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与超越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具有内在生成的必然逻辑。在价值取向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克服了“资本至上”带来的异化问题。在实践路径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扩张,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全球治理上,中国倡导全面平等,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与超越,更彰显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追求,展现了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价值取向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现代化进程亦独具特色。国外理论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生型现代化”,是西方坚船利炮冲击下的被动反应,即所谓的“冲击—反应”说。这种观点将中国近代史描绘成中国对西方“冲击”的被动回应,强调中国缺乏走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不仅忽视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未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深入剖析“冲击—反应”说的底层逻辑,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际上是基于“中国历史停滞论”这一错误前提。“中国历史停滞论”实质是为论证西方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合理性而编造的伪命题。持此论调者会列举大量案例,论证如果没有西方的冲击,中国将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换句话说,中国的现代化只能由外向内“输入”,中国只能模仿西方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中国历史停滞论”极具迷惑性和危险性:如果认同这一观点,就等于认同中国缺乏现代化内在动力的论点。这既违背基本历史事实,也是一种否定中华民族历史主体性的错误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说,我国现代化的动力应该在我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深处去寻找,而不能错误地归结为外部力量的冲击或输入。根据我国学者的深入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鸦片战争前已起步。从晚明到清初,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虽然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发展相对缓慢,但绝非停滞不前。相反,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在不断积累着变革的因素,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民始终对美好社会怀揣憧憬,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人们追求更加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推动中国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中国人民内心深处,是中国能够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观因素。因此可以说,基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发展,即便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走向现代化。

综上所述,“冲击—反应”说及其背后的“中国历史停滞论”都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误解和歪曲。我国现代化的动力源自中国自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坚定信心,继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与超越

西方现代化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是对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特点的归纳和概括。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各有其具体历史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民族特性和发展特征。但从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出发,可以从其多样的个性表现中概括出共性特征。西方现代化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其消极面在于价值取向体现“资本至上”,实践路径依赖“暴力掠夺”,全球治理强调“等级秩序”。而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取向、实践路径、全球治理三个方面对西方现代化实现了批判和超越。

价值取向: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批判并超越“资本至上”。不同的文化基因、指导思想等会塑造出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离开对现代化价值取向的理解,就无法深刻把握不同现代化模式的价值内涵。“资本至上”是西方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西方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用“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予以精准概括。其中,“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西方现代化的核心逻辑,是其“资本至上”价值取向的逻辑原点。资本的增殖本性导致西方现代化成为为少数人服务的现代化。资本增殖是客观规律,本身是中性的。问题在于,西方现代化无法克服隐匿在价值增殖链条中“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资本主义特性。美联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美国收入最高的1%家庭的总净资产约占全美家庭净资产的26.5%,比2019年增长1.5个百分点;与之相对的,则是收入最低的20%人群的总净资产在全美财富中所占的份额从7%降低至6.7%。这意味着美国经济正在演变为寡头垄断经济,中产阶级和贫困人群将进一步被边缘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优势,它以人民利益驾驭资本增殖、以共同富裕打破剥削关系。在理念上,肯定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克服“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真正将立足点放到“人”身上。在实践上,坚持资本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工具。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要素,作为一种生产手段,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通过资本要素激发、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导下,最终以民生建设等公共形式回归劳动者自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实践路径:以“和平发展”批判并超越“暴力掠夺”。实践路径是指主体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前进策略或行动方案。西方现代化存在“暴力掠夺”的路径依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进行“暴力扩张”。西方现代化主要依托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其最终目标是资本积累最大化。要想确保这种生产方式扩大再生产,就需要进行持续性的对外扩张。比如,工业革命开始后,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为获取高额利润,贩卖黑奴成为西方国家的热门“生意”。据统计,16世纪—19世纪,大约1200万非洲人被贩卖,占当时非洲总人口的10%—15%。在奴隶贸易高峰期的1701年—1810年,殖民者从非洲贩出600多万黑奴。这些非洲青壮且廉价的劳动力,给西方国家带来巨大的收入,成为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条件。二是间接制造他国“暴力冲突”。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在当代,资本逐利的野蛮程度尽管不及早期,但资本增殖的天性促使资本始终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实现其目的。比如,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影下,无法获得稳定预期利润的欧洲金融资本大量流入实施高息政策又无战争之忧的美国。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从未主动挑起任何一场国际冲突,更没有主动侵略他国的记录,而是主张以谈判对话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先后写入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式写入宪法。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最高形式对此作出规定,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全球治理:以“全面平等”批判并超越“等级秩序”。打破各个民族国家的孤立和隔绝状态,推动民族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建构何种图景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西方现代化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但这是以其建构的不公平、不合理的金字塔式的世界等级秩序为依托。其等级特征表现在:弱肉强食为其理念根基,资本权力为其政治中心,军事权力为其扩张手段,“中心—边缘”为其基本结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动各国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同时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确立自身中心地位,进而主导世界历史的单线演进过程,目标在于建构一个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为单一标准的、同质化的世界。在这样单一标准的单线进程中,西方国家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历史建构的设计者和主导者,非西方国家的自主性权力遭到严重削弱。而一个国家一旦在现代化建设中成为他国附庸,轻则丧失自主意识,对自身的历史和国情弃之不顾,把机械模仿和简单移植作为成功之道;重则丧失国家主权,甚至成为霸权国家的附庸,为其源源不断提供廉价原料和销售市场,从而丧失自身现代化的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摆脱了“依附性陷阱”。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避免沦为附庸。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的自主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有机融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有效规避了“依附性陷阱”。另一方面,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尊重所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自主性。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世界的核心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其中就包括了“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土壤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其独特的内生逻辑彰显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性和自主性。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将继续沿着这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前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过程中,中国将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分别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责编/孙渴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