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数字化农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以新质生产力擘画现代农业新图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转型,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农业生产要素、产业形态和治理体系。这一战略部署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数字化农业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需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系统推进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升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变革,夯实农业数字化转型根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的深度渗透与系统性突破。《意见》明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这要求从技术研发、装备升级到应用场景拓展形成闭环支撑。第一,强化前沿技术攻关。生物育种、基因编辑、农业碳中和等领域的原创性突破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石,其中基因编辑技术通过优化作物抗逆性显著提升单产效率,而土壤数字化检测与修复技术通过动态监测体系精准管控耕地质量,为可持续农业奠定科学基础。第二,推动智能装备普及。智能农机、无人机巡检、无人农场等技术的应用,将传统农业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北斗导航系统与农机协同作业、AI病虫害识别等技术,可精准匹配农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资源利用率。第三,构建数字技术生态。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为农业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提供了底层支撑。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农田环境、作物生长、市场供需等数据的实时互联,为决策提供动态依据。  

以数据要素整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激活农业内生动力。数据作为“新农资”,正在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生产要素。需通过数据整合与共享释放乘数效应。首先,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全链条农业数据库,整合气象、土壤、市场等多维度信息。通过数据标准化与开放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形成跨区域、跨产业的协同效应。其次,优化数据应用场景。在精准种植、智能养殖、灾害预警等领域深化数据建模与分析。例如,基于大数据的猪周期预测模型可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区块链技术则能实现农产品溯源,增强消费者信任。最后,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农业数据确权、定价与交易机制创新,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数据开发的积极性。通过数据交易平台对接供需,促进数据资源向生产力转化,形成“数据—技术—产业”的良性循环。

以数字化服务重塑产业链结构,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正在重构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从“简单叠加”转向“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服务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一是升级生产端智能化水平。从播种到收割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可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与过程可控。例如,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控灌溉,节水率有所上升;工厂化育苗与无土栽培技术则突破自然条件限制,实现周年化生产。二是优化流通端效率。数字化供应链整合产销信息,缩短流通环节并降低损耗。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数字化平台与智能仓储系统的结合,可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农产品溢价能力。三是拓展消费端价值空间。通过定制化生产、品牌IP打造与农旅融合,挖掘农业多元价值。例如,基于消费者偏好数据定制的农业模式,可满足个性化需求;数字文旅与农业的结合,则能培育乡村经济新增长点。

以人才培育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农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支撑与制度保障。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需通过政策协同破解人才短缺与制度滞后难题。第一,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农业院校数字化课程建设,培养既懂农业又通技术的“新农人”。通过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形成“领军人才+技术骨干+新型农民”的梯次结构。第二,深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与集约化,为数字化技术应用创造基础条件。同时,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第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政对智能农机、数据平台等领域的补贴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化项目建设。健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法规,为农业数据流通划定边界,确保技术应用的合规性与可持续性。

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实现数字化与生态化协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兼顾效率提升与生态保护。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要求技术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契合。首先,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通过数字化监测优化施肥、施药方案,减少面源污染。例如,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可根据土壤数据精准调配养分,降低化肥使用量;智能虫情监测则能实现精准施药,减少环境负荷。其次,构建循环农业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例如,畜禽粪污智能处理系统可将有机废料转化为沼气或肥料;秸秆还田与碳汇监测技术的结合,则能提升农业固碳能力。最后,强化生态风险防控。通过遥感监测与AI模型预警自然灾害、病虫害等风险,提前制定防灾减灾策略。同时,建立耕地质量动态评估机制,遏制土壤退化,保障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性。  

以全球化视野谋划未来,构建农业数字竞争力新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科技赋能农业国际话语构建,要以数字化技术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参与全球农业科技合作。加强与国际机构在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的研发合作,吸收先进经验并输出中国方案。可以通过数字农业示范项目向“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中国模式,增强技术辐射力。另一方面,打造数字农业标准体系。主导或参与制定农业物联网、区块链溯源等领域的国际标准,抢占规则制定权。通过标准输出推动全球农业数字化进程,提升我国产业链话语权。此外,培育跨国数字农业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平台,整合全球资源与市场。通过数据驱动的全球化布局,实现农产品贸易、技术服务的双向流动,构建开放共赢的农业生态。    

数字化农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引擎,更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未来,需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数据赋能、制度保障与绿色协同,推动农业从“传统粗放”向“智慧精准”跃迁,让数字化不仅成为增产提效的工具,更成为重塑乡村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载体。唯有如此,方能以新质生产力擘画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新图景。

(作者分别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阶段成果: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号:24VSZ185)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