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路径探析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三全育人”理念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辅导员应探索创新资助育人方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在于将育人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而“资助育人”被包含在“十大育人体系”中,这是对资助育人关键性作用的强调。高校资助育人不仅提供经济援助给困难学生,还注重其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二者是互补的,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资助育人融合的关键在于辅导员运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将经济资助与精神激励、道德教育、能力提升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辅导员应将资助育人作为职责,与教师、行政人员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环境;全面覆盖新生家庭经济调查、学习生活及职业规划指导;构建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育人体系。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帮助受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栋梁。

高校辅导员长期在资助育人一线工作,自觉承担育人职责。他们熟悉资助政策,通过班会、座谈会、年级会、家访等方式,向学生及家长传达资助项目信息,确保困难学生家庭了解并利用资助政策,及时获得国家补助和政策支持。

辅导员通常兼任高校资助联络专员,负责资助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引导。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辅导员能够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面临的困难,为精准资助提供依据。

辅导员为贫困生提供学业、职业规划及社会实践帮助,定期辅导困难学生,了解其学习、心理和生活需求,建立档案,跟踪成长变化。提供个性化指导,如学习方法和资源推荐,树立榜样,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学校部门间沟通协作不足影响资助育人效果。例如,资助工作联络员多由辅导员兼任,但频繁变动影响效果;个别学院由一名辅导员负责全院资助工作,难以保证质量。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数量少,队伍建设缓慢,育人环节多由专职资助育人工作者组织、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开展,未能形成校内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

由于高校辅导员资助政策宣传有限,一些学生和家长对国家资助政策了解不足,导致错失申请机会或未享受政策帮扶。个别同学因为自尊心强、思想出现偏差等原因,存在部分真正有实际困难的学生不愿意进行困难认定的问题。助学金和奖学金使用及感恩教育缺乏指导,导致资助育人过程断层。

贫困生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心理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往往更重视物质帮助而忽视精神支持,导致学生更看重有偿活动,育人效果不佳。辅导员工作繁重,包括日常管理、行政、教学等任务,难以兼顾受助学生的经济、学业、就业和心理问题,实现全方位育人困难。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全员参与,调动各方积极性,以平等、关爱、尊重的态度影响学生。首先,教职工应与教师合作,关注困难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并与校内各部门联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整合校外资源,为受资助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最后,鼓励学生干部和志愿者参与,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参与育人工作的能力。

学校全程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涵盖入学、毕业各阶段。包括发放通知、心理辅导、资助信息普及、家庭经济调查、国家政策宣传、简化手续、资助审核发放、建立成长档案。定期了解学生状况,鼓励社团和志愿服务参与,培养责任感。更新困难生档案,跟踪调整资助方案。毕业季,加强就业指导,提供职业帮助,举办招聘会、宣讲会,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模拟面试和简历指导,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中,应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创造和谐环境,促进正能量和积极态度。首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感恩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动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其次,提升实践能力,鼓励困难生参与社团竞赛,增强综合素质,举办资助活动如技能比赛、征文等。最后,提供心理支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建立档案,举办讲座,鼓励评估,个别辅导,跟踪心理状态,促进朋辈互助,解决心理危机。

辅导员自身的资助素养,决定着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和资助育人的成效。一是需要辅导员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技能,强化资助宣传。通过班会、交流群、宣传手册等普及资助政策。二是需要辅导员加强信息化技术,利用大数据提高资助的精准度和效率,确保学生隐私安全,完善认定机制,定期评估调整,确保资源合理分配。三是需要辅导员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内外兼修提升个人能力。辅导员要坚定信念,塑造师德,承担育人责任,推广育人案例,鼓励参与研究,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总之,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中承担关键角色。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探索资助育人的有效方法。通过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面培养,促进资助与育人工作的紧密结合,助力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资助育人事业作出贡献。

(作者:杨明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