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藏着文明的密码。“家”与“冢”的微妙区别,生动阐述家庭建设的关键所在: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我们党始终把家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如何精准把握对家属子女要求的“点”位,关乎家庭兴衰,更关联党风政风社会民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力推进作风建设,将家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之一。党中央以八项规定破题,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纳入个人事项报告,中纪委连续推出家风主题警示教育片,如《严正家风》中“一人当官全家发财”的畸形生态,令人触目惊心。一个个落马官员的案例警示着我们,部分领导干部对家属子女失管失教,纵容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力谋取私利,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美满家庭支离破碎,将“家”一步步推向“冢”的深渊。党中央坚决查处此类案件,释放出严厉信号:家风不正,必受严惩。通过持续正风肃纪,不仅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更以实际行动教育广大干部要将对家人要求的“点”置顶,筑牢家庭廉洁防线,为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奠定坚实基础。
回顾党史,无数革命先辈以红色家风铸就精神丰碑,将对家人的“严”与“诚”化作传承革命理想的血脉基因。从毛泽东同志明确“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家风三原则”,到周恩来同志定下“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等“十条家规”,字字如炬,将革命理想和红色家风浇筑为代际相传的精神基因。焦裕禄得知儿子“看白戏”后,不仅责令补票钱,更以《干部十不准》立下铁规;杨善洲常对家人说“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用“不搞特殊化”的清正家风诠释公仆本色。这些红色家风既是润物无声的温暖港湾,亦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熔铸的世代相传的品格烙印,红色火种始终在“不搞特殊”的坚守与“为民奉献”的担当中生生不息,构筑起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温暖也最坚硬的传承密码。
面对物质丰裕下如何传承艰苦朴素传统美德、信息爆炸时代怎样筑牢思想防线的时代考题,党员干部既要以“慎微”之功守住家风建设的“点”位——从拒绝一盒月饼的“人情往来”、警惕一次宴请的“亲情绑架”做起,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自觉立身为旗;更要以“鼎新”之智构建立体防线——通过“廉洁家访”穿透组织监督与家庭生活的边界,用一杯清茶里的闲谈捕捉家风奏变;选配“家风观察员”激活社区网格的神经末梢,让广场舞间隙的寒暄成为监督线索;依托“草原学习轻骑兵”宣讲队、乌兰牧骑“行走的党课”等方式,通过创新实践,让家风建设构建起以制度固本、文化润心的治理体系,让“枕边风”吹响廉洁号角、“紧箍咒”化为监测预警,把“不想腐”的堤坝浇筑进柴米油盐的日常,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民风。
从“家”与“冢”的一笔之变到百年大党的治家之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家风建设为纽带,将家庭单元的清正廉洁与治国理政的宏大叙事紧密相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唯有以“时时勤拂拭”的自觉守好家风之门,方能以万家灯火之明,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杭锦后旗旗委组织部 乌日娜)
