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前瞻谋划布局 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未来产业作为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代表着产业迭代的未来方向,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湖南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布局培育,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多次专题研究未来产业培育工作,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等3个未来产业突破发展。

然而,对比部分沿海城市和一线城市,长沙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前瞻谋划能力不够。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等尚未明确,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应用场景较为缺乏,发展路线图暂不明晰。二是科技原创力不足。2024年长沙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3%,低于武汉和合肥等城市;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均未实现“破零”,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生态支撑力不强。市级财政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仅为武汉、合肥的一半左右;缺乏投向未来产业的专项基金;未来产业的发展理念、制度范式、社会氛围等均有待提升,产业生态的完善迫在眉睫。

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颠覆性、战略性,同时也伴随着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谋划、前瞻布局。具体而言,建议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无中生有”,精准识别开辟产业新赛道。实施未来产业预见行动,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协同的技术挖掘与甄别机制,开展未来产业方向预测研判。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由工信、科技等部门牵头建立未来产业瞭望站,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推动其从“0”到“1”再到“N”的落地壮大。在推进招商引资、产业链建设等工作过程中,开展未来产业追踪评估,对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方向进行跟踪,及时掌握技术成熟情况、产业发展阶段等信息,定期形成分析研报,并逐步建立未来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为研究和决策提供准确数据。以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强化未来产业基础研究,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加强未来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协同的项目提出机制,供给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

二是着力“有中育新”,依托既有资源塑造产业新优势。借鉴上海张江、武汉光谷等经验,以国家级产业园区、湘江科学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中电软件园、松雅湖国际科学城等为主要载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行区、“未来产业加速园”,打造未来科技企业孵化和成长的主要承载区。筹划组建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研究院,政企协同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揭榜挂帅”项目,大力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突出前沿技术引领力,推动研发活动产业化。推动产业发展数字化,推进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典型场景,打造全国数字技术自主创新策源地,与长沙北斗产业、数字文创、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智能网联汽车等优势产业相结合,前瞻布局量子科技、6G通信、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未来赛道。

三是推动“新芽成长”,发挥民企作用壮大产业新支撑。民营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具创新活力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超过90%。构建保障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成为未来产业新主体。在市级层面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明确牵头部门,构建系统支持体系,打造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张重点企业表、一份重点项目清单、一张创新资源分布表、一套政策工具包、一份战略咨询支撑机构清单的“六个一”工作体系。健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机制,梳理一批从事未来产业的企业名单予以重点关注和持续支持,构建企业成长体系,培育创新创业型企业、高技术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等企业梯队。成立长沙天使母基金,专注投资培育未来产业,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创业类项目和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并做大做强湘江基金小镇,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构建基金丛林体系。

未来产业的发展关乎城市的长远竞争力和国家的战略安全。长沙应正视自身短板,以前瞻性的思维和创新性的举措,在未来产业的赛道上积极布局、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推动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未来的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作者:何惠风,系中共长沙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长沙市工商联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