奶年老体弱,家里的活都让小薇全包揽了。
我走过去轻轻地把小薇抱在怀里,“怎么了?想爸爸妈妈拉?”小薇倔强地站起来,抹了一把眼睛,说道:“呵呵,没事的哥哥,我就是刚才不小心,让沙子迷了眼睛。”
“噢,原来如此啊!那下次可一定要注意啊,不要再这么不小心了!”在这小山村里,山清水秀的,哪来的沙子呀?我心里也明白她心中苦,不忍心拆穿她这“美丽”的谎言。于是便笑着对小薇说:“走吧,天已经黑了,你再不回家,奶奶该着急出来找你了。”小薇闻言,三步并作两步风风火火地跑回家了。
上学应该是一件很幸福轻松的事情,可是对小薇来说这并不容易。当城里的孩子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小薇早就起床开始上学前的准备工作。小薇大约每天早上5点左右就要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奶奶做饭,饭做好以后就要开始为家里仅有三头小猪喂食。别看她身体非常瘦小,可是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小小的双手拎着比自己还沉的猪食去给小猪喂食。原本应该白嫩如玉的双手布满了交错纵横的伤痕,让人心疼。吃过早饭后,小薇通常还会花上半小时来温习功课,这也是她要做的必备科目。当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以后,小薇还要走上十几里山路,跋山涉水,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学校屹立在山那头的一个小土丘上,由于年久失修,外面的围墙有一部分都已经倒塌了。学校一共就两间教室和一个厨房,上学的孩子一共就十几个,大部分都是留守的孩子。整个学校就一个老师,所有学科都是他一个人教,所以他既是老师也是校长。一间教室用来教学,一间教室作为老师的办公室和宿舍。因为许多孩子家离学校太远,所以都是自己带着盒饭过来,中午老师用大锅蒸热后再吃。曾有人问过这位老师,“您为什么不到大城市去教书呢?”老师笑着回答:“我走了,这些孩子们怎么办?”
是啊!这些可怜的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有一次我在和小薇奶奶聊天,无意中聊到小薇偷偷地在田间哭泣的事情。奶奶告诉我说,小薇这丫头性子就是特别倔强,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做,养成了独立的性格。别看她外表坚强,其实内心非常的脆弱,这也是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导致的。
小薇奶奶还说:“记得有一次,小薇回来的时候心情不是很高兴,尽管她在我面前表现得开开心心的,但是我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出来,她心情很不好。吃完饭后,她就独自一人走了出去。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的事情,我心里着急啊!担心她别想不开,出了什么事我可怎么跟孩子们交代啊!于是,我就悄悄地跟着她,一会儿就走到了后面的山崖上。当时,我的心里可害怕了。我看她默默地坐在山崖边上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了许久,突然她哇哇地大声地哭了出来。这时,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哭了许久,她声嘶力竭地大声喊道:妈妈,你们在哪儿啊?爸爸,你们什么才回来看我呀?妈妈,你可知道我有多想你们吗?为什么别的孩子父母都回来了,而你们却不回来……”说到这,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一种莫名的心酸涌上心头。我忙细心地安慰着小薇奶奶,却不知道怎么平复我内心的酸楚。
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们,别再让留守的孩子哭泣了!虽然你们是为了生活,为了孩子而背井离乡,可是孩子才是未来,才是希望啊!希望你们能常回家看看这些可怜的孩子们,给他们家的温馨,温暖的怀抱,不受风吹雨打的伤害,让这些祖国未来的种子健康茁壮成长。
听,汽车的轰鸣声,小桥的流水声,喜鹊的喳喳声,特别是孩子们清澈的读书声,在空空的大山里不断回荡……我知道,那是孩子们对远山深情的呼唤!
附:作者简介
魏小钧,男,1989年出生,13年军旅生涯,现任职中交集团二航局二公司。曾先后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受到各级嘉奖。自幼热爱文学,业余创作并在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人民论坛网、中国散文网、《中国武警》杂志等发表了10多篇文章,散文《老兵日记》荣获第六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