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晋祠水稻“智种”提速 国标认证喜拓新局

春耕时节,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大康农业科技园的智能化育秧大棚内,全自动水稻育秧机高效运转。育秧机精准完成播施底土、撒种覆土、传送入棚、智能喷淋等工序,全程实现“科技育苗”全链条自动化。棚内温度精准控制在28℃~32℃,土壤酸碱度稳定维持在4.5~5.5,土壤含水率稳定在95%以上。在“测土配方+机械化育秧”技术加持下,秧苗1周出土1公分,40天即达插秧标准,出苗率提升至95%以上。

1

技术革新驱动产业升级

2025年,园区5个智能化大棚可育秧2800盘,满足400余亩稻田需求。13个优质稻种中,12个为新品种,彩色水稻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种植结构。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晋源区以“智种”为引擎,对传统农业的深度革新——自2017年启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以来,历经8年深耕,晋源区市场监管部门系统梳理晋祠大米种植历史、产地特征、生产工艺等资料,并整合气候、水质等科学数据,形成完整申报文件。2025年4月27日,“晋祠大米”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晋源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农产品。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定,不仅是对“七蒸不烂”品质的权威认证,更为晋祠大米品牌价值提升注入核心动能。据检测,晋源区稻田公园300亩富硒有机稻田的硒含量达0.723毫克/千克(国际单位:mg/kg),远超普通大米标准。2024年12月,该稻田通过三年有机转换期,正式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成为晋源区农业绿色转型的标杆案例。

3

科学管理赋能良种良法

“育秧的关键在于土壤和水质控制。”大康农业科技园技术负责人张慧平介绍,“土壤酸碱度需严格保持在4.5~5.5之间,土壤含水率需达到饱和状态,同时大棚温度要精准控制在28℃~32℃。”在科学管理下,秧苗1周出土1公分,40天后即可达到插秧标准。园区5个总面积约5亩的智能化大棚可同时放置2800个育秧穴盘,育成的秧苗将主要栽种至稻田公园,为当地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优质种苗。

园区全面采用测土配方新技术,通过对土壤中30余种有机物质的科学配比,为秧苗生长提供全面营养保障。“机械化育秧+改良土壤”的创新模式,真正实现了良种、良法、良技的有机结合。

2

文化赋能擦亮品牌底色

“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晋祠水稻有着3300年种植历史,素有“北米之最,皇家贡品”的美誉。近年来,晋源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打造”的思路,大力实施晋祠大米产业振兴计划。通过“六统一”经营模式(统一品种、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品牌)和专项补贴政策,全区水稻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目前达3300余亩。

同时,晋源区通过多维度宣传提升品牌价值:2015年,央视《聚焦三农》历时3年拍摄纪录片《拯救晋祠大米》;当地宣传部门推出宣传片《一粒米的旅行》及“千年厚礼,晋祠大米”插秧文化节、品评会等活动,深入挖掘晋祠大米的文化内涵。

“随着晋祠泉水的逐步复流,我们的水稻品质还会进一步提升。”张慧平信心满满地表示,“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让千年晋祠大米焕发新生机。相信今年晋祠大米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丰景’。”(杨润德 崔莉霞)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